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上師瑜伽(二)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佛已出世,也轉*輪了,但是佛法廣大奧妙,竅訣分散。依止上師、學修上師的意行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沒有上師的竅訣,無法能夠領悟佛法的真理。最終要明心見性,要成就,就要靠上師的加持。若沒有上師的加持,無法能夠明心見性、解脫成佛。
一、依止上師的叁個階段
依止上師要經曆叁個階段,首先要觀察上師,然後依止上師,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行。
(一)觀察上師
佛在經中講,依止上師首先要觀察上師。觀察明白了,心裏確定了,才可以依止。
密勒日巴尊者說:“弟子不觀察上師,就去依止、跟隨,猶如服毒藥;上師不觀察弟子,就去攝受、傳法,猶如跳懸崖。”爲什麼這樣說?因爲喝毒藥會斷送今生的性命,而盲目地依止上師會斷送解脫之命。依止上師是非常謹慎的一個取舍處,不能隨便。按世間的角度講,對一個人來說,生命是最珍貴的,涉及到生命的事是最大、最重要的。爲了保全生命可以舍棄財産,舍棄一切。喝毒藥會危及生命,所以要非常地小心謹慎。同樣,依止上師涉及到我們的解脫之命。對于一個渴望解脫的人來說,解脫的機緣是最珍貴、最重要的,涉及解脫的事情是最關鍵、最需要注意的。若是不觀察,不小心依止了一位邪師、惡師,就會葬送自己的解脫之命,就會喪失解脫的機緣,錯過解脫的機會。
末法時期,邪師遍布世界。爲什麼說法弱魔強?因爲邪師多,邪思邪見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少,正知正見弱。衆生業障深重,心裏的妄想和分別等非理作意非常多、非常強。所以,外在顯現上的魔也非常多。心魔不起,外魔不現。心魔越重,魔所化現的人也越多,顯現上的魔力也越強,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業障,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煩惱。專門弘揚邪法、邪教的邪師現在已經遍布了全世界。尤其在漢地,冒充上師、活佛、法王欺騙衆生的人越來越多,隨處可見,惡師在漢地也大有人在。若是不觀察,就盲目地接觸、依止,會存在很多過患。
接觸和接觸不一樣,結緣和結緣不一樣。你接觸一般人和接觸特殊人,雖然都是結緣,但是得到的利益不一樣,受到的傷害也不一樣。若是你所接觸、結緣、依止的是一位佛菩薩或具德的上師,他能引領你到達解脫的彼岸,讓你的功德、福德圓滿,讓你開悟成佛。若是你接觸、依止的是一位普通人,他不可能讓你解脫,讓你成佛。若是你所接觸、結緣的是一個魔師、邪師或惡師,將來就要跟他一起六道輪回,墮落惡趣,甚至下金剛地獄。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應該依據我們的傳承祖師之一龍欽巴尊者的教言,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歎也不誹謗,不幫助也不傷害,這是最好的選擇。
有些人覺得沒有事,不過是結個緣而已。但你結的是惡緣還是善緣不好判斷。一旦結上了緣,就很難斷掉。佛有佛力,魔有魔力,你想離開就可以離開嗎?你想斷掉就可以斷掉嗎?若是對你沒有一定的誘惑力,沒有一種讓你迷惑,讓你無法自拔的力量,還叫魔,還叫邪,還叫惡嗎?現在很多人已經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了,就是因爲有一種力量束縛著你,牽引著你,不讓你自由,所以非常危險。
有些人有疑惑:“要觀察、了解上師是佛,我能觀察得了,衡量得了嗎?”我們很難衡量一個人的相續,尤其無法衡量佛的境界。那該如何觀察呢?佛講,若根據一定的標准仔細去觀察,也能有所覺察和判斷。就像前面有一座山,山頂上冒著煙,依此可以推測、判斷山後有火;我們不知道哪裏有水,但是看到飛翔的水鳥,就可以推測、判斷何處有水。同樣,若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佛菩薩再來,無論他給你示現的是什麼,通過他的言行舉止慢慢地觀察,也能覺察出他的功德和境界肯定與凡夫不同。
依什麼標准觀察上師呢?小乘有小乘的軌範師、親教師的標准和要求,大乘有大乘的上師善知識的標准和要求。大乘分顯宗、密宗,顯宗也有唯識宗、中觀等,密宗有內密、外密。應該如何當上師、攝受弟子、灌頂等,都有所不同。
大概地講,上師應該具有如下功德:第一、廣大的智慧;第二、無僞的慈悲心;第叁、攝受弟子的能力;第四、清淨的戒律;第五、清淨的傳承;第六、殊勝的灌頂。
第一、廣大的智慧。精通叁藏,精通六續。叁藏是顯密共同的叁藏,六續是密宗特有的六種續部。不僅要精通詞句,還要精通含義,才可以說有廣大的智慧。總的來說,就是有無我、空性的智慧。
第二、無僞的慈悲心。想拔除衆生的痛苦叫悲心,想給予衆生安樂叫慈心。無論是親人還是敵人,無論是美還是醜,無論是窮還是富,無論是善還是惡,無論是老還是少,對一切衆生平等地,真心實意地,發自內心地希望能夠給予他們安樂,拔除他們的痛苦,這是慈悲心。
第叁、清淨的戒律。清淨地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現在是末法時期,很難做到不犯支分戒,但是可以做到不犯根本戒。即使犯了支分戒,會立即忏悔,沒有和墮罪一起過夜,最好沒有一起過時,即墮罪和自己的相續沒有同時共存,這是清淨的戒律。
