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十九節、第二十節
第十九節 中脈驗相、中脈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中脈驗相、中脈
(一)中脈驗相
大樂光明;從明點堪能中生起等持,由等持中生起殊勝不變遍空之無漏大樂,此種大樂即是大精華融入中脈而生。明白光明也有內光明與外光明兩種。內光明即內在五風變得清淨,從而如四禅定之次第般逐步顯現明清不動的智慧;外光明即外界顯現五智慧的五光、明點以及光相,遍布虛空而存在。《真實名經》雲:“智慧燦然現,衆生智慧燈,赫赫大光明。”又雲:“威光蘊美觀,妙光吉祥旋。”意思是說,五風之精華入于中脈。其中地風之精華入于中脈,所表現出的內相即心安住,外相明現黃光寶生佛,從而享受平等性智,我慢轉依清淨、地大遍處(十遍處之一)等持獲得自在,前往寶積刹土;水風之精華入于中脈,內相即明現澄清無垢之心,外相明現白光不動佛,從而享受大圓鏡智,嗔心清淨,水遍處之等持獲得自在,前往現喜刹土;火風之精華入于中脈,內相即生起樂暖,外相明現紅光無量光佛,從而享受妙觀察智,貪心清淨,火遍處之等持獲得自在,前往極樂世界;風之精華入于中脈,內相表現即心不動搖、增上境界,外相明現綠光不空成就佛,從而享受成所作智,嫉妒得以清淨,風滅盡之等持獲得自在,前往成就事業刹土;虛空之風是諸法極爲清澈無念的法性,因此彼之精華入于中脈,內相的表現即是無分別念,外相明現藍光毗盧遮那佛,從而享受法界性智,癡心清淨,虛空遍處之等持獲得自在,前往密嚴刹土或空行刹土。如《大幻化網》中雲:“如是具緣瑜伽士,五風精華入中脈,五光之中五智慧,五身所行五刹土,或五遍處之等持。”[1]
(二)中脈與四輪叁脈
四輪叁脈若修整,能得自主之所緣。
由其性不動,氣脈妄想二者分離,則妄想之起伏,安樂化解。由法性本地不動,則氣脈調順之功德,不求頓成。
頭頂大樂輪之氣心調柔,淨體覺性上,清淨所淨之貪欲執念,即其淨果是法性輪自性圓成之禅定,于大樂境中樂輪旋轉;又喉間受用輪氣心調柔,即于淨體覺性,清淨所淨嗔恚分別,其淨果是圓成攝聚及叁昧之受用;又心中*輪氣心調順,即淨體覺性,清淨所淨愚癡,其淨果頓成不可思議光明本性;又臍間化輪氣心調柔,即于淨體覺性上清淨所淨我慢妒嫉等執念,其淨果成就神變幻化及四業功德。如是于一切淨體覺性之上,認識能淨而不爲執著所染,如是之義,由于數數串習,即清淨各各所淨垢障,而得淨果自性穩固,遂圓滿現出暫時及究竟之功德。《如意樂輪本續》雲:“本性大圓邊,諸法住本位,達本解悉住,密意超心思,窮空有邊際,全盡無分別,有相自解脫,不修頓成德,自然而圓滿。”如是也。此時:夢能轉化見刹土,爾後妄起夢流斷,晝夜住于光明鏡,自得樂明無念定,成眼神通幻變德,功證無量利自他,是故于諸有緣衆,常修諸法幻化性!
