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叁、四、五節
第叁節 從《大般若波羅蜜經·見不動佛品第二十四》談起
筆者引用叁段經文討論,說明有關阿閦佛國修行見地。
一、法不行法,法不見法,法不知法,法不證法,慶喜當知,一切法性無能行者,無能見者無能知者,無能證者無動無作,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皆無作用,能取所取俱如虛空性遠離故,以一切法不可思議能所思議皆如幻土。性遠離故,以一切法無作受者,如光影等不堅實故,慶喜當知,若諸菩薩能如是行,名行般若波羅蜜多。于諸法相無所執著,若諸菩薩能如是學,名學般若波羅蜜多,于一切法無所取舍。[1]
這段經文強調法不可以表相思議,不可執相,平等對待,如虛空特性,如大圓滿法徹卻正行。
二、不見有法無因而生,不見有法性相常住,不見有法有作受者,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以如虛空無盡行相,如實觀察十二緣起,引發般若波羅蜜多,能疾證得一切智智。[2]
這段經文強調心如虛空無作用受用者,能很快證得佛智,虛空智是大圓滿法的特質。
叁、大衆會中現神通力,令衆皆見不動如來應正等覺,聲聞菩薩大衆圍繞,爲如大海不可動會宣說正法,及見彼土嚴淨之相,其聲聞僧皆阿羅漢,我不複見彼事,非此眼所行境故。時佛複告阿難陀言,如彼如來衆會國土,非此土眼所行境界,當知諸法亦複如是,非眼根等所行境界。[3]
此段經文解說不動如來佛國不是一般凡夫土眼能看見的,行爲也不可以眼睛辨認。
第四節 從《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見阿閦佛品第二十五》談起
下列叁段經文佛陀以阿閦佛國爲例,說明修行見地。
一、見阿閦佛在大會中,恭敬圍繞,而爲說法。如大海水,不可移動。佛攝神力,大會四衆等,皆不複見阿閦如來,及聲聞菩薩,國界嚴飾。佛告阿難:“一切法亦如是,不與眼作對。如今阿閦佛,及阿羅漢、諸菩薩衆,皆不複現。何以故?法不見法,法不知法。阿難!一切法,非知者,非見者,無作者,無貪著,不分別故。阿難!一切法不可思議,猶如幻人;一切法無受者,不堅牢故。菩薩如是行者,名爲行般若波羅蜜,于法亦無所著。菩薩如是學者,名爲學般若波羅蜜。”[4]
本段經文強調一切法不見、不知、無作、無貪、無分別,平等對待,一切法如幻化,不可執相。是本超因果大圓滿法見地。
二、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不見此佛世界,不見彼佛世界,亦不見有法,見此佛世界、彼佛世界。[5]
本段經文強調無相、無執、無住大圓滿法特色。
叁、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乃至彈指頃得如是功德,何況一日,若過一日。如香象菩薩,今在阿閦佛所,行菩薩道,常不離般若波羅蜜行。[6]
本段經文指阿閦佛國修行不離智慧菩提心解脫,大圓滿法正行脫噶的智慧空性爲根基。
第五節 從東方妙喜佛國維摩诘居士不二法門與《維摩诘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談起
以下四段經文爲來自東方妙喜佛國的維摩诘居士,介紹自己的出處東方阿閦佛國(不動如來妙喜佛國)的修行。
一、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于彼國沒而來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維摩诘語舍利弗:于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衆冥,”維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維摩诘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7]
本段經文指出維摩诘居士,大菩薩來自妙喜不動如來佛國,來閻浮提渡化衆生。
二、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诘,汝于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于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甯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爲虛诳法敗壞之相,生者爲虛诳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8]
本段經文指出生死如幻,輪涅不二如虛空,菩薩真本色!
叁、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诘言,善男子,爲此衆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衆皆欲見,于是維摩诘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作是念已入于叁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無動佛言,“非我所爲,是維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9]
本段經文指出維摩诘居士的神通將妙喜佛國與閻浮提重疊而無壓迫增減感,妙喜佛國如虛空虹光化現。
四、爾時世尊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于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叁界,叁垢已離順叁脫門,具足叁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觀于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說,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衆結縛,等諸智同衆生,于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10]
本段經文指出正觀如來方法,言語道斷,諸法無分別見,平等對待,不能用言語顯示,妙喜佛國菩薩、羅漢的自性光明而觀如來,此與大圓滿法的徹卻與脫噶正行即立斷與頓超任運,是異曲同工如來行。
--------------------------------------------------------------------------------
[1] 《大般若波羅蜜經·見不動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七冊,第918頁下.
[2] 同上,第918頁下.
[3] 《大般若波羅蜜經·見不動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七冊,第918頁下.
[4]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第578頁中.
[5] 同上,第579頁上.
[6] 同上,第579頁上.
[7] 《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第555頁上.
[8]《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第555頁上.
[9] 同上,第555頁上.
[10] 同上,第554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