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第六節 從《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談起
第六節 從《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談起
一、法身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今真實見如來乎?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法身本不可見,我爲衆生故來見佛。佛法身者不可思議,無相無形,不來不去,非有非無,非見非不見,如如實際,不去不來,非無非非無,非處非非處,非一非二,非淨非垢,不生不滅。我見如來亦複如是。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如是見如來乎?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實無見亦無見相。爾時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我今不解汝之所說。雲何如是見于如來?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大德舍利弗!我不如是見于如來。”[1]文殊菩薩提到,法身不可見,不可思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沒有執著見相,故如來報身亦不可見。大圓滿法正行最終以成就法報化叁身任運果爲目標,依自然智慧、本淨菩提心而證,出現童子瓶身、四相、四燈,而達究竟解脫。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句義寶藏論廣講》中提到:“要在身、智不即不離之法界中證得菩提,則于近邊之世間,莊嚴炬光,法身不動而證得報身及化身,任運成就二利者,如此方爲證得究竟之果位。”[2]說明了法報化叁身,以法界中證得菩提爲根基,比文殊菩薩在本經中所提見地更加深入。文殊菩薩強調無相無住,叁身亦不可執,給甯瑪派大圓滿法修行者一個反思機會,虹化亦無執。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法身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八節及附錄一。
二、菩提
“虛空不可度,衆生亦不可度。何以故?一切衆生與虛空等。雲何諸佛教化衆生?舍利弗言:若一切衆生與虛空等,汝何故爲衆生說法令得菩提?文殊師利答舍利弗:菩提者實不可得,我當說何法使衆生得乎?何以故?舍利弗!菩提與衆生,不一不二,無異無爲,無名無相,實無所有。……佛告文殊師利:汝今真實不求菩提耶?文殊白佛:我真實不求菩提。何以故?若求菩提,是凡夫相。……何以故?菩提無住處故。……文殊白佛:我不種善根,不修梵行。何以故?我若種善根則一切衆生亦種善根,我若修梵行則一切衆生亦修梵行。何以故?一切衆生則梵行相。……舍利弗!菩提者不可以言說,何況有佛可言可說?”[3]文殊菩薩提到,虛空菩提不可得,菩提無住、不可言說,衆生如虛空,菩提如虛空。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引用《普作續》:“無住實義自然生妙慧……心無取境亦無所住處。”[4]又提到:“諸法根本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者衆喻如虛空,虛空界中一切盡包容,無有勤修猶如本性淨,無作超出一切思慮境,所現一切大放是關鍵,外內諸法悉攝元成中。”[5]尊者提到,菩提猶如虛空,一切盡包容,一切無住,自然智慧自然生,無有勤修,超出思慮,這與文殊菩薩見地一致。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虛空、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
叁、無有、無有法
“佛告文殊師利:汝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住處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無有住處。”[6]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雲何當有得菩提者。”[7]文殊菩薩提到,般若智慧性相空寂,無生無滅,無證無知,無形無相,實無有法可知。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到:“幻化瑜伽覺性自現中,諸無有法無滅起遊戲,起現之時確認無有故,則全不作取舍和勤行,胸懷寬廣心安大放下。”[8]指出諸法無有,虛空覺性中不作取舍,也不精勤,自然成就自然智慧。而菩提智慧是大圓滿法正行尋求證悟的目標之一。與文殊菩薩看法一致。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無有法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
四、平等
“若見垢淨乃至見凡夫,非修般若波羅蜜。世尊!若見垢法差別,淨法差別,乃至見佛差別,凡夫法差別,非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差別故。……若言我得菩提,是增上慢說。何以故?無得謂得故。如是增上慢人,不堪受人信施,有信人不應供養。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汝何所依,作如是說?文殊師利答舍利弗:我無所依作如是說。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與諸法等故。諸法無所依,以平等故。”[9]文殊菩薩指出,般若智慧與諸法平等,虛空中無所依。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到:“自覺空明平等正智中,抓著諸法性義爲關鍵。”[10]指出法性平等,與文殊菩薩見地一致。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
五、法界菩提
“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菩提非可解。新發意者雲何當解?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覺法界耶?文殊師利答舍利弗:諸佛尚不可得,雲何有佛覺法界?舍利弗!法界尚不可得,雲何法界爲諸佛所覺?舍利弗!法界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即是法界。何以故?諸法無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無有差別,無差別者即是無作,無作者即是無爲,無爲者即是無說,無說者即無所有。”[11]文殊菩薩提到,菩提就是法界,無作、無爲、無說、無所有,法界不可得、諸法無界,是般若空性的見地。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引用《普作續》:“諸佛叁身五智諸功德,有情生身及與習氣等,叁有情器所攝諸一切,從本即是菩提心自體。”[12]指出,一切功德皆是菩提心自體,叁有情器所攝一切即等同法界,大圓滿法非常強調法界平等,與文殊菩薩見地一致。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法界菩提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十一節、九節及附錄一。