夜間用獅子臥儀,明觀中脈之四輪,內中包容動靜世界及一切佛土,特于喉輪想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如變化而臥,因此認知夢,即能得變化轉變等,成就眼、神通、叁昧、幻化,常住光明境。並依次經行地道,究竟可獲得普賢如來至上菩提之位。如意樂輪本續雲:“大機瑜伽士,無心不作意,自性頓圓成,勝地大壇城。”如是之謂也。
回向偈:
不變大平等性中,不動離戲菩提心,無念自然智義見,願到不住本來處!寂靜離塵德圓主,光明如空日照耀,解除自他諸愚暗。[2]
第二十節 雙眼智慧脈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雙眼智慧脈
(一)雙眼智慧脈
真正智慧本身在心間日輪,如瓶中之燈狀發光芒而住。由其放射毫光通過體內四大脈向諸微細脈絡之內發放光明明點,此即作爲五智本身之所依而住。
《聲應成續》雲:“味脈展脈及中脈,噶底水晶之管脈,鏡智平等妙觀察,成所作和法界五,明點運行不運行,皆依自力圓滿處。”
如是內色從脈中如放射般外現,由此外現則爲炬光之本光,由心髒之光明而出有光脈四門,即“噶底大金脈”、“晶管脈”“白絹線脈”和“空自解脫脈”。
又大金脈能顯現光明,晶管脈能使其隱沒于內中,白絹線脈又細又旋,能顯現外境,空自解脫脈能使其收入法界。
又噶底大金脈,表現爲從心間自生自體脈之光色,晶管脈者于命脈中能明現智慧之妙色,白絹線脈細而盤旋者,成爲一束。因外現之作用同其是一,故說爲一。但實際上有稱爲“白絹線脈”或“細旋絲線脈”二種稱謂。
紮根于右眼中的光脈,爲白絹線脈;左眼中的光脈,爲細旋脈。不僅如此,細旋脈中一條脈分爲四條支脈,故于四脈輪中央分別遍滿光脈之妙色,但其因個別者爲空,故又名爲空自解脫脈。
空自解脫脈即是通過中脈插入梵穴,故可作爲覺性無分別智身,可以收入法界之道路中。如是五光脈,是結合五智而言,作爲四光脈時,則可與四炬光相結合,即清澄光脈由心髒通過中脈,沿脊椎通過右細頂脈,由顱腔通過遠索,而使此四炬光之部分出現本光則顯現于虛空之中也。
《覺性自起續》雲:“正等圓覺佛密意,在諸有情相續中,住有身和智慧相,即是安住在心間。僅是芥粒或芝粒,踐越地道圓滿住。哲達四門不滅明,既能顯現諸行相,亦能顯現諸滅相,既能顯現刹那現,亦能顯現刹那滅。講說其名應如下:即是噶底大金脈,晶管之脈內中空,白絹線脈細而旋,空而自解大脈門。又彼四門自現脈,從彼生道融中脈,中脈之中放射光,脊椎右側現出道。右細頂脈融顱腔,由此放光四炬光,無礙虛空大空中。亮晃晃之光明身,以環鏈狀而存在。四種炬光有如是:明點空光之炬光,覺性內界之炬光(法界清淨光),自然智慧之炬光(本覺智光),遠索水光之炬光(遠通水光),諸光有情皆具有。”
智慧之所依光脈由心髒之光明分爲四門,故爲四脈,即“噶底大金脈”,能作生起光明境界之所依;“白絹線脈”,能作入于外境之所依;“細旋脈”,能作自起之所依;“晶管脈”,能作自現之所依。“空自解脫脈”,直插梵穴,能作環鏈身之所依,合爲五內髒即五智之光。自然分作四種依處,表現爲四炬光之增長也。
口訣部經典《炬光熾燃續》雲:“一切有情身中央,心髒大寶無量宮,具有脈道若幹千。殊勝主脈有四條:噶底如金之大脈,猶如白絹線之脈,細旋脈和晶管脈,此四內住乘氣馬,成爲出入和自現,以及顯現之主宰。”此諸光脈稱爲“勝義大智慧脈”。
將智慧境界明現于外,其真正之門,即是一對眼睛,即四大種之精微,在肚臍脈結處,形成一對眼睛,而後由叁條脈相連,即從肚臍處聯系心髒,而後聯系喉輪。複次從大腦顱腔中,右旋四條脈中有一條能現根境之脈,其根爲一,梢分五枝,能作眼、耳、鼻、舌、身五門之所依,其中尤其能作見色相所依之脈道,稱爲“能清澄得失之根脈”,其梢大根細,猶如黃牛之角。有此二條脈直通二只眼球中之精微,要依此方能得見形色。[3]
(二)、 雙眼智慧脈
(1)住處:如撐起支帳篷般的心寶中央四脈瓣中間如芥子許的精華明點上。《珍珠鬘續》雲:“智慧住于心寶中”。
(2)本體:是覺性智慧,即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不滅如燈心般光芒燦爛之身相。《應成續》雲:“心寶無量殿,本體本淨分,集明空身相,面臂圓瓶佛,任運光團住,明現悲各色。”彼之妙力住于天靈蓋上忿怒壇城中,《金剛薩埵意鏡續》雲:“由彼所生智,住于頭顱中,芥子大怒身,雙眼相應許,處于光芒中。”
