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陸西星)▪P2

  ..續本文上一頁奏者。能使法界永離衆苦。常得妙樂也。聖人所演圓通法門。奧旨妙利。詳悉若是。故衆瑞詳而應之。

  △文殊說偈第二十二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覺湛性海。本自澄圓。標其體也。圓澄之覺。妙乎萬物。標其用也。此人人本具之圓通。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從元妙中。忽起妄明。是曰元明。妄有所照。故生所。所謂覺非所明。因明立所也。所明既立。照性隨失。

  迷妄有虛空因空立世界。

  性真既隱。空覺遂分。根器二界。悉因頑迷妄想安立。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妄想凝結。則成無情國土。妄識知覺。則成有情衆生。則彼澄妙者。遂莫得而圓。莫得而通矣。

  空生大覺中(至)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牒上迷澄圓而成根器。融根器則複歸澄圓。言大覺海中本絕空有。由微風飄鼓。妄發空漚。而諸有生焉。迷風既息。則空漚自滅。所依諸有遂不可得。而空覺圓融。複歸元妙矣。叁有指微塵國中叁有也。

  歸元性無二(至)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

  二十五聖。同一圓通。故曰無二。其曰多門。方便法耳。在夫聖性。逆順皆通。不容料揀。其如初心。遲速隨宜。故須選擇。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

  此下揀六塵也。言色能起。想結塵使。精性不徹。以故二十五聖所證之法門。若非有如來加被之力。焉獲圓通乎。終不如觀音耳根之妙也。

  音聲離言語但伊名句味一非合一切雲何獲圓通。

  聲性名句。語言意味。不該不遍。非是以一而含一切者。雲何獲圓通。問。聞聲與觀音耳根何殊。何故揀以爲非。答。觀音不自觀音。而返觀觀者。是了自己心性。不爲聲塵所轉。若作聞聲。雖是佛語。亦屬所聞。

  香以合中知(至)合離性非定雲何獲圓通。

  叁句即一意。言味香觸皆在外。與己性無幹。

  法稱爲內塵憑塵非所有能所非遍涉雲何獲圓通。

  法塵無相。獨意能緣。是意爲能緣。法爲所緣。能于此者。必不能于彼。此爲所緣。則彼必非所緣。故雲非遍涉也。

  見性雖洞然(至)支離非涉入雲何獲圓通。

  此下揀六根也。眼虧四維。鼻無交氣。不名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雲何獲圓通。

  與前味塵意同。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雲何獲圓通。

  見觸方觸。不能以意觸。故雲不冥會。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

  雜亂起思。則于湛了之性。終無所見。如前精了不能徹也。

  識見雜叁和诘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雲何獲圓通。

  眼見以眼根對境。而後起識。故雲雜叁和。若窮其本。則本無自體。故曰非相。既無自體。不自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

  普賢菩薩能知河界外事。此由修法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初心既不能入。焉能獲圓通乎。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雲何獲圓通。

  孫陀散亂。故佛令觀鼻端。此亦權教耳。蓋真心無住。有住則妄。故曰住則成所住。

  說法耳音聞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雲何獲圓通。

  夙根之人。一聞千悟。聲入心通。故開悟者。必先成之人。初心則不能入也。況名句多有挂漏。焉能獲圓通乎。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雲何獲圓通。

  波離持犯。但束一身而已。不該不遍。焉獲圓通。

  神通本夙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雲何獲圓通。

  目連神通。緣會如意。本乎夙因。非關意識法。分別即意識也。而且有緣有念。不離于念。故非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爲非聖性雲何獲圓通。

  以下揀七大。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雲何獲圓通。

  持地平填。當涉有爲。非實聖性。月光水觀。未離念想。難契如如。蓋如如之理。非覺觀之法也。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真心方便雲何獲圓通。

  烏刍聞說欲火。而生厭離。是厭有也。有厭而離。豈真離乎。初心起厭。非方便法也。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雲何獲圓通。

