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都可以通達道,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只有返本還源,回到生命的根本,才能領悟至道,明白祖師西來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隨順六根向外去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但是,只要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勝過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爲什麼會有空?空爲什麼會變現種種境界?其實都是妄見有空,住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際。“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見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對于妄而言,衆生迷而有妄,覺者方便立真,令衆生知而離妄,離妄真亦無言。
“見”是知見、正見、見解……。“見”是衆生六根迷于六塵,所産生的妄見,根塵是妄,依根塵産生的見,豈能離于妄?所以,求真是妄、見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滅了,把知見放下了,把執著丟掉了,內心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才能相應于真心。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二見”就是相對的東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見、斷見,好還是壞……。這些對立的東西,都是因爲我們妄見而有的。當我們用功到知道這些相對的知見都不對,同時能夠不住于有和空等相對概念時,那個時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這對用功者,是很重要的,爲什麼呢?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因爲,只要有一點點的“是和非”、“對和錯”的念頭,便會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頭來,那時候,你就落于二元對立的妄境,失去清淨本心了。
所以,經說般若無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惡以會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當你用功到空有、是非,對錯、能所不存的時候,心裏就沒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覺。知道一切二元相對都是由這“一”來,但“這個”也是不可以執著的,如果住于這個,對待就又會産生了。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連這個心的觀念都沒有的話,就不會生起妄見分別,那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一切諸法,其實沒有是非、好壞、對錯的。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既然萬法的存在,對我們不會造成阻礙、困擾,也就不需要方法來對治,那麼,內心也就不會再生心起念。
能隨境滅,境逐能沈
“能”指心,是主觀的存在;“境”指諸法,是客觀的存在。主觀的心識會隨著外境的消失而滅除;同樣的,客觀存在的外境也會隨著主觀心的空無而沒除。
所以用“沈”字,表示外境是隨心所現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現的境,便如沈沒在心底般。所以,我們的妄心,是隨著外境的消滅來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著妄心的消除而消失。心境是互相影響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外境是依著我們的心才有的;同時,我們的妄心,又是依著外境才存在的。
賢劫叁佛的毗舍浮佛偈:“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便是在說“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雖然有心和外境,實際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過是個假相,皆由迷于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離性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像
雖然自性體空,卻能顯現能所,含藏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不見精粗,甯有偏黨
雖然有萬般的事事物物,但因爲其本體是空。既然是空的,諸法哪裏有好壞?爲什麼我們會對諸法産生分別,而引生某些偏愛呢?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廣大的,經中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寬廣,要證入,雖然不是容易,但也不困難。真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欠,容易、困難是虛妄分別,與道無關。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小見”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見的人,你若對他說:“大道體寬,無易無難”,他會不相信,像狐狸那樣,有很多懷疑。狐狸在一切衆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說他狐疑——像狐狸的疑心那麼多。小見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從事各種修行,才能見道。他精進在修行,希望能夠趕快證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執之失度,心入邪路
執著要修行、要怎樣才是,認爲自己有見地、有功夫,如此的話,就會産生不正當的心態,與道不相應,而進入偏差、錯誤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所以,放下吧!讓心自然,該用功時就用功,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行住坐臥自然不造作,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迹,這樣才能體會到心體。心體沒有過去、未來、現在,你要修什麼呢?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只有順從自己的心性本質,才能與道相應。相應後就自在了,自然而然的就沒有了煩惱。
系念乖真,昏沈不好
一般修行,強調系心一處,用來對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綁起來,不在東想西想。其實,這樣用功是不對的,已經違背了真心,真心無爲,起用則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過來說,讓心境昏沈,糊裏糊塗也不對,這跟真心不能相應,真心是覺明空朗的。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沒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無爲,沒有哪樣較好、哪樣不好。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門,也就是禅宗所說明心見性的法門。這法門有別于叁乘:聲聞、緣覺、菩薩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這無上的法門,就不要去厭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沒有不好,都是心所現的境界。能夠對六塵不分別好壞,不受到六塵的幹擾,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樣了。
智者無爲,愚人自縛
