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叁節
第叁節 如來藏系的《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經》)、《大方廣如來藏經》(《如來藏經》)、《佛說不增不減經》與大圓滿法
《勝鬘經》、《如來藏經》、《佛說不增不減經》是如來藏緣起說的代表,大圓滿法修行與自性清淨光明如來藏關系密切,第一世敦珠法王(不敗尊者)還專門針對如來藏做解說造論:《獅子吼廣說如來藏》[1],第二世敦珠法王弟子,談錫永上師認爲甯瑪派以如來藏爲基礎,形成大中觀見地,他還立論著書[2],敦珠法王這個傳承,對如來藏的內涵頗有研究,並大力弘揚。臺灣印順法師[3],以及蕭平實居士[4]等人皆有專門著作討論。在《入楞伽經》中,對如來藏的討論參見論文第五章第叁節,另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光明如來藏及附錄一第二十叁節。
以如來藏代表清淨佛性、真如、清淨阿賴耶識(庵摩羅識)是衆生平等,成佛基礎,有修行過程將身上汙垢清除幹淨的意思,也有回複原本清淨的意思,無明煩惱覆蓋,才産生痛苦執著。外面的假象、幻相令衆生執著貪、嗔、癡、慢、疑五毒,自性清淨五毒自消除。因此虛空如來藏是轉依的關鍵。以下筆者引用幾段如來藏經文與大圓滿法修行比較:
(一)此如來藏相應法,若智菩薩能思惟,一切有情勝法性,速疾覺悟自然智。[5]這段經文指出修持如來藏(一說大中觀見),可以快速證悟法界法性,本淨自然智慧。自然智慧是大圓滿法根本修煉。因此早期如來藏修持即是大圓滿法修煉。
(二)聖谛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谛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谛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6]上段經文指出如來藏是如來境界,不是一般聲聞緣覺所能知道的,衆生皆具有如來藏,是開悟者知道的,一般人不能理解。正如同大圓滿法正行,一般人也不能理解。
(叁)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7]上段經文指出阿羅漢辟支佛不能了知如來藏的本質,如來藏有兩種空智顯現,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一切煩惱不能覆蓋,不空如來藏顯現一切妙法,如菩薩道的行爲,不離佛法正行。大圓滿法正行參考這個見地而修持。
(四)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爲法根本,爲通達法,爲正法依,如實知見。[8]上段經文指出衆生具有如來藏自性清淨,常爲客塵煩惱所覆蓋,産生種種煩惱,這種自性清淨性非爲善非爲不善,可保持不執著,沒有染著,如法界虛空本性,平等清淨。
(五)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于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9]本段經文指出衆生的法身就是如來藏的顯現,人人都具有此法性。
(六)善男子!如來以佛眼,觀察一切有情如來藏,令彼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藏,悉除遣故而爲說法;由聞法故則正修行,即得清淨如來藏。善男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來藏常恒不變。[10]
上段經文指出,衆生聞法正確修行,會獲得清淨如來藏,可除去一切無明、貪、嗔、癡、欲、煩惱障,獲得解脫。不管如來出不出世,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藏。大圓滿法依此見地修行,可獲得最終解脫任運之果。此外,在《大方廣如來藏經》後面經文中,還舉了九個例子比喻光明如來藏,在《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中也引用這九個例子,九喻如下:(1)萎蓮中佛;(2)蜂腹中蜜;(3)果殻中實;(4)糞穢中金;(5)地藏中寶;(6)種子中芽;(7)破衣中(寶石)像;(8)醜女中胎;(9)泥模中(金)像。表示如來藏的珍貴性,衆生正確修行可以將其顯露出來,大圓滿法正行同樣珍惜如來藏的見地。大圓滿法與大乘佛法皆重視清淨如來藏的功能,只是大圓滿法比較強調智慧與光明的運用,而大乘佛法重視清淨法界身,強調如來藏平等性,人人具有如來藏。
--------------------------------------------------------------------------------
[1] 談錫永、邵頌雄.《如來藏二谛見—不敗尊者說如來藏》(談錫永、邵頌雄譯).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2007年.
[2] 談錫永.《四重緣起深般若》. 臺北:全佛文化出版社, 2005年.
[3]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 臺灣新竹:正聞出版社, 1981年.
[4] 蕭平實.《真實如來藏》.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年.
[5] 《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正藏》第十六冊.第464頁下.
[6]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經》),如來藏章第七, 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21頁.
[7]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經》),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21頁.
[8]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經》),自性清淨章第十叁. 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22頁.
[9] 《佛說不增不減經》,元魏菩提流支譯, 《大正藏》第十六冊.第467頁上.
[10] 《大方廣如來藏經》,唐不空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