叁寶的內在含義
就像前面所說的,佛有法身、報身、化身。歸依佛,雖然應以法身爲主,可是凡人只有肉眼,見不到法身佛。見不到,又從何歸依起?而肉眼所能見到的化身佛,又早已滅度了。在法身佛既看不到,化身又不在的情況下,佛寶便成爲寺廟裏刻鑄的圖像了。然而,佛圖像只是一種象征性的代替,如果叫衆生以佛圖像爲歸依,相信沒有人願意。它只不過是一種沒有生命的銅、鐵、木刻、紙畫,歸依它,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當然,佛教的本意也不是如此。可是,明載著木刻佛像爲佛寶,如何不是呢?如果不是,它的用意又在那裏?其實,住持叁寶的用意,是要令我們産生“見賢思齊”。
住持叁寶之後,又有“一體叁寶”、“自性叁寶”之說,必須先有凡人肉眼看得見的住持叁寶,來作爲衆生的歸依,才能由相而性,進入一體叁寶中,以一體叁寶爲歸依。也唯有歸依一體叁寶,才是真歸依。
因此,當我們歸依住持叁寶時,就應該了解它的內在含義。比方:佛是什麼呢?佛原先也是人,但成佛以後就有別與人。把“佛”字拆開來看,就是“弗人”。佛當然是人,但佛只是人嗎?不,佛是人的超越者,凡是人類一切不美好、缺陷、黑暗的一面,在佛的生命中是沒有的,因此,佛是人的超越者。佛如何能超越人呢?“佛”字乃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爲華文就是“覺者”,覺悟了人生世間真相而成佛。那麼,我們歸依佛,看到佛像,就該想到,佛是覺者,我們內心也要有覺。而歸依佛的主要目的,便是要使我們達到覺,如此,我們內心就要以覺爲歸依了。
歸依法,應以一切法的法性,也就是使諸佛得以成佛的法爲主,但是,凡人未證悟此法,不知法在何處?要從何歸依起呢?因此,必須以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爲法了。
可是,叁藏十二部,浩如煙海,每部經所說的都是一種修持,十部經就有十種的修法。百部、千部就有百千種的修法,其中,有的互相對立、互相矛盾,如大、小二乘,和般若談“空”、唯識談“有”我們應該從何修起呢?一個人又怎能修持那麼多的法?如果不修,又怎能說是歸依法?其實,也和歸依佛一樣,叁藏十二部只是法的代表,目的在於令衆生由此得見真法。我們試看,叁藏十二部的內容,主要是什麼?不外是明因果、知善惡,使人們知道棄邪從正,佛教一切方法,都是要度衆生入于正道,那麼,佛法就是以“正”爲法了。歸依法便是以正爲歸依。
歸依僧,所指的乃是離俗的出家人,在家佛弟子稱呼出家人爲“師父”。“師”和“父”便含有能令我們依靠的意思。可是,僧有多種,如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福田僧。在菩薩僧和聲聞僧來說,有足夠的能力,可以作爲衆生的依靠。然而,去佛世已遠,現在的僧衆,已少有實質的菩薩僧和聲聞僧,有的只是凡夫僧和福田僧。甚至有外道爲了破壞佛教而混入僧伽中,吃的是佛門飯,穿的是如來衣,卻是假僧,一言一行,都令人起反感,對佛門産生壞印象!在如此龍蛇混雜的僧伽中,既分不出誰是悟道的菩薩僧、聲聞僧或凡夫僧、福田僧,乃至假僧,如何能一體的加以歸依呢?其實,也和佛、法一樣,主要在於以僧爲相,得見僧的內在含義。
僧的內在含義是什麼呢?梵文“僧”翻成中文便是和合衆。和合有“理合”與“事合”二種。理合就是人雖有不同,但由修持所證得的都是一樣;事合就是同爲佛弟子,須以佛言教爲歸,做到“身和同住”、“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在理、事和合之下,自然身心清淨安穩,如此才易於修持進道。再看出家人爲什麼要別離世俗的一切,居住於寂靜的山林或偏僻的鄉下?而且,比丘、比丘尼各要持守數百條戒律規矩?就是要使身、心清淨,以便於定、慧的修持。因此,僧的內在含意就是清淨,而歸依僧也便是要內心依於淨。
摘于慧廣法師《佛教怎樣修行》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