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鍾惺)▪P4

  ..續本文上一頁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爲畢竟所歸甯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中途成狂。前八意多。未足生證。後二意多。因依迷惑。意兼前後。所愛先習。無始習氣也。今于定中境界相以者。投彼病根。發其痼疾。即欣取因止。妄爲究竟極證。前八通名外道邪魔。亦可別指前七外道。第八邪魔俱未斷惑。故雲墮獄。二乘異此。故雲不進。總名見魔。見以違理爲名。前八違真中二理。後二違中道理。總屬邪見以二乘智即無明故。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圓明精心。于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五陰辨魔法門。諸佛乘此心開者。每于一陰中未開之時。依此辨之。不爲所惑。方得破除也。單舉識盡。以後該前。于圓明精心中發化者。以清淨禅那。照徹諸位也。琉璃。喻圓明精心。含月。喻于中發化。超越四十四心。直至等覺後心。則圓明發化已極。妙莊嚴海者。具足萬德之果海。前稱首楞嚴萬行。爲妙莊嚴路者。趨此而已。歸無所得。與將爲畢竟所歸甯地相應。蓋無所得處乃是真歸甯地。從前五十種邪境。總爲有所得故○因地法門。千佛所同。故最初必從五陰次第銷盡。乃可謂之因心。至于果地修證。則根性有利鈍。習氣有厚薄。各各不一。前雲從是漸修。安立聖位。此平常根性。分破無明。所謂圓漸者也。此處一超直入等覺。則上根利知。頓斷在相無明。即證無上菩提。所謂圓圓者也。或頓或漸。原無定局。但發轫之途。斷不可差耳。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谙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無複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于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衆生。未識禅那。不知說法。樂修叁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于禅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總結五陰辨魔之端。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即定而慧也。覺明分析者。謂依定慧觀智。分析諸魔。以授末學也。害定者魔。而致魔。者實由五陰主人。若主人心淨。則魔不複出。褫音池。猶喪也。下劣聲聞。滯迹化城。不趨寶所者。由此增進。不別修禅次第。故雲未識禅那。未學智慧方便。故雲不知說法。定慧不習。而樂安禅。魔境現前。孰分邪正。當勸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慮。即不墮魔。是諸如來究竟了義之說。又是出世最後時說。故雲最後垂範。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于大衆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爲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爲並銷除。爲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爲界。唯願如來發宣大慈。爲此大衆清淨心目。以爲末世一切衆生。作將來眼。

  世尊尋常但說五陰托因緣而生。未曾說五陰皆本妄想生。如色名堅固妄想等。首問此五陰何故通名妄想。又此二句。問斷除頓漸。並銷是頓意。次第是漸意。如是二句。問盡其邊際。曆觀五陰邪魔。皆生于各陰將盡未盡交接處。所謂邊際也。求佛示我叁意。令我等心目清明。堪爲末世之正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此經凡明起妄。先標無妄之真以立其本。本覺是發體。此體不雜有爲曰精。不涉諸妄曰真。了無形礙曰妙。遠離頑昧曰明。淨德滿足曰圓。永絕染惡曰淨。非留死生塵垢。本來一法不立也。色空因妄想生。而即本覺精真之妄以發生也。故一切諸法狂癡。有如認影。妄本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妄矣。迷因緣者。稱爲自然。更妄矣。彼虛空性。從清淨覺中一念晦昧而起。尚非實有。況因緣自然。皆是妄想計度生起。乃實有耶。萬法皆從妄起。若此妄者。知有所起。可說因緣。若妄元無。誰說因緣。因緣尚是妄中建立。何況不知是妄。推爲自然耶。所以必斥二計者。五陰始從妄想而生。雖有恒無。終依倒計而住。雖無恒有。二計不忘。五陰牢不可破。故如來斥妄想。必斥所依之計。開卷指人病根在用諸妄想。此處將五重妄想。一一發明。全經大起結。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

