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一節 從阿毗達磨大乘經(大乘阿毗達磨契經)談起
第一節 從阿毗達磨大乘經(大乘阿毗達磨契經)談起
一、大圓滿法的理論根據在《阿毗達磨大乘經》
班班多傑老師在《藏傳佛教智慧境界》一書中提到本部法(大圓滿法)的理論根據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1]。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宗派藏》中引用了此經中的頌文:“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有此有諸趣,證佛果得涅槃(筆者注:及涅槃證得)”。本經原文已不存在,目前可從《成唯識論》卷第二、第叁以及《攝大乘論本》卷上,本所知依分第二及《攝大乘論釋》所知依分第二之一以及《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找到此相關頌文。經文如下:
(一)雲何應知此第八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聖教正理爲定量故,謂有大乘阿毗達磨契經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2]
(二)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于此中,複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3]
(叁)論曰: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4]
(四)以諸佛如來有叁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叁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此以何義?此中明依性有諸道,性義以爲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5]《究竟一乘寶性論》中將“由此有諸趣”翻譯成“依性有諸道”,此外“無始時來界”翻譯成“無始世來性”,原文提到如來法身之性諸衆生藏,特別強調如來藏自性而非法界法性,但同樣強調平等性。與《成唯識論》、《攝大乘論本》、《攝大乘論釋》論述重點不同。所以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宗派藏》中沒有引用《究竟一乘寶性論》的內容。但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引用《究竟一乘寶性論釋》提到:“無始終時界,乃爲諸法處,具此故顯現,衆生與涅槃。”解說阿賴耶如鏡子,及阿賴耶識如鏡之明清分,五根識(五蘊)如顯現影像。[6]在解說阿賴耶識時,兼論如來藏自性光明爲人人具有的特質,與法界的平等性異曲同工。
二、平等法界與大圓滿法自然智慧
上文提到的“一切法等依”,是大圓滿法修行虛空自然智達到的心境,尊者特別強調平等法界,這也說明本初之體—“自然智慧”即無偏無私,此自然智的本體空分像虛空一樣,本性明分像日月一樣,大悲周遍分像光芒一樣。此叁者體性無別之叁身智慧本性,住于常恒而無變異之界中。這是說自然智慧的本體空分是法身,本性光明分是報身,大悲周遍分是化身。這叁身在本性自然智慧中本來具足,叁界有情衆生于業力所蔽顛倒迷惑,對此所依的實相,即自然智不能如實了知,所以遭受苦樂等種種輪回之苦。[7]上文又提到的“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因爲平等對待諸法,所以諸法也就多元發展,應衆生不同根器,修行不同的法脈,都可以證得涅槃,而大圓滿法正行修持徹卻與脫嘎法非常獨特,有關虹光化身,一般佛經都沒有記載,但其見地卻是大乘心法,文殊菩薩、金剛薩埵心傳,非常純正的大乘佛法,當時尊者怕一般修行人不了解這個法脈,妄加批判,所以特別引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這四句經文,來驗證諸法平等(注:當時有些學者認爲大圓滿法不是佛教的傳承),平等是佛法的精髓。尊者有關平等、平等法界、本性光明、大悲周遍、叁身化現的見解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第九節、第八節及附錄一第七節、第二十六節、第叁十一節、第二十五節有更詳細
--------------------------------------------------------------------------------
[1]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第69頁.
[2] 《成唯識論》卷第叁,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第14頁上.
[3] 《攝大乘論本》卷上,無著菩薩造玄奘譯,所知依分第二,《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中.
[4] 《攝大乘論釋》卷第一,世親菩薩造玄奘譯,所知依分第二之一,《大正藏》第31冊,第324頁上、382頁.
[5]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38頁下.
[6] 龍欽繞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 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204頁.
[7] 龍欽繞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