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第六節 無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節 無自性、自性

  第六節 無自性、自性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與引用的典籍對大圓滿法無自性、自性的見解(請參考附錄一)

  (一)無自性

  現有輪回涅槃之諸法,雖現而無自性,如陽焰。中品般若經雲:“善現!一切法從本以來則無去故,如陽焰也。”如是之義。指示其根、道、果、叁者。初以根無去如陽焰之見決定者。識此體性無障礙,自性無二空寂法,無生如空無我性,應知無生超思維。如是顯現即現時,顯生未生如陽焰,顯住未住如陽焰,顯滅未滅如陽焰,應知雖顯無自性。[1]

  (二)自性

  叁世一切諸佛之菩提,自然放下大樂元成就,

  不要依止劣根因果法,試觀無作虛空之自性。[2]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請參考附錄一)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無自性、自性空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無自性

  1、菩薩摩诃薩,覺悟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不壞夢,不著夢,夢性寂滅,夢無自性,受持一切法,皆悉如夢,不壞夢,不虛妄取夢,覺悟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佛子,是爲菩薩摩诃薩第六如夢忍。[3]

  2、世尊,諸菩薩摩诃薩諸菩薩摩诃薩者,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諸法亦爾畢竟不生。[4]

  3、覺無所覺故,法界無自性故,虛空界無自性故,如是等覺一切無性,無盡智,自然智,一切如來無極大悲,度脫衆生,佛子,譬如虛空界,世界若成若敗,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滅故。[5]

  4、叁乘方便門,清淨行微妙,覺法無自性,住于一乘道。[6]

  (二)自性

  1、我爲聲聞乘說,此偈意者,謂如來藏義若自性清淨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及淨信意法,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故,若自淨信有如來藏,然後若說若作,得成佛時若說若作,度一切世間如人見影,見如來藏亦複如是,是故說如影隨形。[7]

  2、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诃薩,以一念智

  3、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達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本來不可得故。[8]

  4、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有般若自性清淨不與一切有爲行法而共同止。[9]

  5、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10]

  叁、總結討論

  (一)上文中,龍欽饒降巴尊者提到:

  1、無自性:“識此體性無障礙,自性無二空寂法,無生如空無我性,應知無生超思維”[11]、“而諸境相于虛空中無有體故,無有自性,能現之四大亦有成壞,自性無實,無微塵分,能依所依之義皆不成故,于此覺性之體中一切境相之法亦無自性”[12]、“如是若無境相之自性,即使有境菩提心之性,亦是無有體性如虛空”[13]、“覺性體中所現之有法無有自性,猶如幻化影像所顯現”[14]、“如兒童戲一切均放下,無有自性遠離戲論界,法性本性大圓滿之處,無作超越心境大周遍”[15]、“然其本體,自性無生,平等性,無爲法,離斷常等故,此乃無分別智,不可思議,各之自覺,是屬于勝義谛。”[16]因此,尊者認爲,諸法無有自性,虛空平等對待,萬法無體,無自性是般若空性的顯現,萬物如幻,自性無生,唯存法性空性,大悲周遍。因爲緣起性空、無自性是大乘佛法修行很重要概念。

  2、自性:“觀見無有所修和所行,觀見無有發心無對治,唯見普作發心之自性,因由如此需要而宣說。”[17]這裏尊者引用《普作續》雲:“無修不求果,此無欲求大密意,可使自性本成就。”[18]以上經文也提到自性元成,自性能成萬法,本超因果,無修自然成。

  (二)在北傳佛經中

  1、無自性:從上面經文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以般若波羅蜜多都無自性不可取故”[19],又提到:“彼音聲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無願故無生,無生故無滅”[20]、“但有假名都無自性”[21],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提到:“夢無自性,受持一切法”又提到:“覺無所覺故,法界無自性故,虛空界無自性故”[22],在《實相般若波羅蜜經》提到:“一切諸法空,無自性故。[23]”《大寶積經》:“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又提到:[24]“法無自性超過一切自性法故”[25]在《大乘入楞伽經》提到:“諸性無自性,亦複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26],在《瑜伽師地論》提到:“複次叁種自性叁種無自性性,謂相無自性性”[27],在《佛說未曾有正法經》提到:“世尊,我得如來平等無自性境界。”[28]上面經文提到無自性的概念其中有菩無自性、假名無自性、虛空無自性、夢無自性、法無自性、諸性無自性,無自性是《般若經》最重要的立論,一切開悟的基礎,大圓滿法強調無自性的修行,證悟無自性的法性空性,妙用無邊。

  2、自性:在上文《央掘魔羅經》中提到:“謂如來藏義若自性清淨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29],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如我自性于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不可得”[30],在《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提到:“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31],在《究竟一乘寶性論》提到:“無始世界來自性清淨心具足法身,以九種譬喻明如來藏”[32],又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提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3]”以上經文提出自性清淨心具足法身,自性不可得,自性代表如來藏,自性亦生萬法。大圓滿法從自性虛空,逐漸演變成無自性修行。虛空含藏萬法,自性妙用成無自性或空性。在探索修行中,無自性比自性出現更加頻繁。大圓滿正行徹卻、脫噶以虛空、以光爲修行的媒介,強調無自性到自然任運成,也使用光明如來藏的本性清淨證悟自性自渡。法性是一種無自性的開悟狀態,法界法身是大圓滿法修持的主題,不斷的強調達到叁身自性、圓滿菩提之果。

  

  --------------------------------------------------------------------------------

  [1] 無垢光尊者.《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3~64頁.

  [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2頁.

  [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九冊,第581頁.

  [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二十,第二分無邊際品第二十叁之一,《大正藏》第七冊,第111頁.

  [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十五,寶王如來性起品第叁十二之叁,《大正藏》第九冊,第626頁下.

  [6] 《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卷下,《大正藏》第二十冊,第818頁下.

  [7] 《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藏》第二冊,第540頁上.

  [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九,初分轉生品第四之叁,《大正藏》第五冊,第45頁下.

  [9] 《大寶積經》卷五十一,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七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大正藏》第十一冊,第299頁上.

  [10]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47頁下.

  [11] 無垢光尊者.《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3~64頁.

  [1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15頁.

  [13] 同上,第18頁.

  [14] 同上,第14~15頁.

  [15] 同上,第35頁.

  [16] 無垢光尊者.《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頁.

  [17]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頁.

  [18] 同上,第91~92頁.

  [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十一,初分般若行相品第十之四,《大正藏》第五冊,第229頁.

  [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百九十四,初分嚴淨佛土品第七十二之二,《大正藏》第六冊,第1038頁中.

  [2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二十,第二分無邊際品第二十叁之一,《大正藏》第七冊,第111頁.

  [2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九冊,第581頁.

  [23] 無垢光尊者.《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頁.

  [24] 《大寶積經》卷六十七,化樂天授記品第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第381頁上.

  [25] 《大寶積經》卷四,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一,《大正藏》第十一冊,第21頁下.

  [26] 《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頌品第十之二,《大正藏》第十六冊,第490頁.

  [27] 《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攝抉擇分中菩薩地之叁,《大正藏》第叁十冊,第705頁.

  [28]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第777頁上.

  [29] 《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藏》第二冊,第540頁上.

  [3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二十四,第二分遠離品第二十四之二,《大正藏》第五冊,第371頁中.

  [3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百八十二,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九,《大正藏》第二十七冊,第911頁中.

  [32]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37頁上.

  [33]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47頁下.

  

《第二章 第六節 無自性、自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