  父母與汝叁想成就。而結胎中命根。故曰想中傳命。酢梅等說。驗體因妄結也。若非妄倫。妄不能感。諸妄凝結。以成色陰。名堅固。色陰兼根塵。今單言內身。若外身何關叁想。色受想叁。相依成命。而總由一識。識動爲想。我心之想。合當生父母之想而成胎。則前陰之命。轉爲後陰之命。嗣續不絕。所謂想中傳命也。妄想盡。則生死盡矣。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爲虛明第二妄想。

  色受想叁陰妄想。相因而起。必不相離。故蹑前想。亦蹑前喻。汝今現前下。受想也。順益即樂受。違損即苦受。臨高空想。而酸澀真發。違順皆妄。而損益現馳。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爲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爲融通第叁妄想。

  念慮。虛情也。色身。實質也。虛實不倫。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虛想。形取實物。心形異用。而能相應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搖變。使心隨境。如說酢思崖。使境隨心。如足酸水出。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爲幽隱第四妄想。

  行識二陰。漸向微細。更難覺其爲妄。故此從形體密移上指點。下從種子受熏上指點。化理。變化之理。即行陰。以遷流爲相。曰不住。運運者。變之又變也。密移者。密密推移。人不覺知也。甲長發生。生也。氣銷容皺。滅也。生滅日夜相代。而無一人能覺悟者。正見其密移也。若此下。示行陰虛妄也。行陰若非汝體。何得相代不停。若實是汝身。何不知覺生滅。非汝不可。是汝無憑。故名幽隱妄想○受想行叁皆屬心。而與色身通貫。受能令身領納。想能驅使于身。行能遷變乎體。見身爲念倫。而非實有。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忘俱無。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甯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此識乃第八識。精湛不搖。似恒常而非恒常。真即常也。若實精常。不容妄習。如精金不混沙也。今能藏者。宛不遺失。則湛不搖中。受熏容妄。何可籌算。言其習妄之深。湛非真湛。幽湛不覺。譬無波平流之急水。幽湛流注。不可測知。此憶想之元。容妄之體也。直須消磨六門。使妄習無寄。然後可滅也。今汝現在六根之中。串音貫。連綿不斷之意。習是習氣。幾是幾微。此精了湛不搖者。元從一念無明而有。故似有如無。而非真無。此識陰所以名顛倒微細精想○二乘不知八識。認湛不搖處以爲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薩。所破止住相無明。能除轉現二識。猶未離湛不搖中。湛不搖中。所帶和合之妄。爲生死根者。即生相無明也。唯佛能照見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盡情描出。此即四纏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識陰。此專指識陰邊際。湛入合湛之時。伏似無形。熏則複起。必至六根互用。識陰已盡。此之妄想。方得滅除。即佛境界也。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叁界。

  受以領納爲義。領納色心諸法。五陰皆然。故總名受。妄想成。非真心本有矣。二句結前。下答詣何爲界。色陰最淺。識陰最深。色陰有相爲色。無相爲空。受陰取著爲觸。厭舍爲離。想陰有念爲記。無念爲忘。行陰散心粗行爲生。定心細行爲滅。識陰有入爲湛。無入爲合湛。若盡色而不盡空。盡觸而不盡離。盡記而不盡忘。盡生而不盡滅。盡湛入而不盡合湛。猶未出乎色受想行識之邊際也。上湛字。是功夫。下湛字。是本體。謂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與圓湛之體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塵。分汝湛圓爲識。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識之邊際。以湛了內。微細流注未斷故。此之不盡。暗長潛滋。由微而著。依舊輪回。此五下。答頓除漸盡。真譬劫波巾。識譬初結。色譬最後結。生因識有者。如後結依初結生。滅從色除者。如解從後結解。五陰生起從細至粗。由迷真有識。有識而後有行。乃至有色。滅則從粗至細。初悟時滅色。滅色而後滅受。乃至滅識。五陰之滅。有可頓。有不可頓。可頓者理也。不可頓者事也。理無二致。人自迷源。乘此一悟。合並銷盡。事有萬殊。勢難兼舉。從淺至深。次第而盡。若頓悟而不漸除。則有解無行。執理迷事。終非正修真叁摩地。汝應下。令以此義自覺覺他。永斷妄元。齊歸正果。知有涅槃。一聞見之知。聞說涅槃。爲皈依處。念念趨之。何戀叁界。如窮子知有故鄉。自不久戀異鄉。一了悟之知。已得涅槃。真樂在我。何戀叁界。如窮子既返故鄉。豈複追戀異鄉。今人口誦叁界火宅之文。心實耽著不舍。不知有涅槃耳。正宗大分文終。

