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忏悔的理論與方法 第八章 從事忏到理忏

    第八章 從事忏到理忏

  第一節 理忏的重要性

  忏悔,自然是一種修行。尤其是:以禮佛或持咒來表達忏悔的取相忏,運用的適當,還具有調和身心的作用,可以算是一種不錯的修行。

  然而,不可否認的,它必須靠時間的累積,可能要經過長久的用功,才能達成忏悔。而且,如果以修行來看的話;它的最高成就,大多只到達禅定,並非究竟,因此,中國曆代祖師所編的忏悔法,都在禮佛、持咒等事忏之後,再加入理忏,以求忏悔方法的圓融與究竟,而有“事忏除罪,理忏除疑”之說(注一)。換句話,事理猶如體用,不可偏舉,事忏之後,必須再加上道理的信解;前者對治妄心的執著,後者對治妄心的疑惑。中國的祖師並認爲:理忏才是正忏,事忏只是助忏——幫助達到理忏。經過理忏之後,才能究竟的忏除罪業。

  如何見得呢?比方:爲什麼發露忏悔能夠滅罪?爲什麼禮佛、持咒等行爲也能夠滅罪?這豈非必須透過理上的了解,內心才能無疑嗎?雖然,有關的經典曾告訴我們,這些事忏是可以滅除罪業的;但所說簡要,只令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當一個人在從事作法與取相等事忏時,內心總難免會有少許疑惑:我如此的忏悔,真得能夠滅罪?真得把惡業都滅除,後世就不會再墮入叁惡道了?……

  所以,要在事忏時內心能無疑,必須配合道理上的了解。這點,中國的祖師早就想到了,在他們所編的忏悔法裏,無不有事有理。既有禮佛或持咒等事行,也對忏悔的原理加以解釋,使人知道罪業的由來,和忏悔能滅罪的原因。譬如:有名的《叁昧水忏》,卷上載有——“夫欲禮忏,必須先敬叁寶。所以然者,叁寶即是一切衆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注二)

  這對于禮佛能滅罪,不也是一種诠釋嗎?另外,又談到要忏悔業障者,必先興七種心以爲方便,然後業障乃得滅。這七種心就是:“一、慚愧,二、恐怖,叁、厭離,四、發菩提心,五、怨親平等,六、念報佛恩,七、觀罪性空。”(注叁)其中第七:“觀罪性空”之文,對于忏悔能夠滅罪,更有很好的解說,也是從事忏進入理忏的媒介。田此,將全文摘列于下:  

  “第七:觀罪性空者,罪無自性,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狎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經言:此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注四)

  從這段文中可以了解:爲什麼忏悔能夠滅罪?因爲罪沒有自性,它是從因緣而有,依因緣而存在著。如此,也就可以從因緣中來把罪滅除掉。《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十叁也說:“夫罪從緣起,緣起無性,故對治道生,罪種則滅,名爲罪性本空,非撥相以求性也。(注五)這就是發露、禮佛、持咒、念佛等事忏能夠滅罪的原因。

  第二節 理忏的內容

  罪既然可以隨因緣而生,也隨因緣而滅,就可見它是個虛妄不實的東西——只有現象的存在,沒有實體,因此說罪無自性。那麼,所謂罪生罪滅,也只是俗谛上的方便言說,並非真的有罪生與罪滅。所以,《大乘六情忏悔》中說:

  “然此諸罪實無所有,衆緣和合假名爲業,即緣無業,離緣亦無,非內非外不在中間。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故所作以其無住故亦無生。

  先有非生,先無誰生?若言其無及與今有,二義和合名爲生,當本無時即無今有,當今有時非有本無。先後不及、有無不合,二義無合,何處有生?合又既壞散亦不成;不合不散、非有非無。無時無有,對何爲無?有時無無,待誰爲有?先後有無皆不得成。當知業性本來無生,從本以來不得有生,當于何處得有無生?有生無生俱不可得,言不可得亦不可得;業性如是諸佛亦爾。如經說言:譬如衆生造作諸業,若善若惡,非內非外;如是業性非有非無,亦複如是。本無今有非無因生,無作無受,時節和合故得果報。行者若能數數思惟如是實相而忏悔者,四重五逆無所能爲;猶如虛空不爲火燒。”(注六)