第四、攝受弟子的能力。若是有智慧、有慈悲,也有清淨的戒律,但沒有攝受弟子的能力也不行。攝受弟子的能力主要是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共事、同行。這四個都是比較圓融的方法,因爲每個人的相續不同,根基不同,習性也不一樣,需要用軟方法的時候就用軟方法,需要用硬方法的時候就用硬方法。有調伏弟子的能力,有這樣的善巧方便,這也是作爲一個上師必不可少的方便。
第五、清淨的傳承。第一是不能間斷法脈,如果不是口耳相傳,中間有間斷,就是斷傳承。第二是法脈沒有被染汙。若是上師與弟子之間有矛盾沖突,弟子對上師的信心不是萬分具足,相續中對上師有邪見等,就是被染汙。
密法特別強調法脈清淨。這裏強調,“依止一位傳承如純金絲線,沒有沾染破誓言的鏽一樣,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這個法脈就像純金的絲線,不能有破壞誓言的染汙。
現在很多人都把佛法當作一般的學問來學,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沒有得到清淨的法脈,把上師、師父當作一般的老師,把他講的一些道理,隨便地研究一下,掌握一些,這和學習一般的哲學沒有什麼區別。這樣你只能得到知識,不能得到智慧;只能成就世間暫時的利益,不能成就出世間的利益。你真正要獲得成就,要達到佛菩薩那種境界,要真正轉識成智——把知識轉爲智慧,真正要讓自己的境界超越人世間,就要靠信心,靠加持。
爲什麼說佛法從恭敬和信心中得?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求不到法;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得不到法的真實意義與利益。現在國內外的很多知識分子都在研究佛法,學習佛理,那是學知識,做學問,不能叫學佛,也不能叫修行。學佛修行要靠法脈,靠信心,靠加持,靠竅訣;按照清淨的傳承,完整的儀軌和方法,做功課,如理如法地聞法,打坐實修,最後才能到達彼岸,才能成就。
第六、殊勝的灌頂。尤其是進入密乘要有灌頂,灌頂有因灌頂、道灌頂、果灌頂,也有基灌頂、道灌頂、果灌頂。這些灌頂都不一樣。若不進入壇城,不接受灌頂,相續無法成熟,就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就。
無論是修小乘還是修大乘,無論是修顯宗還是修密宗,最後都要進入密乘,否則不會成佛。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是進入密乘的臺階。進入密乘灌頂時,對上師、對壇城、對弟子要求都非常高,若是不具備條件,弟子就得不到灌頂;得不到灌頂,便無法進入密乘。所以,上師要有灌頂的能力。
上述大概地講了一位具德上師應具備的條件,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若是仔細講,要求更高了,需要具備的條件更多了。
以這些標准來觀察、衡量,如果覺得不具備這些條件,就不能依止;如果覺得都具備了,才能依止。這也是爲了遣除自己內心的疑惑。有些人覺得自己現在沒有什麼疑惑了。但是如果深入地問:“你爲什麼要這麼信任他?爲什麼要依止他?你有什麼把握解脫成佛?”你可能就開始懷疑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不能迷信,應該先去了解、觀察。了解好,觀察好,確定了,內心深處才不會有疑惑,才能一心一意地依止,這才是真正地生起了勝解信心。勝解信心是沒有疑惑,不動搖的。若是有動搖,有疑惑,就不是勝解信心。所以,以這些標准深入地觀察,也是爲了對上師生起勝解信心。
信佛不能迷,依止上師不能迷,一定要覺。凡夫是迷而不覺,佛是覺而不迷。佛是破除迷惑的,破除迷惑了,覺自然就顯現了。凡夫的覺性是被遮蓋的,自然就迷茫、疑惑了。
經過仔細觀察以後,找到了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師,是不是就可以依止了?那還要看你是不是能與他隨時親近,隨時溝通。
能親近、能溝通是指能跟他學到一種法門,能接到一個清淨的法脈、傳承,能學到一個完整方法,能夠引導你學到底、修到底,最終能解脫、能成就,這叫親近、溝通。無論是面對面,或者通過電話、互聯網等方式,還是通過光盤或者書籍,重要的是我們能完成這樣的一件事,圓滿這樣的一個心願。
就算你每天都能跟上師朝夕相處,隨時都能跟上師見面聊天,但若是學修不到一個完整的解脫成佛的方法,那也不能叫親近、溝通。在當今時代,親近和溝通不是必須要面對面,通過互聯網、電話、短信、書籍、光盤等方式,都可以親近、溝通。但也不是聽一聽他的講座,看一看他的書籍就是親近、溝通。今天頭疼了,給上師打電話說了幾句話;明天不舒服了,跑到上師面前問問原因;跟上師一起吃頓飯,聊聊天……這不叫親近、溝通。
怎麼判斷上師和弟子是否真正有緣?他有讓你解脫,讓你成佛的能力,你也有隨時跟他親近、溝通這樣的福報;他能教你解脫成佛的方法,你也能學能修,有這樣的機緣與條件,這叫有緣分。這種情形下,這位上師可以認定這是與自己有緣的弟子,這位弟子也可以判定這是與自己有緣的上師。
有人說:“我早就夢到過他,我們很有緣分啊!”那不一定是有緣。現在很多上師都是假的,你根本沒見過他,你怎麼知道他是你的上師呢?見面就是緣分,但緣和緣不一樣。在城市裏逛街的時候,能見到成千上萬的人,那都是有緣的,你也去追隨他們?剛才所說的緣分,是指特殊的,有意義的緣分。能令你開悟證悟,令你解脫成佛,才是有緣的上師。
依止上師不能隨便,要經過觀察上師、依止上師和學修上師的意行叁個階段。但現在很多人都是先依止,後觀察,這是錯誤的、顛倒的。依止以後就不能再觀察了,再觀察就是犯根本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上師瑜伽(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