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第四節 從《中論·觀業品》、《中論·觀涅槃品》談起

  第六章 第四節 從《中論·觀業品》、《中論·觀涅槃品》談起

  第四節 從《中論·觀業品》、《中論·觀涅槃品》談起

  一、本超因果(中論·觀業品)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爲常,若滅即無業,雲何生果報。[1]

  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2]

  若言業決定,而自有性者,受于果報已,而應更複受,若諸世間業,從于煩惱生,是煩惱非實,業當何有實。[3]

  業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是故則無有,能起于業者,無業無作者,何有業生果,若其無有果,何有受果者。[4]

  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爲業,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與夢,如炎亦如向。[5]

  小結:中觀派認爲業及果報都是空幻不實的,修菩提般若波羅蜜空性時,不執著累世業報,放下屠刀願力自成佛,修行之前,變化人(假我)所作一切事情,是無知虛妄的,有一天覺悟了努力修行,以前所造惡業,將逐漸不影響修行者,甚至完全不影響修行者。所以修行的關鍵也是因果的關鍵,在于當下善念、菩薩心修行,因果的成熟不影響修行人的心境,不執著惡報與善報,一切只是演戲的大幻化網,看清楚了就能脫離束縛。大圓滿法能夠即身成就虹光化身,所謂當世成佛,就是看清了如來藏本性清淨,業報如幻。輔助有效竅訣的修行,利用打通中脈及四光脈成就,達到身如微塵,光明普照十方,法報化叁身虹光,任運無窮。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超因果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及附錄一第十五節。

  二、輪涅無二如虛空(中論·觀涅槃品)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6]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槃。[7]

  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如來現在時,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8]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9]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10]

  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何者爲一異,何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11]

  以上經文指出,大乘佛法涅槃觀,視輪回涅槃沒有什麼差別,中觀派空性般若波羅蜜修持,對生死假象以無分別智平等看待,依十二因緣,緣起緣滅,無執無住,一切皆方便。大圓滿法正行傳承大乘心法,平等對待輪回涅槃,不驚不怖,以虛空自然智悟萬法本源,從自性清淨修行,到達無自性法界圓融。徹卻本淨禅修,立斷止觀,脫噶虹光任運,叁界如如,真空妙有,法界遨遊。五智顯五身,光照寰宇。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輪涅無二如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及附錄一第十六節。

  --------------------------------------------------------------------------------

  [1] 《中論》卷第叁,觀業品第十七,龍樹菩薩造,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叁十冊.第22頁上.

  [2] 同上,第22頁下.

  [3] 《中論》卷第叁,觀業品第十七,龍樹菩薩造,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叁十冊.第23頁上.

  [4] 同上,第23頁中.

  [5] 同上,第23頁下.

  [6] 《中論》卷第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龍樹菩薩造,姚秦叁藏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叁十冊第34頁下.

  [7] 同上,第35頁中.

  [8] 同上,第35頁下.

  [9] 同上,第36頁上.

  [10] 同上,第36頁上.

  [11] 同上,第36頁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