  由此可見,罪業只是個虛妄不實的東西。

  可是,爲什麼虛幻的罪能夠存在,讓人覺得,它好像是實在的?這就是妄心的關系了。人們曾造惡犯戒,是妄心的主使;犯了戒、造了惡,使它們成爲罪業,長存心底,揮之不去的,也是妄心的執持。所以,心是罪主,滅罪必須先滅心。只要妄心消亡,罪業也就無所依附,自然滅除了。這便是理忏的精義所在。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中說:

  “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其唯空寂。願一切衆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注七)

  因此,諸罪的根本是妄心,要完全的滅除罪業,唯有觀心了。《法苑珠林》卷八十六載:

  “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空雲何有?善心亦然,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爲心;但有名字,名爲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還源反本,畢竟清淨。是爲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心也。若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是爲十二因緣大樹壞,亦名苦集子果而縛脫,亦名道滅二谛顯。是爲方等觀慧、日月照明。衆生遇此重恩,故得見十方佛也。”(注八)

  理忏的重點就是在這裏,由分析、觀照罪業的本元——妄心不可得,而了達無生的道理,甚至證入無生,那時,就沒有什麼罪不可滅了。這種觀法在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密》卷二中,有很好的述說:

  “夫行人欲行大忏悔者,應當起大悲心憐愍一切,深達罪源。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況複罪耶?但衆生不善思惟,妄執有爲而起無明及與愛恚。從此叁毒,廣作無量無邊一切重罪,皆從一念不了心生。若欲除滅,但當反觀如此心者,從何處起?若在過去,過去已滅,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不名爲心;若在未來,未來未至,未至之法即是不有,不有之法,亦無此心;若在現在,現在之中,刹那不住,無明相中,心不可得。

  複次,若言現在,現在者爲在內、外、兩中間?若言在內,則不待外,內自有故;若言在外;于我無過。——複次,外塵無知,豈得有心?既無內外,豈有中間?若無中間,則無停處。

  如是觀之,不見相貌,不在方所,當知此心畢竟空寂。既不見心,不見非心,尚無所觀,況有能觀?無能無所,顛倒想斷。既顛倒想斷,則無無明及愛恚。無此叁毒,罪從何生?

  複次,一切萬法,悉屬于心;心性尚空,何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淨故。故雛摩诘謂優波離:彼自無罪,勿增其過,當直爾除滅,勿擾其心。又如普賢觀經中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諸法,皆悉如是無住無壞。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莊嚴忏悔,名破壞心識忏悔,名無相忏悔。行此悔者,心如流水,念念之中,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故知深觀無生,名大忏悔,于一切忏悔中,最尊最妙。”(注九)

  罪的根本是心,能夠觀心無心,沒有什麼罪不可滅的。這是理忏能滅重罪的原因。

  所以,事忏之後,必須佐以理忏,才能究竟的滅除諸罪——包括輕罪與重罪。而理忏也必須建基于事忏的基礎上;有事忏在先,忏除了大部分的罪業,才容易以理忏來忏除罪根,到達無生。如此,忏悔便不僅是忏悔而已,它還是修行。忏悔者在經過理忏之後,不但重罪滅除,可能也完成了初步的修行,具備戒定慧了。

  注一:見卍續藏第一二八冊九六四頁。

  注二:見大正藏第四五冊九六九頁上。

  注叁:同注二中。

  注四:同注二頁下。  

  注五:見卍續藏第六叁冊五四○頁上。

  注六:見大正藏第四五冊九二一頁下。

  注七:見卍續藏第一二九冊一叁○頁下。

  注八:見大正藏第五叁冊九一六頁上。

  注九:見大正藏第四六冊四八六頁上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