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叁十五至第叁十八節

  附錄一 第叁十五至第叁十八節

  第叁十五節 六燈、四燈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四燈

  《聲應成續》雲:“遠境水燈者,顯現智慧門。”眼脈之根部連接心間與臍部。從心間連到頸部,從頸部右繞到天靈蓋,分出四脈瓣,從能顯現根境的每一脈瓣尖端又分出五脈瓣,分別作爲五門之所依,稱爲淨根功過脈,其上端粗大、根部微細如野黃牛角般的兩支進入眼珠的兩個明點中,黑白分明,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所以稱爲遠鏡水燈。依之可顯現如孔雀屏羽般(筆者注:圓圈狀)的明點空燈,彼之現相即出現如那弱(~)狀的法界淨燈,彼之妙力中出現衆多慧力的自然慧燈(本覺智光)。水晶管脈實際上是光脈,淨根脈是形如胡麻花的眼根所依脈。眼中真實覺性向外觀,外境一切色法顯現向內現,二者無障明現故。[1](筆者注:另一說法“肉團心光、白柔脈光、遠通水光、界清淨光、明點空光、本覺智光。”共六燈。)

  二、北傳佛經無相關內容

  第叁十六節 消融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消融.

  要言之,無論作何修持,都須我執自然消融,及能清淨法身境界之妄念。能如是善巧修持,即能除道上妄心。[2]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消融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心已定者令得解脫,開悟時者,謂教授彼令于境界得悟入時,彼得成熟者,彼于境界已得成熟,言成熟者,謂所治障消融潰散如癰已熟,或能對治成滿可用如食已熟。[3]

  (二)是慧真解,斷除諸見煩惱障礙諸覆蓋故,是慧定願,悉能滿足本所求故,是慧消融,能除煩惱諸焦熱故,是慧悅豫,不斷法樂故,是慧正念,了所緣義故。[4]

  (叁)念念融諸習,身倚及心倚,圓明與見相,滿淨諸法身,釋曰,五功德者,一者融習,二者身倚,叁者心倚,四者圓明,五者見相,融習者,一一剎那消融一切習氣聚故,身倚者,修習輕安遍滿身故,心倚亦爾,圓明者,圓解一切種空離分數故,見相者,見無分別相爲後清淨因故,滿淨諸法身者,爲滿爲淨一切種法身,常作如是五因故,問何時滿何時淨,答十地時滿,佛地時淨,此中應知五種功德,前叁是奢摩他分,後二是毗缽舍那分。[5]

  (四)修此諸地雲何可見,謂諸菩薩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由五相修,何等爲五,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麁重,依止離種種想,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6]

  第叁十七節 自現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自現,請參考第二章第八節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我即問文殊師利:仁者!叁月爲所在耶,周旋所奏乎,文殊師利曰,唯迦葉,吾在此舍衛城,于和悅王宮采女中,及諸淫女小兒之中叁月……佛言,文殊師利,仁者自現境界神通變化,無令迦葉起亂意向仁者,于是文殊師利,有叁昧名曰現一切佛及國土,應時以是定意正受,文殊師利適叁昧已,尋見十方恒沙世界,各各悉有摩诃迦葉……文殊師利盡夏叁月,而靜不現潛去止宿藏匿之室,故撾揵欲逐出之,時佛從身皆放大光,通焰十方,謂我言:迦葉,汝且觀十方,應時視十方無央數不可計世界,自現其身年老,往十方佛邊而撾揵,欲逐出文殊師利。複覩諸佛邊,各有文殊師利住。佛告我言:大迦葉!汝欲逐出何文殊師利?欲出十方無央數不可計佛邊文殊師利耶?欲逐此文殊師利乎?……自歸文殊師利乃得脫耳。[7]

  第叁十八節四相(四種光明相)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四相

  (一)法性

  有法法性此二種,有法當觀幻八喻,

  法性當修虛空性,真如中住現智慧。[8]

  二、法王如意寳晉美彭措在“文殊靜修大圓滿——手中賜佛”一文中說脫噶四相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文殊靜修大圓滿——手中賜佛”一文中說脫噶四相:爲了現量見到非以伺察意安立的覺性光明密意,要修脫噶法門。修行時,身要:依叁坐式任何一種;語要:禁語,口中緩慢呼吸;心要:依徹卻直定自然慧燈;境要:無雲晴空及日月明燈等;門要:上視、平視、垂視;顯現要:如此而修便會現前法界淨燈、明點空燈與覺性金剛鏈。法界淨燈即具有五光輻的藍色周邊法界。明點空燈即內外多層五光圓形明點中央。覺相金剛鏈即如水晶珠嚴飾的金線般。顯現此等現相時令其穩固、毫不動搖,將自己的呼吸、眼識、意識叁者都融入此境界中,專注于此,無有任何伺察意相狀分別識聚長久修習,從而可明顯地見到法界淨燈、明點空燈與覺性金剛鏈,即是法性現量相;彼等顯現愈加明顯、愈加穩固、愈加圓滿並出現無量光芒,即是覺受增上相;法界淨燈顯現清淨刹土,明點空燈圓滿爲無量殿,覺性金剛鏈成熟爲佛像,所現前的全部是清淨現相,即是覺性如量相;身智等無邊有法的一切顯現均入于法性童子瓶佛身界中,獲得不現一切的堅地,即是法性盡地。

  之後再所化刹土中顯現的一切莊嚴叁身均是善願聚合而産生的無欺自果。[9]

  叁、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一)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爲法性,菩薩摩诃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10]

  (二)菩薩修空,亦複如是,以修空故見一切法性皆空寂,[11]

  (叁)我何夜成道,何等夜涅槃,于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內身證法性,我依如是說,十方佛及我,諸法無差別。[12]

  (四)法性相者,謂諸法中圓成實自性。[13]

  (五)一切衆生界,不離諸佛智,以彼淨無垢,性體不二故,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14]

  --------------------------------------------------------------------------------

  [1]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164頁.

  [2] 龍欽饒降巴.《四法寶鬘》(談錫永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年.第161~163頁.

  [3] 《攝大乘論釋》卷第七,彼入因果分第五,無性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第420頁上.

  [4]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八,無盡意菩薩品第十二之二,宋智嚴共寶雲譯,《大正藏》第十叁冊. 第199頁.

  [5]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教授品第十五,無著菩薩造,大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第625頁上.

  [6] 《攝大乘論釋》卷第七,彼入因果分第五,無性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第424頁下.

  [7]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四冊. 第460頁上.

  [8]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84頁.

  [9]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論,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注疏《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訣寶藏庫》(索達吉堪布譯). 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7年.第389~390頁.

  [10] 《持世經》卷第二,持世經十八性品第叁,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652頁.

  [11] 《大般涅槃經卷》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北涼昙無谶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521頁.

  [12] 《入楞伽經》卷第五,佛心品第四,元魏菩提留支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41頁.

  [13]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攝事品第一,無著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484頁.

  [14]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13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