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與淨宗修持
林克智
淨土宗義理已略明,但對淨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足“欣”、“厭”二心,要認識娑婆之苦方能精進念佛,方可報終得生淨土這個問題,有人認爲不合社會潮流,甚至與“人間佛教”思想違背,其實這是片面理解淨宗修持的結果。
淨土教與佛教其他宗派一樣,依“行業果報”之因果律而建立,經有明示。往生淨土上、中六品之生因,皆依行業之功德高下而定其品位及證果遲速。下品叁生則依惡業輕重與所余善根之多少,以及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回惡向善之行業,感阿彌陀佛施勝方便,使衆罪消滅,善根增長,臨終十念亦得往生淨土。如此看來,欲生淨土,蓮品高下必依《無量壽經》中“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與上、中二品六生中“以此善根、功德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國。”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經中所說的“功德、善根”,是以願力將所修善業回向淨土,轉爲往生之功德資糧,如果沒有發願回向之心,則所修善業只是人天福報。如不行善業,僅有往生之願,而無可回向之功德善業,也入不了上二品六生,因無“生因”故。所以修淨業者必須明九品生因,多行善業,以期各修上品,如此說來淨業行人除念佛外,“尊聖敬善、仁慈博愛,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是十分必要的。難道我們還能說淨宗修持與人間佛教無關嗎?
在淨業修習中,我們還必須懂得淨宗所講的往生,是仗自、他二力,雖仗佛力,亦須行人的深信、切願、力行精進修持,否則就不能感應道交,也難以往生了。
行叁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是培植德本的方法,是淨業行人爭取品位高增的必要途徑,故必須好好修習。
此外,我們在理上還必須明了在《學佛宜修菩薩道》篇末後幾段所說的:淨業行人,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叁昧”,以念佛一行融會世間、出世間法。在明心之基礎上,修理事不二、淨土與此土不二的念佛法門。即動靜忙閑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靜時念念系佛,動時(包括工作中)以佛爲榜樣,以佛心廣行利益衆生之事,以一切世間善事爲建設人間極樂之手段,作往生西方之資糧。而此二事二而不二,這在理論上既可破佛與我,彼土與此土爲二的執著,在事上則可變純“欣淨厭穢”之淨修,爲有益世間的、積極的淨土法門。
但在實際的行持上,則仍應有所側重。在年紀輕時,相對地說應以佛心廣行善事爲主,福慧雙修;至晚年則轉向以修行念佛爲主,還可結期閉關,以期實現“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業行人如能如此精進,則名爲“老實念佛”。人間佛教不就是淨宗修持的路徑嗎?
南無阿彌陀佛!
學佛宜修菩薩道
信佛爲了學佛,學佛就必須進行修持,如果信佛而不如法修持,便得不到信佛的真實利益!學佛的目的是最終得到自他的解脫,學佛與修持的旅程就是使佛子逐步體悟、實踐,解脫衆苦的過程。佛陀認爲所有在世界上生活的人都離不開苦棗都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諸苦,這些苦是誰也離不開的。因此,解脫道就是滅苦之道。
佛認爲一切事物棗從宇宙到人生的一切棗的産生與散滅,都是依“緣起性空”原則而現,“緣起性空”是究竟的真理。人們只所以覺得有種種痛苦,究其原因實是由于不解緣起性空的道理之故。由于這樣,就認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也難辨事物的真相,結果把“我”與“外界環境”對立起來,做“我”的奴才,自以爲我的、我能、我愛、我恨、我要、我不等等,就造成紛爭、罪惡、煩惱……,使自己或他人感受到痛苦。如果能從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認識,就會知道眼前的一切爲假有的、暫時的,皆爲我往昔所造諸善、惡業所感,如果能看透、看空了,就會放下“我”,“我”能放得下,就是“無我”,就能解脫。
由于佛法講看破、放下,講離苦海、得解脫,這就容易被誤解爲佛教徒自私消極、逃避現實,但這只是個表面現象。因爲佛教看破了世法的聚散無常,才能悟透世間景像的虛幻不實,才能放下一切而從彼此物我等幻景的妄執中得到絕對的解脫,此時不僅解脫了愛憎取舍的束縛,最終還解脫了解脫境界的束縛,這是突破時空的拯救世間、淨化世間,這是最積極的建設世間。因爲佛教能把一切放下,而在放下之後,卻又能把利益衆生作爲己任,爲利益世間而行菩薩道,這就是佛法的偉大之處。
我們爲救度衆生,也爲自度,作爲一個佛弟子就必須放下我執與法執,如法地修持。修持包括利他的淨化世界、利益與救度衆生;自利的淨化自身、使業消智朗。但這兩者不能截然分開,而是相輔相成的。佛教的菩薩行是自他兩利的,爲便于初入佛門者的行持方便,我們就來談談修持菩薩道的問題。
修菩薩道是佛說法度生的本意
佛學的修行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二大類:世間法包括人天二乘。人乘講說做人最基本的條件,但求福壽康甯之現世福報,故佛爲修人乘者說做人的道理,教以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占住這幾種道德、人格,將來可保不失人身;天乘是佛爲希望得到自然衣食,珍寶宮殿等勝妙天福者說升天之理,教以“十善”並四禅八定等世間禅定,是人命終之後可依其所行善業及禅定之淺深,而趨升于相應之諸天。出世間法,則能超出叁界,永離生死。修“四谛”法得阿羅漢果者稱聲聞乘;修“十二因緣”之行法可得到辟支佛果爲緣覺乘;修“六度”之行法可得佛果,是爲菩薩乘。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既包含了戒、定、慧叁學,同時人天乘所修的五戒、十善亦在其中,所以菩薩道可以說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道。依其所修的果來說,人天乘均在輪回之中。聲聞、緣覺雖出輪回,亦只能自己解脫。只有修行菩薩道,不僅可使自己解脫、取得修行的極果棗成佛,還可助人解脫,既是解脫道的求證者,也是人天道的實行者,所以修行佛法以修菩薩道爲最可貴。
佛法是自度度他之法,佛說法的目的是希望一切衆生均能獲得解脫棗都能證到佛果,故修行菩薩道實是佛的本意,其他法門都是方便,爲佛弟子應修菩薩道!
