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七節 平等、平等住、平等法界
第七節 平等、平等住、平等法界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平等、平等住、平等法界
(一)平等
自然放下大樂金剛界,無修任運乃是勝靜慮,經常有此猶如大河流,不改平等放下自明朗。[1]
(二)平等
自覺空明平等正智中,抓著諸法性義爲關鍵,能取無纏即超所取境,心無所緣猛醒大放松,不散無念窮盡密意旨,如空平等無有修不修,此即普賢密意廣大界。心于境相有所起動,但不要把心念接續在境後隨境走,讓其覺醒赤裸坦然,明明了了,此即是普賢實義之密意平等大無礙之關鍵也。[2]
(叁)平等
對于凡有顯現一切法,皆是自性無生所加持,無住無滅而是元成故,遠離緣慮有無本清淨,法性即在大圓滿平等。[3]
(四)平等
于境根意起用之當時,自心平等顯現樂開廣,能取無纏自澄自明朗,此即無礙平等大關鍵。[4]
(五)平等
證悟空明法性之虛空,解纏覺性無礙大平等,執心不縛超一切思慮,一切均等密意一界轉,根安樂中心安相融合,外內一味菩提心境中,即見窮盡實相之法性。[5]
(六)平等
如是叁有輪涅諸法中,迷與不迷皆可作決斷,既舍輪回亦不取涅槃,生與無生皆可作決斷,超越執著生滅有無境,淨與不淨皆可作決斷,勝劣取舍皆無爲平等,普賢界中超越一切法。[6]
(七)平等
一切萬法唯是自現,其體性無偏,不墮邊執,則爲體平等。無有心緣慮,無有執著,則爲道平等。無所希求顧慮,無有轉變,則爲果平等。顯現于覺性中不傾動,則爲界平等。覺性菩提心之體,解脫纏縛,平等無礙,本住之性,名爲不動法性。[7]
(八)平等法界
境心無有本自解脫要,迷亂放下法性平等界,相續不斷安住法身境,不分縛脫安樂一界轉,起現之時自現持自位,安住之時自住自本分,解脫之時自脫持自地,法性界中起止自解脫,不它處動唯法身遊戲,自現無滅空寂之本色,無勝無劣住于心要義。[8]
(九)平等
境相諸法顯現之時分,無有方分實事即平等,自覺心性亦不分前後,猶如虛空一般平等性,過去已滅未來尚未生,現在不住即菩提心境,無實根底離去诠表境,自性平等如空極開廣。
外境,內心及此二所依之覺性叁者,皆是其平等之性。一切外境顯現,空之本色,無微塵分,亦無方分實體,叁世空淨,則爲體性平等;顯現不滅,不可度量,不可思議則爲顯現平等;心識所現,刹那無方,自然空寂,則爲心識平等;不滅遊戲,種種顯現,則爲不滅平等;覺性空明,無有中邊,則爲空明平等;一界普生,沒有界別,則爲一界平等。此爲本義佛陀,能所二取清淨之體也。外境內心自澄自明,故一切皆不可除離,境相爲空色,一切心識爲自現,覺空爲自然智性。[9]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平等是重要修行見地,舉例如下:
(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汝等所論,正應如是,如來神通,威力弘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諸天來語故知,佛時頌曰,比丘集法堂講說賢聖論﹐如來處靜室﹐天耳盡聞知﹐佛日光普照﹐分別法界義,亦知過去事﹐叁佛般泥洹。[10]
(二)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一切有情若劣若勝、若好若醜起平等心,是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已,複起利益安樂之心,是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心已,于一切法性皆得平等,是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性得平等已,普能安立一切有情,于一切法平等性中作大饒益。[11]
(叁)大王!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初中上位觀察法性,一切平等,本來寂靜,悉無罣礙,猶如衆色不能滿空。[12]
(四)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13]
(五)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14]
(六)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已具足第四地,欲得第五地,當以十平等心,何等爲十?一、過去佛法平等;二、未來佛法平等;叁、現在佛法平等;四、戒淨平等;五、心淨平等;六、除見疑悔淨平等;七、道非道淨平等;八、行知見淨平等;九、諸菩提分法轉勝淨平等;十、化衆生淨平等,菩薩以是十平等心得入第五地。[15]
(七)梵志,造此世界者,非彼所及,唯佛能知,又過此事,佛亦盡知,雖知不著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余解脫,名曰如來。[16]
(八)複有叁法,謂叁福業,施業、平等業、思惟業。[17]
(九)複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雲何爲八?一者、心不嫉妬,二者、施莊嚴具,叁者、其心廣大,四者、尊敬法師,五者、不行邪命,六者、平等惠施,七者、不自矜高,八者、不輕懱他,舍利子!是爲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18]
(十)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微妙智,何等爲十,一者善求出離,二者善知諸出離法,叁者善知諸法平等,四者善知諸法如幻,五者善知一切法相,六者善解甚深難測緣生之法,七者善知業不思議,八者善知諸所說義,九者善了如實義,十者善觀真實智。[19]