(3)道:連于心與眼之間的嘎德水晶管脈,《金鬘續》雲:“連接心眼脈,白色柔中空,明點血不染,大智行彼道。”彼脈(嘎德水晶管脈)連接的方式:從心間繞到脊椎旁,經過頸部細脈管左右兩側繞到兩耳,經腦進入雙眼之瞳仁水燈中。《金鬘續》雲:“由彼道中射出的光線,如鏡面般明清。光線好似魚眼一樣顯現,與覺性相連之脈即是從心尖出來如白絲線般經過脊椎兩旁向上,穿過出道上入顱內,彼脈又經左右細脈管連接于腦,又從左右耳出來連接于雙眼。爾後雙目緣于虛空,並以脈要觀看,則會現見遍滿智慧顯現”。
(4)門:從何門中顯現呢?從兩眼中顯現。《應成續》雲:“遠境水燈者,顯現智慧門。”眼脈之根部連接心間與臍部。從心間連到頸部,從頸部右繞到天靈蓋,分出四脈瓣,從能顯現根境的每一脈瓣尖端又分出五脈瓣,分別作爲五門之所依,稱爲淨根功過脈,其上端粗大、根部微細如野黃牛角般的兩支進入眼珠的兩個明點中,黑白分明,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所以稱爲遠鏡水燈。依之可顯現如孔雀屏羽般的明點空燈,彼之現相即出現如那弱(第四元音“納若”~)狀的法界淨燈,彼之妙力中出現衆多慧力的自然慧燈(本覺智光)。水晶管脈實際上是光脈,淨根脈是形如胡麻花的眼根所依脈。眼中真實覺性向外觀,外境一切色法顯現向內現,二者無障明現故。真實覺相有四個顯現脈門:從雙目直接顯現光芒;從心間中脈中央的光明藏脈中顯現頂上忿怒壇城;其現相諸脈明點以及中脈的光脈中顯現四輪中央的光明大明點:頂上梵天穴顯現無分別身相,是顯現覺性如量相的五層或九層明點之所依處,也是往生的殊勝脈門;從心出發肺部的覺相現于心中。如是總共有兩眼,中脈的光脈、肺部現相脈四脈門。《珍珠鬘續》雲:“道爲四脈能動風,能顯現門爲眼等。”許多人認爲僅僅雙目之二脈爲道,這是由于視野狹隘未完全理解所致。應當認識顯現四相的四脈。實修時覺性從眼中出來,眼中顯現覺性自性光明相;中脈的光脈中顯現本體空相;肺脈中顯現大悲覺相。內法界淨燈現于外界虛空的五彩光芒中。[4]
(叁)、雙眼智慧脈
持者背向太陽坐,眼注晴空頓然住,不覺氣動盡力緩,無念離戲由內現,出生如虛空空性。天極清明時,背向日光,眼不動搖注于天空中央,氣緩徐後則所住之刹那,皆顯現空之光明。其覺受亦出現清醒,無廣狹,無方所。所謂外面如何,內亦如是之謂,因系皆一緣起之關系故。于此時即顯現叁層天空之密意;(1)依于空明外之天空;(2)現無念內之天空;(3)遂悟入秘密之天空,故依方便和加持而修之中則可見到。此爲大善巧蓮花戒論師之方便,是極爲殊勝而深密者也。第叁方便指示赤露自性者:淨者眼注空不散,心明無有聚散境,地石山岩諸情器,皆觀通徹一虛空,自身亦無粗現執,住于心空無二境,內外中叁無散亂,于空境中松身心,念思作意自寂境,心無聚散住本位,彼時法性難思心,不別如空密意現,此即叁世佛心要。
自心注于天空,成遍空時,外顯法之地石山岩等,一切器世有情,皆爲自散通徹。思與此空中契合時,自身亦如空自散,一切皆成無雲清空,無內外中,于空洞廣垠之境中,心無聚散而住。如無邊天空之密意自然現出,是名爲清淨法盡之密意。如普作續雲:“瑜伽者應住空鳥道。”又如集經雲:“此爲何義,應觀彼空。”又示以此方便修而之功力者:
如是顯觀修四功力,所現廣垠無粗感,晝夜不離無念境,五毒自消心柔細,諸法如空生覺受。[5]
--------------------------------------------------------------------------------
[1]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567頁.
[2] 無垢光尊者.《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10~112頁.
[3]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20~122、127、132頁.
[4]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162~165頁.
[5] 無垢光尊者.《大圓滿禅定休息》(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8~169頁.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十九節、第二十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