  琉璃光觀風性動。則與寂對。有對非真覺也。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雲何獲圓通。

  晦昧爲空。故雲昏鈍。彌勒修惟識觀。而所觀之識。念念生滅。存心觀之已妄。況獲圓通耶。

  若以識性觀(至)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勢至修念佛行。而念性即生滅法。依生滅因。求常住果。是殊感也。星按。文殊所揀。是言初心難入。若二十五菩薩各舉所得。所謂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也。何得揀擇。

  我今白世尊(至)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

  此選耳根。堪忍衆生迷本循聲。昏惑障重。必須聞熏聞修。以消塵除障。然後可入。然以聞爲入。特得其一而已。必期于遺聞反聞。然後爲至也。

  離苦得解脫(至)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于沙劫入塵國。歎叁十二應也。得自在施無畏。歎四不思議十四無畏也。說法不滯爲妙音。尋聲救苦爲觀音。音性無著爲梵音。應不失時爲潮音。

  我今啓如來(至)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分圓通二字。以顯真實之理。耳根之妙。設有一處不聞。不得爲圓。

  目非觀障外(至)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一爲所隔。不得爲通。

  音聲性動靜(至)生滅二因離是則常真實。

  動靜有無。皆屬聲塵。耳根圓離。不隨生滅。是則常性之真也。

  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正顯常真實也。五根皆待意思。有無不常。惟耳在夢。能聞杵聲。是不爲不思而無也。其爲覺觀。出乎思惟之表。絕勝余根矣。故曰。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至)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宣明者。明己之本聞自性也。衆生迷己之本聞。乃循聲而流轉。如阿難落邪。豈非循聲色而流轉乎。雖多聞強記。何益之有。若能旋流返聞。始獲自性。而無輪轉之妄矣。

  阿難汝谛聽(至)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末句謂將汝循聲之妄聞。以持諸佛之言教。何不反聞自性以求解脫乎。溫陵謂。佛佛乃佛之佛性。不作佛語者。義長。

  聞非自然生(至)一根既返流六根成解脫。

  上既警其自聞。今乃略示修相。先指妄聞。非無緣生。生必藉因。因即聲教也。當以叁慧旋此根境。俱令脫粘。所拈既脫。則能脫之慧。複何名狀。但得一根返流。則六根皆解脫矣。

  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華聞複翳根除塵消覺圓淨。

  見聞句通指妄根也。叁界句通指妄境也。以皆妄故。聞複則翳除。塵消而覺淨。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脫也。

  淨極光通達(至)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淨極二句根解脫也。卻來句境解脫也。然則摩登正在夢境。誰能留汝。使不解脫哉。

  如世巧幻師(至)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幻師妄性也。一機妄識也。性由識動。故息機歸寂。則諸幻無性。而各各解脫矣。

  六根亦如是(至)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一精明識精也。六根因之與塵和合。幻作諸妄。故一處休複。六處皆不成。而想塵垢識。應念消亡。得妙圓通矣。細惑未盡。曰余塵。分證未滿。曰諸學。惑淨用極即如來。

  大衆及阿難(至)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能旋倒妄。反聞自性。必資此性。性成無上菩提。性成。所謂性一切心也。

  此是微塵佛(至)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涅槃門。超生死證真常之要道也。叁界果人。莫不由此。故未來學人當依此法。

  誠如佛世尊(至)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成就不生不滅涅槃妙心。惟耳根爲最。余則佛之威神加被。今即己事而舍塵勞。非始終長修淺深同說之法也。欲其長修同說。無如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矣。如那律失明而旋見。畢陵觸刺而遺身。烏刍厭欲而登覺。持地待佛而消塵。皆己事而已。豈因己之一事。便獲圓通乎。明知其爲威神加被也。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至)叁藐叁菩提心。

  △決定清淨明誨第二十叁

  阿難心迹圓明。悲喜交集。欲以是法應世度生。而恐末劫邪師。妄說佛法。受其眩惑。易退覺心。難入正定。欲攝其心。入叁摩地。雲何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解01】小乘權教有五淨肉。謂不見。不聞。不疑。自死。烏殘。名五神力所化。于中又除人駝象馬驢狗獅子狐豬猕猴十種身。謂之血肉身分。謂喪毳之類。二塗謂身不服食。心不貪求。

  阿難又複世界六道衆生(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多羅。貝多樹也。刀斷則不複生。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陸西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