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家庭觀

  一直以來, 人們常認爲佛教的理念太高深, 忽略了社會慈善事業。事實上, 凡是正確地研究過佛法的人都知道, 佛教對衆生的行爲有實際的修行法門。佛陀認爲, 爲了維持社會的進步及和諧, 家庭的結構必須很健全, 佛教巴利文"Kula"即指家庭的重要成員是一位男人及妻子, 並且可以將範圍擴大, 包括父母,子女,及近親, 甚至包括仆人。佛陀在增支部中的Catukka Nipata經中舉出家庭成員有四種型態:

  1.惡夫惡妻: 兩人都是粗魯無禮, 好鬥成性, 毫無德行, 像活僵屍。

  2.惡夫貞妻: 丈夫沒有德性, 粗暴吝啬, 好與人鬥, 妻子卻是具備寬大包容的一切美德。

  3.貞夫惡妻: 丈夫待人寬容, 才德兼備, 妻子卻是品德敗壞, 粗魯無禮, 吝啬好鬥。

  4.貞夫貞妻: 夫婦彼此善解包容, 相敬如賓, 琴瑟和鳴, 互相扶持, 是人間美滿夫妻。

  

  在佛陀時代有一對貞夫貞妻(Nakula mata 及Nakula pita)常被提出爲模範夫妻, 即屬上述第四類, 他們常被人所稱道。相應部中Sakkanamassa經中提及好丈夫努力行善, 皈依叁寶, 德行高潔, 並以正當手法賺錢養家。在本生經的Suruci經中提到好妻子的舉止高尚, 智德兼備, 敬奉公婆, 忠于丈夫。在佛陀時代, 丈夫的地位崇高無比, 妻子稱丈夫爲主子, 而妻子被稱爲附屬者及養育者, 只有生小孩及養小孩的地位而已, 男人可以多妾, 因而女人之間常勾心鬥角, 敵視互恨, 往往造成家庭不幸。有鑒于此, 佛陀不贊成一夫多妻製, 主張男人要忠于愛妻, 才能使家庭生活圓滿, 就像前述的貞夫Nakula pita, 他向佛陀表白自從娶妻後, 看到別的女人, 從未見色起念。丈夫乃一家之主, 妻子要順從, 但在家務處理上與丈夫同等地位, 事實上, 妻子肩挑較重的負擔, 除此之外, 她要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增支部中Pancaka Nipata的經中, 記載了當時佛陀給富商的千金小姐出閣前的金玉良言, 佛陀說: 爲人妻子要遵守下列八點:

  

  1.早起。

  2.遲睡。

  3.丈夫要求妻子做的事, 要盡力去做。

  4.與丈夫談話時和顔悅色。

  5.尊敬公婆, 禮敬僧侶, 款待丈夫的至友, 使他們有賓至如歸之感。

  6.學習去了解丈夫的事業, 並從旁協助。

  7.負責管理家中仆人, 評估他們的工作能力, 使之適才適所, 提供膳食及住宿, 生病時要關心他們, 照顧他們。

  8.守住丈夫的財富, 節儉持家, 不浪費一點一滴。

  

  由此顯示管家及家業的重擔全落在妻子身上, 在佛教經典中到處可以見到佛陀對家庭中身爲妻子的各種忠告, 但對丈夫的忠告卻相對的少, 因爲妻子的擔子較重, 而且在家庭中妻子的角色著實重要多了。在Parabhava經中, 一位整日酗酒, 迷于女色, 好賭成性, 揮金如土的丈夫, 後來身敗名裂, 家破人亡。而在本生經的Kunala經中, 一位不守婦道的妻子, 同樣地, 也使丈夫名譽掃地, 以致家庭失和。在增支部的Sattaka Nipata經中提及扮演妻子有七種角色, 前叁種爲傷風敗德的婦女, 後四種卻是有助家庭幸福美滿的婦女:

  1.虐待型 ( Vadhaka ): 對丈夫長期虐待, 使其身心受到折磨, 苦不堪言。

  2.內賊型 ( Cora ): 暗中偷取丈夫的錢財, 供其花費。

  3.頤指氣使型 ( Ayya or Sami ): 傲慢, 懶惰, 搬弄是非。

  4.慈母型 ( Matu ): 如慈母對獨子, 內心充滿慈悲體貼。

  5.姐妹型 ( Bhagini ): 尊敬丈夫如長兄, 親愛善解。

  6.朋友型 ( Sakhi ): 對待丈夫如知心朋友, 患難與共。

  7.奴仆型 ( Dasi ): 視自己爲奴仆, 順從丈夫, 唯命是從, 忠貞不二。

  