六、無分別
世尊!若不可思議則不可說,若可說則可思議。不可思議者無所有。彼一切聲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無聲。……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叁昧,系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合。……一切衆生實成就不可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衆生相及不思議叁昧相,等無分別。……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13]文殊菩薩指出,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法界即無相、不思議界、無生無滅界。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到:“應知一切覺性之法,要遠離我執分別之心,以如是故,應將一切法使其還原成爲無障,使其無障還原爲任何皆是顯現,使其任何皆能顯現還原爲無生,使其無生還原成爲無有來去,使其無有來去還原成爲無二,無二還原成爲邊際大解脫。如是使一切法還原成爲無分別無思維,一切法還原成爲明顯而不散亂之體也。”[14]指出,菩提覺性遠離我執分別,法界包含一切法,等同菩提覺性證悟一切無分別思維,而究竟解脫,這與文殊菩薩見地一致。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分別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及附錄一。
七、無念
無念無作故。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諸佛所從生故。何以故?以無生故。[15]文殊菩薩提到,無生故無念無作,一切佛菩薩由此産生。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到:“無取無舍法性菩提心,如空安住身心無修治。無想無貪亦無有修持,如空極寂遠離于汙濁,不隨境轉離緣趣密意。”[16]指出,虛空法性菩提心,無想無貪無有修,成就自然智慧,虛空是諸佛之母,與文殊師利菩薩見地理念一致。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
八、輪涅無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誰當信汝所說?”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不執生死及涅槃相,是人信我所說。又若人堅執有我,若人具叁毒,此人不能信。何以故?見及煩惱,無可滅故。”[17]文殊菩薩提到,若人不執著生死及涅槃,就能相信他說的話。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引用《六界續》:“若有士夫于過去不執,未來之以前亦不去迎取,即此當下自心原地放下,是名一切心識無有前後,和合爲一,收攝爲一,是一自體,于叁世平等性中以覺性之瑜伽,以憶念自盡(消亡)之方便,使輪回涅槃融合成爲無二。過去之憶念之相已斷其界,未來之憶念則製其源頭,現在之憶念使其自然消釋,是名爲叁世平等性中覺性之瑜伽也。”[18]指出,因覺性證悟叁世平等,輪回涅槃融合爲一,這是大圓滿法的根本見地,也是文殊菩薩的根本看法。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輪涅無二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及附錄一。
--------------------------------------------------------------------------------
[1]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3頁中.
[2]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頁.
[3]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3頁中~736頁上、738頁上.
[4]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頁.
[5] 同上,第98頁.
[6]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4頁上.
[7]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藏》第八冊,第728中.
[8]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1~33頁.
[9]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4頁下~第735頁下.
[10]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2頁.
[11]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5頁下.
[1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7頁.
[13]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6頁下.
[14]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58~59頁.
[15]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8頁上.
[16]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0頁.
[17]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9頁中.
[18]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9頁.
《第叁章 第六節 從《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談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