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第五節 從《禅法要解》及叁解脫門的空叁昧談起

  第六章 第五節 從《禅法要解》及叁解脫門的空叁昧談起

  第五節 從《禅法要解》及叁解脫門的空叁昧談起

  一、消融

  在《禅法要解》中提到:“雲何當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瞋恚愁憂諸惱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樂未曾所得勝于五欲,心淨不濁故身有光明,如清淨鏡光現于外,如明珠在淨水中光明顯照,行者見是相己心安喜悅。”[1]

  此外,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四法寶鬘》提到要言之,無論作何修持,都須我執自然消融,及能清淨法身境界之妄念。能如是善巧修持,即能除道上妄心。[2]

  當禅修時達到粗身消融時,會出現身軟輕樂,除去妄念,顯現身中光明,此即大圓滿法修行明分的表現,在徹卻階段就可顯現。

  二、虛空定

  在《禅法要解》中提到:“若行者欲求虛空定,當作是念,色是種種衆苦具,如鞭杖割截殺害饑寒老病苦等,皆由色故,思惟如是則舍離色得虛空處,問曰,行者今以色爲身,雲何便得舍離,答曰,諸煩惱是色因緣,又能系色,是煩惱滅故則名離色,複次習行破色虛空觀法則得離色。”[3]另外又提到:“內外虛空同爲一空,是時心緣虛空無量無邊,便離色想安隱快樂,如鳥在瓶瓶破得出,翺翔虛空無所觸礙,是名初無色定。”[4]第四禅無苦無樂無憂無喜。無出入息。諸聖所住快樂安隱……若行者住于第四禅。依四如意分。一心攝念觀身。處處虛空如藕根孔。[5]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提到:“其內部之虛空,如天窗空闊,與虛空相並而住。眼根清澄,猶如天窗,覺性亦成澄徹,二者相聯系。當舍去軀殼時,此叁者則無有差別,混合于一元成之中,如室壞滅,外內中叁種虛空混合爲一。”[6]

  另外在《句義寶藏論廣講》提到:“《聲應成續》雲:“界有內外之分別,外者認爲無雲空,內界即是炬光道。”由于覺性專注于外境虛空,故現起彼之清淨空明之證境,與之相應此則說爲虛空。”[7]虛空定是大圓滿法徹卻修行的關鍵,也是脫嘎法的基礎。兩者禅修異曲同工。

  叁、大悲

  在《禅法要解》中提到:“行者依宿命智入無常空。觀一切諸法皆空無常。而衆生顛倒故著。爲是衆生故而生悲心。行是悲心。漸漸得成大悲。得大悲已。十方諸佛念是菩薩贊歎其德。是名宿命神通。”[8]

  此外,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句義寶藏論廣講》提到:《第六界續》中說:“一切所之盡皆知﹐所謂大悲即本智﹐能知化機之意樂。”《應聲成續》中說:“對彼稱爲盡所有﹐由此智知化機心﹐通曉利他之事業﹐亦能了悟法本性。”[9]

  因此,由于本覺智慧産生大悲心,能通曉利他事業,應機教導衆生,兩者觀點一致。

  四、叁解脫門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中提到:“言如來者名爲實語,言實語者名爲真如,言真如者名爲如實,言如實者名爲我,言我者即是不二,不二義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爲覺,覺者入叁解脫門智,智者,入叁世平等一切法智,言義者,于一切法無差別義。”[10]

  此外,《入楞伽經》中提到:“以不分別一切相者,而能入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名爲解脫。”[11]在大圓滿法中修持虛空、無相、無願是無有、無住、平等、無分別智、無自性的特質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出:“證悟空明法性之虛空,解纏覺性無礙大平等,執心不縛超一切思慮,一切均等密意一界轉,根安樂中心安相融合,外內一味菩提心境中,即見窮盡實相之法性。”[12]與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觀念近似,大圓滿法依菩提心覺悟法性、空性、無住、無勤自然住、煩惱自解脫、自性清淨、無自性等等,就是一種叁解脫門思想,修持直到窮盡法性爲止,爲究竟之果。

  

  --------------------------------------------------------------------------------

  [1] 《禅法要解》卷上,姚秦鸠摩羅什等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287頁中.

  [2] 龍欽饒降巴.《四法寶鬘》(談錫永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年.第161~163頁.

  [3] 《禅法要解》卷下,姚秦鸠摩羅什等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292頁下.

  [4] 同上,第293頁.

  [5] 同上,第295頁.

  [6]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1頁.

  [7]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頁.

  [8] 《禅法要解》卷下,姚秦鸠摩羅什等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296頁.

  [9]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60頁.

  [10]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下, 元魏昙摩流支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45頁.

  [11]《入楞伽經》卷第六,盧迦耶陀品第五,元魏菩提留支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47頁下.

  [1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4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