有智慧的人,能夠隨順自性無爲,他就能夠隨處自在;愚癡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種種法、行種種行,其實是自己拿繩子綁自己。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差別的地方,所以會有不同,那是我們虛妄心分別、生起貪愛、執著的緣故。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以心來找心、騎牛還找牛,怎麼對呢?一切法都因我們妄心的分別才有差別,而我們卻還再以心去尋求它的差別,豈非大錯特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因爲迷,才會有寂靜和動亂的好壞感覺,覺得動亂不好,而尋求寂靜,一旦開悟了,對動靜就不會再有好惡一切二邊,妄自斟酌有和無、動和亂、常和斷等等就是二邊。這一切的二邊都是由內心的妄想、思維而有。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既然是由我們內心的妄想分別而有,就不是真實的,像作夢、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幹嘛要去捉呢?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是是非非的東西,對修行人來說,都要放下,這樣心就不動,與道才相應。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就像我們的眼睛,如果張開,不閉下睡眠,各種夢境自然就不會産生。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同樣的,我們的心如果沒有分別,萬法便是如如的真相了。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只有回到這不二、如如的心體,在那不可思議的境界中,才能忘卻外緣,遠離顛倒是非,不再迷惑于外境。
萬法齊觀,歸複自然
一切法都應該平等看待,不要分別好壞、是非,這樣萬法才能回複它的本來狀態,修行人也安于本來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消除了起心動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較、相對待的念頭。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要停止動亂的心,其實哪裏有個動亂的心好停止?動亂停止了,其實,又哪裏有個停止可得?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動”“靜”等相對既然不可能成立,那麼,“如如”或“絕對”又哪裏有?相對不成立,絕對亦非有。因有相對,才說絕對。既無相對,何來絕對之名?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達到了究竟、窮盡了諸法的徹底時,一切思維分別,將不存在。心裏不會有一切知見、真理、價值標准等等世
間規矩或製度。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能夠相應而契入真心,便能夠見到心、佛、衆生無差別,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麼,不但不會再造業,一切有爲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如此,對生命修行的迷惑懷疑,都將消失幹淨,不會再像狐狸那樣多疑,。懷疑徹底消失之後,正信:是心是佛的正知見,就建立起來了,從此不會再有錯誤的知見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實際理地,心行處滅,哪裏還有法在?言語道斷,自然沒有什麼可記憶的了。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像虛空,無一物存在,但卻很明白、很清淨;物來則應,如明鏡照物,絲毫不必用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這個地方,是不可用意識想思來思量的,它不是凡夫所能測度。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在這真如法界當中,是沒有他人,也沒有自己的。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如果希望趕緊和這真如法界相應,只有向你推介不二法門了,唯有進入不二,才能夠相應。
“不二”是什麼呢?就是不妄想分別、不識情用事。要知道,自己、他人,是與非、善與惡、好與壞、凡夫與佛……等等二元相對的東西,都是人心妄想出來的,如果不妄想分別,哪裏有這一切是是非非呢?沒有這些是是非非,也就是真如法界了。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能夠到達不二,就會發現,諸法都是同樣的。在不二之中,一切無不包容,沒有內道、外道,沒有佛教與其他宗教了。佛看一切衆生,無非是佛;不二之中看一切,無非是不二。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各宗教的修道者,只要他有智慧,都會進入到這裏。這裏是哪裏呢?就是道、就是不二、就是衆生的真心本性。只有到這裏,任何修行才算圓滿。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在這裏、在這個真心法界裏,時間不存在了,所以沒有長也沒有短。時間乃虛妄法,依著妄心而有,在真心當中,沒有時間的長短,可以在一念當中,攝盡了萬年的時間;一萬年的時間,也可以存在當前一念中。在這裏,一萬年不算長,一秒鍾不算短,長短是法塵分別影事,真心不生不滅,對它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道”看來好像不存在,不在任何地方,因爲它沒有形相,所以不是身體精神,也不是山河世界;因爲它沒有方位,所以不是十方上下。但因爲它就是我們的本性,它總是隨緣顯現于身心的一切活動,它在行住坐臥中,它在受想行識中。因此說它好像不存在,其實是無所不在,一切時空都不離它。說實在的,它在那裏呢?不用思索,當下即是,所以說“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妄絕境界
最小的,其實和最大的是相同的。當一件事物小到不能再小時,如佛經所說的“鄰虛”、科學所說的“原子”,都不是肉眼看得見的,人們只會看到大的東西,看不到“鄰虛”、“原子”等小的東西。所以,最小的東西,就成了最大了,這實在不是人們所能思想的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那麼,最大的呢?大到極致也就同小的一樣了,因爲大到極致就沒有邊界、不見表相,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組成大的微小因數。所以說“極大同小”。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說到重點了。有無並不是兩個東西,爲什麼會有有、無呢?都是自心所現,當心起作用時,就是“有”,當作用停止時,就是“無”,有是心,無也是心。所以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凡夫卻不知此,當心起作用時,他只看到作用,依動相認定是“有”;當作用停止,看不見動相了,就認定是“無”,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在凡夫眼中,有不是無、無不是有。
其實,有無皆是假相,隨緣而有、緣盡即無,有、無其體不二,不二之體非有無,而能有能無。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如果還未到達這種超越有無對立,呈現不二理境的話,你就不要停在那裏、守在那裏,那還不是究竟。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切之一,一切是一之一切。在一不少,在一切也不多。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爲什麼這樣說呢?“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是心,一切是法。心,既然起爲法,心就是法,這就是:一即一切。法由心生,法即是心,這就是:一切即一。
迷時執著一是一、一切是一切,處處見障礙;悟時一不可得,一切也不可得,體即用、用即體,才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上面所說的,只要你能夠了解,照著去做,到了不二的實際理地“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時候,就不必再憂慮道業無成,不能了畢大事。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的建立,必須體證到不二的實際理地,才能圓滿不疑。這時候完全相信自心就是佛,心外無別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法不二、善惡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完全證知了一切現象的虛妄,其體則不生不滅、
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依此不二而産生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能夠“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能進入不可言說的至道境界。這時叁心不可得,超越了過去、未來、現在,時間不存在了。于是,“十地頓超無難事”,成佛就不必經曆無數劫。這是禅宗“頓悟”的可貴。
《《信心銘》釋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