六度萬行是修菩薩道的根本
修菩薩道是上求下化廣度衆生,是悲智雙運、福慧齊修,最後,能圓滿佛果妙法。菩薩道的修持是修六度萬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種法門。度,梵語爲波羅蜜,新譯爲到彼岸,說明行此六法能使衆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推而廣之,若爲利益衆生、圓滿佛果,宜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此即以萬行總攝。六度萬行是修菩薩道的根本。
布施度是以己之所有,施與衆生。在六度中以布施爲首,因爲要度衆生,必先使衆生在物質上與精神上得到安慰。只有這樣,才能使衆生對你發生好感,信任于你接受你的化導。所謂未成佛道,先結法緣。這就是菩薩道的實踐,應以布施爲先的主要原因。
布施有叁種:1.財施棗指以飲食衣服、舍宅珍寶、乃至身命等一切內外之財,能施與所需的衆生。如釋迦世尊往昔舍身飼虎、代鴿喂鷹等,亦屬內財布施;今天的獻血、獻器官救人行爲亦屬之。2.法布施棗將自己從經論中及從善知識處所學得的世出世法,以清淨心爲人講說,均屬法布施。3.無畏施棗指對遭受到災難危苦而心生恐怖者,解除怖畏的救人行爲,使得無畏、使其心安的布施。以上叁種布施中財施是屬于物質方面的,法施與無畏施是屬于精神方面,理想的布施工作是叁種並重。
行布施是廣結善緣,故布施的人自然無怨,且布施者並不因施而缺乏。布施可除悭貪之障,使人自在解脫,故學佛者人人應行。有錢有物可施錢施物,無錢財者可出力,無力者見人布施念念發心隨喜功德亦可。
六度之二是持戒度,戒有叁聚淨戒:1.攝律儀戒,重在止惡防非,是佛教徒立身的儀則,故稱爲律儀,包括五戒、八關齋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2.攝善法戒,重在修習善法,以修一切善法爲戒。3.饒益有情戒,重在化度衆生,以饒益所有衆生爲戒。持是守而不犯。
能持戒者叁業清淨,當下即得清涼。能斷煩惱惑,將來必得解脫。因爲戒能防非,故可斷除惡業之障,止身口意叁業之惡,凡佛弟子均應尊重嚴持戒律。經雲:“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可知持戒之重要。
六度之叁是忍辱度,修行者之內心能安忍外所辱之境,爲學佛護戒之需,忍辱亦分叁種:1.耐怨害忍,指對遇到人對我之嗔罵打害種種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惱;對遇恭敬、供養等等順境,能忍而不生驕逸。2.安受苦忍,指對于自然方面的風雨寒熱,病苦老衰,饑渴死亡種種苦痛,能忍而不退道心。3.谛察法忍,指對于佛法無生深理,谛觀諸法,緣生性空,能以安住不動。以上叁種忍,次第分別爲觀人、觀法、觀空而忍。
以能忍故,則可護戒清淨,所修善法亦皆可成就。嗔恚爲修行的大障礙,能修忍辱度即可去嗔。
六度之四爲精進度,心能精純無雜不懈地努力上進,就是精進度。爲修菩提道必須抖擻精神,勤行修斷。精進可分叁種:1.披甲精進:行菩薩道者,不怕困苦,勇往直前,如戰士披铠甲。此重在自行方面。2.攝善精進:大小諸善勤行不倦,不以善小而不爲。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此含自他兩利。3.利樂精進: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于利益勸化事不疲不厭,是爲利樂。此則專重化他。
退轉爲人之通病,學佛者能行精進,則善法日增,速得成就道業。精進度可去除懈怠之障,《八大人覺經》雲:“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釋迦世尊以精進故,超越九劫,于彌勒菩薩前先成佛道,曆代祖師大德亦複如此,即如近代淨宗十叁代祖印光大師,一住普陀,居法雨寺叁十余載而不出山,故能閱藏叁遍、念佛功深而大弘淨宗。我等凡夫後學,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禅定度爲六度之…
《人間佛教與淨宗修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