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格言文化鑒賞》評介
索南才讓
藏族格言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常以格言詩的形式出現,它既是不朽的藏族文學作品,又是具有廣泛研究價值的社會學著作。藏族格言文化從萌芽到成熟,經過了漫長的曆史發展時期,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松贊幹布時期。雄奇蒼茫的青藏高原是藏族格言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豐富多彩的藏族人文地理環境是藏族格言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源泉。青海民族學院李鍾霖、星全成、李敏3位教授合著的《藏族格言文化鑒賞》(以下簡稱《格鑒》),描述了藏族格言文化千余年的發展史,堪稱解讀藏族格言文化的一把鑰匙。
《格鑒》共10章,總論藏族格言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內涵及特點,綜述研究狀況,並從藏族格言文化中的倫理觀、辯證觀、從政觀、治學觀、智愚觀、幸福觀、審美觀、宗教觀,以及藏族格言詩的藝術魅力等9個側面和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客觀地進行了評價和賞析,在解讀的同時,又引導人們去了解格言文化的深邃內涵和廣闊意境。《格鑒》的作者在研究鑒賞薩迦班智達的《薩迦格言》、索南紮巴的《格丹格言》、丹貝卓美的《水喻格言》、羅桑金巴的《風喻格言》、南傑索巴的《土喻格言》、諾奇堪布阿旺朋措的《鐵喻格言》,以及米龐南傑嘉措的《國王修身論》等藏族著名學者的格言後指出,藏族格言詩是啓迪智慧、訓導後人的藏族社會傳統教科書,它的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宗教、社會等各種學科及各個領域。《格鑒》對藏族許多著名學者的格言詩進行對比研究,考證其所包含的共同特點和深層內涵,把藏族格言文化的鑒賞與研究,置于藏族社會幾千年的發展曆史來觀察,與藏族淳樸的民俗和虔誠的宗教信仰、忠厚的倫理道德等相聯系而加以研究,對藏族格言文化的語言藝術和國內外研究狀況均作了詳細的介紹,從而使藏族格言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更高層面。
《格鑒》指出,藏族格言文化的倫理觀包含著反對暴虐、倡行仁政,尊重知識、恪守道德,弘揚佛法、安撫民心,團結互助、和睦相處,敬老尊長、知恩圖報,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等。從這裏可以看出藏族格言文化巧妙地將宗教倫理道德觀,特別是藏傳佛教倫理道德觀融入藏族社會倫理道德之中,流露出爲政以德、爲政以智、以法治國、慷慨布施的倫理辯證思想。格言詩作者告誡人們尊崇那些行爲溫和、心地善良、愛民如子、明辨是非、奉行佛法的賢明君主;推崇知識淵博的學者和贊頌品德高尚的智者,認爲尊重知高德厚的學者,就是熱愛知識的表現,把學習知識提高文化素質,作爲社會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加以提倡和贊美。提出尊敬學者、遠離惡人,廣采博納,運用智慧,同心同德才能衆志成城,團結友愛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等倫理思想。藏族格言文化中的辯證觀指出智者爲強、愚者爲弱,運用智謀、以弱勝強,明法則強、悖法則弱,合則強盛、分則衰敗,以柔克剛。作者分析並舉例說明了藏族格言文化中所蘊含的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閃爍著哲學智慧的光芒。藏族格言文化中大凡爲政、守法不失,爲政之道、重在富民,潔身自好、清正廉明,君王爲政、務在舉賢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藏族格言文化中的從政觀念。而治學觀著重論述了勤學醫愚、求知益人,存疑問難、不恥下問,艱苦備嘗、笃志博學,戒驕戒躁、虛懷若谷,鄙棄逸樂、學而不厭,專一悠久的思想觀念。藏族曆代學者認爲,知識就是財富,掌握了知識,就是具備了道德。作者又從明理爲智、迂腐爲愚,智者高大、愚人渺小等方面論述格言文化中的智愚觀。文中通過賞析認爲藏族格言詩的作者關于智者和愚人的論述,並非簡單地談論智者和愚人的智商或者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而是通過所塑造的智者和愚人的不同形象,來剖析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借助正確和健康的理智來思考和解決這些矛盾,並運用勝敗、優劣、強弱、利弊等的對比,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格言文化中的幸福觀又包含辛勤勞動、崇尚道德、樂善好施、造福于人的思想。通過賞析認爲幸福觀大致有以下幾點:第一,認爲勞動創造是獲得幸福的基本因素;第二,認爲單純的物質生活享受,並不能構成具有美滿內涵的幸福,惟具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構成美滿與幸福的重要內在因素;第叁,把佛教的樂善好施、積德造福和對佛法僧叁寶的虔誠,看作是創造幸福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藏族格言詩的作者們把幸福看作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體,從而提出了衡量幸福的標准。而審美觀著重體現了一切景語皆爲情語,雄奇剛堅、壯觀美麗,相互對比揭示美醜,修身養性等。作者通過對審美觀的賞析,認爲以它短小精悍的獨特形式,精美簡練的語言,熱情地歌頌和贊美真善美,辛辣地嘲諷和駁斥假惡醜,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標准。宗教觀主要論述了佛法無量、敬奉叁寶,人生惟苦、皈佛解脫,諸惡莫爲、因果無欺,各德行善、慷慨施舍,忍辱無爭等思想觀念。通過賞析認爲宗教作爲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力圖用宗教理論來解釋世間的萬事萬物,因而作爲僧侶的格言詩作者將宗教教義融入格言文化之中,則是合情合理的事了。藏族格言詩的藝術魅力中著重論述了比喻對比、誇張手法,結構獨特、構思巧妙,格律多樣、語言活潑,通過賞析深感這些格言詩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洋溢著生活的激情,飛濺著詩意的火花。認爲藏族格言詩無論從它的藝術魅力、思想內容、格律形式,還是從結構特點、語言特色等方面,都是古人留下的文化精品。
此書還涉及到古印度大乘佛教祖師龍樹大師的《修身箴言》。龍樹大師一生在敏銳觀察社會紛繁複雜事象的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見、哲理深邃的修身箴言佳作。《薩迦格言》的作者薩迦班智達精心研究龍樹大師的《白智論》、《益世格言》、《智慧樹》和賈那嘎的《修身論》等,然後結合西藏的所見所聞,創作了著名的《薩迦格言》。《薩迦格言》的問世,爲藏族文學增添了一種新的體裁,開藏族寫作哲理格言詩之先河。因此,藏族格言和古印度格言在印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源與流的關系。本書作者還將儒家經典《論語》和《薩迦格言》相提並論,把孔子一生關于政治、哲學、教育、倫理等方面的思想言論與薩迦班智達的政治主張、教育思想、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哲理格言相比較研究,從而擴展了藏族格言文化的研究領域,使藏族格言文化的研究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爲解讀藏族格言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
《格鑒》通過賞析和研究還認爲藏族格言詩一般是正面贊揚,反面批評,使用筆墨不多,藝術效果顯著。它既具有佛理的深奧意趣,又貼近常人的普通生活,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群衆性。藏族格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的雄渾豪放,汪洋恣肆;有的大膽抒發,語言潑辣;有的含蓄蘊籍,一往情深;有的比喻精彩,深入淺出。格言詩作者們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淵博的文化知識,而且對佛經故事、曆史典故、神話傳說、山川地貌、民俗風情等了如指掌,甚至對動物的活動特點、植物的生長特征、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金木水火土的屬性結構、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系,都觀察入微,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