  阿難。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于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衆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雲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有衆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複魔業。

  此下流通分。以財施之勝。較量法施之尤勝。四重。殺盜淫妄也。十波羅夷。即梵網經所說十重罪。是極惡因也。十方阿鼻。是極惡果也。一念者。暫時發心。亦必專心。此法門。指大定圓通深入之門。末劫。聖遠魔強之日。未學。難進易退之人。應念消滅。即應弘經之念。皆得消滅也。一念微功。便能脫極苦。生極樂者。由萬法唯心。轉迷爲悟。悟不複迷。令聞者信解無謬。展轉利樂。無有窮盡。故能獲福超前。輕罪無罪。弘經果報。殊勝可知。若有下。勸誦持。及依教修行。上利他得福。此自利成道。

  佛說是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此明法會欣慶。聖仙童子。是居仙趣而修內教。希獲童真妙果者。發心大力。是具神通。得無畏。回心護教。住如來座下者。皆大歡喜。謂預聞大法。隨所證量。得大饒益。故慶快非常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終)

  重刻楞嚴經如說跋

  世尊所說諸法。或山頭滾浪。或海底飛塵。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淺根小器。不可測也。獨楞嚴經。謂一切事究竟堅固。蓋衆生不知常住真心。故流轉諸趣。若知妄本無因。則根塵周遍法界。至慶喜悟後。請示華屋之門。世尊委曲垂慈。精詳開示。如大長者在逆旅。與往來諸子。說貧富。較苦樂。示以本有之業。與以無盡之糧。各如其量而止。佛之大旨。不離戒定慧者是。古今諸師箋注。五十余家。士大夫中。譜希聲之韻。暢無舌人之語。高遠乎。平易乎。撫掌大笑乎。潛心不舍乎。不能枚舉。周子讷公。儒也。每詢因果。余告以楞嚴經。儒佛同歸。因果全了。遂取伯敬鍾公如說讀之。歎曰善哉。怡然獨得。悠然各得。因願流通。謀諸山野。相與校閱而增刪之。售産重梓。猶護如意珠也。普願見者聞者。空諸塵想。共識真心。因戒得定。因定得慧。庶幾一切事究竟堅固乎。他年與伯敬先生。把臂如來藏中。入世出世。俱得歸元矣。余安用多語哉。

  皇清康熙己未蓮月東塔淨範謹題

  伏聞楞嚴寶經。上可見性成佛。次可遠離魔障。顯密神功。不可思議。世出世間。悉當頂禮。即如杜祈公。但知儒書。不信釋典。從張文定。遂讀是經。歎爲聖書。悔其見晚。王介甫生平強拗。豈識圓通。晚年屏居鍾山。與潘興嗣談禅。自悔從前舛謬。爰作是經注解。始迷終悟。不可殚述。德最愚陋。妄擬逃禅。首祈薦先。兼圖自轍。初閱是經。猶如望洋。幸得伯敬鍾公如說。心悅手錄。請正爲則大師。示雲。是本天如師會解。一雨師合轍。可謂青出于藍。豈非後來居上。但多魚魯之誤。所以流通不廣。欲廣流通。必須訂字。若義未精。慎簡諸注。僅可刪易。不可妄增。甯或阙略。不宜煩冗。勿列其師。如出一口。蓋謂助佛宣化。無取分別。因經闡教。務期簡亮。德承開示。代爲操筆。每成一卷。即請鑒定。與衆共梓。願入大藏。是皆鍾公善集。爲師妙裁。先達標指。諸賢贊修。得成暗室慧燈。迷津寶筏。德僅管窺。不贊一辭。聊述訂梓本末。專冀寶典流通。仗佛慈光。遍照濁水。普祈善根。因經證果。

  康熙己未蓮月攜李弟子周真德謹識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鍾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