  

  在長阿含的Sigalovada經中, 闡明夫妻之間的關系是神聖的, 彼此尊重互惠, 互相信任, 忠于對方, 盡義務以維持圓滿幸福的家庭生活。首先丈夫要做到下列五方面以表示對妻子的關愛:

  1.尊重 ( Sammanana ): 感恩妻子的辛勞。

  2.殷勤體貼 ( Anavamanana ): 不譴責妻子工作表現, 更不在別人面前數落她的不是。

  3.忠誠 ( Anaticariya ): 不在外拈花惹草。

  4.授權 ( Issariya vossagga ): 家事全由妻子掌控, 不要隨意過問。

  5.悅妻 ( Alankaranuppada ): 以華衣名飾裝扮妻子, 以取悅她。

  

  相對地, 身爲妻子也要做到下列五方面以回報丈夫:

  1.盡忠職守 ( Susamvihita kammani )

  2.善待雙方親友 ( Susangahita parijjana )

  3.忠于丈夫 ( Anaticarini )

  4.節儉持家 ( Sambhatan anurakkhati )

  5.善盡妻子的職責 ( Dakkhaca hoti analasa sabba kiccesu )

  

  佛陀時代, 雖然男女地位極不平等, 但在家庭中, 佛陀主張夫妻的地位應彼此尊重互惠, 才能使家庭團結和樂。接下來, 在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是兒女, 他們的好壞表現影響父母的幸福至钜。家庭中可能有叁類型的子女:

  1.青出于藍 ( 表現超越父母 )

  2.中等 ( 表現與父母差不多 )

  3.劣下 ( 表現劣于父母 )

  

  當時的父母都是重男輕女, 因爲男孩在家庭中是主要的生産力, 也是家業的繼承者, 尤其是長男, 其地位之高僅次于父母, 他的責任重大, 由于地位是世襲的, 所以他有可能是整個家族的族長, 必要時, 他要照顧家族的成員, 尤其是姐妹的名節及財富。在家庭中, 女兒的地位雖然不會故意地被輕視或岐視, 但通常父母不會特別鍾愛女兒。在相應部的經文中有一位Kosala國王, 因爲生了女兒心中不悅, 面告佛陀, 佛陀安慰他: 女兒如果在各方面達到父母的期望, 也不失爲一個女中丈夫。在佛典中, 父母對兒女不外乎生之, 養之, 教之, 也是監護人及啓蒙師, 父母要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來關懷子女。

  在Sigalovada經中, 子女對父母要做到下列五點:

  1.反哺報恩。

  2.隨時照料父母需要。

  3.光耀門楣, 護持傳統。

  4.繼承家産, 光宗耀祖。

  5.以佛法超渡往生父母, 爲他們積功德。

  

  同樣地, 父母對子女也要做到下列五點:

  1.教導子女諸惡莫作。

  2.教導子女衆善奉行。

  3.栽培他們, 使之有一技之長。

  4.適婚年齡, 爲他們物色結婚對象, 祝福並關心子女的婚姻。

  5.適當時機, 要分配家産給子女。

  

  最後, 仆人也是家中的重要成員, 佛陀認爲仆人做家事, 幹粗活, 爲主人省去許多時間及體力, 使主人能做專業的工作, 所以不應視他們爲低賤的奴隸, 要善待他們, 給予基本生活所需, 幫他們改善生活, 如此互助互惠, 彼此尊重, 滿意, 才能一家團圓。在此佛陀希望主人要對仆人:

  1.分配適才適所的工作。

  2.提供足夠的食物, 給予合理報酬。

  3.生病時陪伴去看醫生, 給予休息以便養病。

  4.有美食與之分享。

  5.接受離職的要求, 年老體衰的老仆, 應給予輕松的工作與充分的休息。

  

  仆人也要做下列五點, 以回報主人的善待:

  1.主人及家人未醒時, 先起床做事。

  2.睡前應洗好鍋鏟碗盤, 檢查門鎖, 最後上床。

  3.除了應得的酬勞外, 對主人財物不作非分之想。

  4.努力認真工作。

  5.常贊歎主人好處, 不說主人及家屬是非或道人長短。

  

  上述的這些主仆之間彼此互尊互惠的方法, 也可適用于一般公私立機關, 雇主與員工之間的互動, 如能彼此相互信任, 善解對方, 産生圓滿真誠的關系, 根本就不會有勞資對抗及罷工示威的活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