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第六節 《妙法蓮華經》與大圓滿法

  第六章 第六節 《妙法蓮華經》與大圓滿法

  第六節 《妙法蓮華經》與大圓滿法

  一、自然智(大圓滿法修行培養的基礎)

  “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懃精進,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于火宅;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于火宅;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诃薩,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于火宅。”[1]上面經文提到,大乘佛法菩薩勤修精進,自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脫離火宅痛苦,自然智慧産生無師智、佛智、一切智。

  另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也提到:“如來清淨藏,永離諸分別,體具恒沙德,諸佛之法身。住真無漏界,清淨解脫身,寂滅等虛空,法性無來去。佛現叁界中,不生亦不滅,此界及他方,湛然常不動。平等真法界,佛與衆生如,非斷亦非常,大悲恒不盡。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是真勝義谛,唯佛方證知。”[2]上面經文最後提到“本覺自然智,是真勝義谛”,是只有佛才知道的智慧。自然智是大圓滿法修煉追求的目標,一切法、功德的基礎,且具有十無有自性。虛空中十種自性者:1.正見;2.叁昧耶;3.灌頂;4.曼荼羅;5.地;6.道;7.事業;8.智;9.果;10.法性。通達此十無有,即是大圓滿之見。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提到:“滿欲摩尼珍寶之法界,不須勤行一切皆自生,自然智慧變現衆欲德,總攝一切根本菩提心,無有合離無二菩提心,無有自他平等性法界。”[3]自然智慧總攝一切菩提心,能了悟平等法界。

  又提到:“如是身語意叁密,爲自然智覺空智慧,無有所作之法性,本來清淨,而住于本淨元成大空明之中。”並引用《直接指示》:“金剛身之自性故。住于不變不壞體,蓮華語之自性故,住于不遮不滅心,*輪意之自性故,住于無念大靜慮。”[4]這裏提到自然智慧覺悟虛空智、法性清淨,安住于明空本淨雙運,自然元成,與《妙法蓮華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見地一致。

  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及附錄一第一節龍欽饒降巴尊者自然智慧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二、菩提心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衆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達諸法,于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衆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5]這裏菩提代表究竟智慧開悟解脫,在大圓滿法中,菩提代表開悟自然智慧,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引用《普作續》:“啊呀!大薩埵!菩提心者乃爲王中王,普作則由菩提心來作,菩提心外余外則無作,菩提心者本來無謬誤,既是無缪不可談真僞,超越因果緣起與勤修,若尚不明作畢離勤行,不但不成勤修能所等,較此再無更大菩提障,無住無念全無密意故,自然住于無念平等境,本已作畢不起勤行心,于大樂衆隨何而安住,此即成就諸法之心要。”[6]強調菩提心證悟是多麼的重要,與《妙法蓮華經》理念相同。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第二十七節龍欽饒降巴尊者菩提心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叁、無有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叁界見于叁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7]這段經文指出叁界無有生死,輪涅不二,佛陀成佛已久,常住不滅,壽命不可限量。這跟大圓滿*輪涅不二看法一致。

  “能安樂說。又複不行,上中下法,有爲無爲,實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爲,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8]這段經文指出菩薩行處,以虛空觀一切法,皆無所有,不住不滅,亦不分別,不動不退。這跟大圓滿法法界虛空觀,一切無有理念一致。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引用《普作續》提到:“對于諸佛實義所安名,我卻不識佛陀是真有,有誰能見佛陀是真有,法性界中覓佛不可得,勿求見佛悟自心無作,求見無有自心本明顯,實體不現本性大周遍,真實本性即是此顯現。”[9]

  請參考第二章第二、五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無有、輪涅不二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四、平等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10]上面經文指出對衆生應機說法、平等說法,這個平等性在大圓滿法中也非常強調,特別法界法性平等。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提到:“對于凡有顯現一切法,皆是自性無生所加持,無住無滅而是元成故,遠離緣慮有無本清淨,法性即在大圓滿平等。”[11]印證大圓滿法性平等。

  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第七節龍欽饒降巴尊者平等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五、虛空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說;常樂靜處,懃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12]這裏指虛空住有一些菩薩,喜好解脫智慧,精進不已。在大圓滿法中,虛空不只包含萬物,還可以輔助修行,形成虛空菩提心、虛空自然智。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提到:“諸法根本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者衆喻如虛空,虛空界中一切盡包容,無有勤修猶如本性淨,無作超出一切思慮境。”[13]指出虛空法界一切包容,不只菩薩居住。

  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第五節龍欽饒降巴尊者虛空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六、法性

  “若獨若在衆,說法悉皆現。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于中現。”[14]上面經文提到法性妙身,是指法界法身,這與大圓滿法特別強調平等法界、叁身(法身、報身、化身)任運,看法一致。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提到:“法性當修虛空性,真如中住現智慧。”[15]強調虛空法性,具般若智慧,是法身任運的基礎,真如佛性即是法身,具有大圓滿法特質的虛空自然智。

  請參考第二章第十一節及附錄一第二十一、叁十八節龍欽饒降巴尊者法性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七、叁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爲聽法華經故,出于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爾時諸佛,各于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叁千大千世界,而于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16]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于八方。……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于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17]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于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衆,于叁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踴出,住于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從何所來?”[18]

  上面經文提到佛陀有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分身,皆在說法。佛陀分身諸佛與諸侍者菩薩,也一起出現住于虛空,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周圍,等待佛陀開啓多寶佛塔,並講解《妙法蓮華經》。在大圓滿法中,化身是叁身之一,非常強調大悲化身。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提到:“我即叁身體,無念平等性中住,即是離戲法身體,本性所起生神變,即隨欲生之報身,隨悲爲利調伏者,是即化身之體性。”又引用《普明續》:“如玻璃體本性本清淨,無垢通徹清淨即法身,雖現地水火風和虛空,不悟則在心上有相現,現而無性真智妙光顯,譬如虛空顯現彩虹色,除虛空外非有現似有,住虛空中與空無分別,法性法身無別虛空中,自起自現自明智妙色,現似有方無滅而明顯,顯中無念即是智法身,自體自現報身本成佛,悲心化身二邊皆清淨。”[19]由于叁身任運功能,大圓滿法于虛空中法報化叁身的妙用,與《妙法蓮華經》分身的功用,異曲同工。皆屬真空妙有、輪涅無二、本超因果。

  請參考第二章第八節及附錄一第二十五節龍欽饒降巴尊者叁身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

  [1]《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叁, 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13頁.

  [2]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十一,幻喻品第二十六,唐般若譯,《大正藏》第八冊,第660頁.

  [3]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25頁.

  [4] 同上,第139頁.

  [5]《妙法蓮華經》卷第四,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35頁.

  [6]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頁.

  [7]《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42頁.

  [8]《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安樂行品第十四,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37頁.

  [9]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6頁.

  [10]《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安樂行品第十四,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38頁.

  [1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68頁.

  [12]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從地踴出品第十五,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41頁上.

  [13]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8頁.

  [14]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50頁.

  [15]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84頁.

  [16]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見寶塔品第十一,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32頁下.

  [17] 同上,第33頁上下.

  [18]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從地踴出品第十五,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41頁上.

  [19]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頁.

  

《第六章 第六節 《妙法蓮華經》與大圓滿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