(十一)大慧!複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此菩薩摩诃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衆生如幻如影從緣而起。[20]
(十二)大悲者成大菩提得于一切衆生平等大慈悲心,爲欲令彼一切衆生如佛證智,如是覺知證大菩提故,次于一切衆生平等轉大*輪常不休息。[21]一切衆生界,不離諸佛智,以彼淨無垢,性體不二故,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22]
(十叁)通達諸法故名不退轉,利益衆生不擇處故名如風,焚燒一切煩惱故名如火,滌除一切分別煩惱故名如水,平等法界無中無邊無礙神通慧所行故名如空,除一切法障故名住無障智,超過世間眼所行境故名遍一切法界,身不染世間一切境界故名最勝人,名無量智,名演說世間師,名製多,名出世間,名不染世法……名世間燈……名常正實,名一切法平等住,名得道,名示道者,名說道者,名超過魔境,名能摧伏魔,名出生死獲得清涼,名離無明黑暗,名無疑惑,名離煩惱,名離悕求,名除諸見惑,名解脫。[23]
(十四)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故,等于虛空。何等爲十?一者、得離于垢;二者、得無所著;叁者、能證寂靜;四者、證無邊般若;五者、得無邊智;六者、于平等法界能隨順行;七者、得淨勝解,信一切法猶若虛空;八者、得無所住;九者、超過所行;十者、超過計度。[24]
(十五)世尊,若能入如是平等法界,是菩薩名爲成就檀波羅蜜,若能如是知得成就平等法界,是菩薩名爲成就屍波羅蜜,若能如是知忍平等法界,名爲成就忍辱波羅蜜,若能于此法門修行聞思修慧,名爲成就毗離耶波羅蜜,若能思惟是法平等法界,名爲成就禅波羅蜜,若能了達如是法平等法界,名爲般若波羅蜜,世尊,若人能信此法門者,是人名爲見法,名爲證法,名降伏魔。[25]
(十六)爾時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薩于初地即得通達平等法界,由此通達故能觀他身即是自身,亦得心平等。[26]
(十七)大德舍利弗,諸佛如來住于何處,舍利弗言,住生死中平等,住涅槃不動。[27]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9頁.
[2] 同上,第72頁.
[3] 同上,第68頁.
[4]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5頁.
[5] 同上,第74頁.
[6] 同上,第62頁.
[7] 同上,第65頁.
[8] 同上,第41頁.
[9] 同上,第66頁.
[10] 《佛說長阿含經》卷一,第一分初大本經第一,《大正藏》第一冊,第1頁中.
[1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九,初分轉生品第四之叁,《大正藏》第叁冊,第50頁上.
[12]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叁,法性品第五,《大正藏》第八冊,第701頁上.
[1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第751頁下.
[14] 《妙法蓮華經》卷五,安樂行品第十四,《大正藏》第八冊,第38頁中.
[1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叁,《大正藏》第九冊,第555頁下.
[16] 《佛說長阿含經》卷十一,第二分阿夷經第十一,《大正藏》第一冊,第69頁.
[17] 《佛說長阿含經》卷八,第二分衆集經第五,《大正藏》第一冊,第50頁上.
[18]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卷中,《大正藏》第十一冊,第910頁上.
[1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大正藏》第十四冊,第729頁.
[20] 《大乘入楞伽經》卷一,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94頁.
[21]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佛寶品第二,《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22頁下.
[22]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13頁下.
[23] 《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一,轉*輪品第二十六之一,《大正藏》第叁冊,第608頁.
[24] 《佛說寶雲經》卷五,《大正藏》第十六冊,第304頁上.
[25] 《佛說法集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七冊,第648頁.
[26] 《大乘莊嚴經論》卷七,教授品第十五,《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625頁中.
[27] 《大寶積經》卷二十七,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二,《大正藏》第十一冊第147頁.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七節 平等、平等住、平等法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