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忏悔的意義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忏悔,都希望它的信徒常常忏悔;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裏面,忏悔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
爲什麼宗教——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都注重忏悔?忏悔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忏悔在印度的梵語,叫做“忏摩”。忏摩又是什麼意思呢?《南海寄歸傳》說:“忏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雲忏摩,意是請恕,願勿嗔責。”(注一)就是說:忏摩乃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它的意義就是“忍”;如果我們向人忏摩,意思就是請他人忍受和寬恕我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希望他不要生氣、不要責怪于我。所以,忏摩就是請求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也就是做錯了事情之後的一種內心的後悔。因此,忏摩又翻譯做“悔往”(注二)——後悔以往所做的事情。
從梵語的“忏摩”,演變到”忏悔”,則是在印度的梵文中,加入了中文。《金光明經文句記》卷叁說:“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忏摩,華言悔過。”(注叁)本來,梵文忏摩一語的意思,就是我們中文的後悔、悔過,大概是古代的祖師,希望忏摩的意義,更容易了解,于是,將“摩”字去掉,放入了中文的“悔”字,成了“忏悔”,如此,人家一看,馬上就可以了解它的內容。因此,中文化的“忏悔”,就代替了純印度梵語的“忏摩”。
但是,忏摩成了忏悔之後,在中國祖師的解釋之下,忏悔似乎比忏摩有了更深的意義。《摩诃止觀》卷七說:“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注四)忏悔不但具有去舊,也含有更新——去惡行善的內容了,這與忏摩的只是後悔以前所做的過錯,請求他人的忍恕,自然是義理上的進一步提升。不過,筆者不懂梵文,梵文忏摩的意義,是否但爲忍恕、悔往,只得存疑了。
從前面所述,就可以了解到;忏悔是在自己做錯事之後,知錯改過的表示,也是一種不甘墮落、向上升進的心志。
人,是很容易犯錯的,《叁昧水忏》說:“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注五)所以,有了過錯,比方:對不起他人或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唯一能夠補救的方法,就是忏悔,勇于承認自己的過錯。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向他忏悔,請他原諒;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就自己責備自己,以後不再犯錯了。
由此可見,忏悔實在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有了忏悔,人們才能免除做錯事之後,心中所産生的罪惡感;有了忏悔,做錯犯罪的人,才能夠改過向新,不致于長此墮落下去。所以,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注重忏悔,的確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注一:見大正藏五四冊二一七下:
注二:見叁藏法數:忏悔條,
注叁:見大正藏叁九冊一一二中。
注四:見大正藏四六冊九八上。
注五:見大正藏四五冊九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