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問答(觀雲法師)

  禅修問答

  觀雲法師

  觀雲:在禅修過程中,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或者有什麼感受,想要拿出來共享,現在的時間可以用來提問和交流。

  營員:修安般禅法要數息,應該怎麼數呢?這是屬于止,還是屬于觀?另外還有一種禅修的方法是念佛,這是屬于止,還是屬于觀?

   觀雲:止呢,就是把心專注在所緣的一個境上,保持心不散亂。

   南傳聖典《清淨道論》裏有這樣的修法:就是修土遍,把一塊蒲扇大小的幹泥團粘或挂在牆上,然後專注地觀察這個泥團,眼睛睜開的時候,觀察這個泥團的形狀、顔色、質地等,閉上眼睛的時候,泥團還要在眼前出現。如果閉上眼睛的時候,那個泥團的形象消失了,要睜開眼睛再去看。直到睜眼閉眼這個泥團都能很清晰地出現,才算這個定修成就了,這就是一種止禅的修習。

   安般禅法也是南傳禅修裏比較普及的一種禅修方法,具體就是觀察和數吸氣和呼氣,吸氣和呼氣一次,算一次,從一開始數,數到十,然後重新數。大家對此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專門介紹的書籍,具體操作起來,會有不同的一些具體的情況需要調整和處理,比如呼吸緊張、頭暈等,最好要有這方面有經驗的老師指導,推薦西園寺的宗淨法師,大家可以向他請教。

   念佛的時候,止觀是同時修的。念佛的時候,心專注于佛號,不向外攀緣、不散亂,這是止;念得分明,聽得清楚明白,這是觀。止觀是並行的。

   禅修的方法很多,有不同的流派,各人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來選擇,也可以向有經驗的禅師請教,總的來說與身心相應的法就是好的。心比較散亂的人,或者剛上手的,修止的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治心念比較散亂的狀況。有一些基礎的人,也可以直接修觀禅,止和觀可以相互促進。有時候,從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會去問,某種修學方法是止還是觀。其實,只要能夠使你的心專注、不外馳,很清楚,很明了,不一定非得追究它是止還是觀。

  營員:禅修時念阿彌陀佛,應該出聲念,還是默念?另外,我念佛號時,如果緊了,就會覺得很累;如果緩了,又容易起妄想。

   觀雲:念阿彌陀佛,如果你要把心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收攝起來的話,那不管是出聲念還是默念,關系都不是特別大。關鍵是,這四個字在你內心是有一個聲音的相的。不管是出聲還是不出聲,這四個字在你內心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談到念佛號的緩急,先講一個譬喻,說有一個小孩,他在睡覺的時候說:“我睡,我睡,我使勁地睡。” 其實大家明白,使勁睡反而不容易入睡。禅修,用心也不能使勁地用。有一個說法是: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專注力。意思就是說,不要太緊。用功夫的話,不能太猛。你坐在這個地方,心特別用力的話,過一會兒你會很累,而且可能會氣往上湧,你頭會暈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你不可以念得太急,念的太急的話,你的心會躁;也不可以念得太緩,念得太緩的話,你容易昏沈,其他雜念也容易生起來。緊和慢,以攝你自己的心爲標准。佛法是心法,任何標准都是和攝我們的心相應的。只要你在念的過程中,既不覺得很累、很躁,也不容易打瞌睡或起妄念,這就好。這個度,要你自己去調。就像騎自行車時的平衡感一樣,大家能夠交流的是大概的一個平衡的原理,而平衡感一定要自己調的。

  營員:在禅修的時候,我會有這樣的疑惑:念佛究竟是從哪裏念出來的?是從嘴上,是從腦部,還是從胸部的心呢?我總是想要找到它。

   觀雲:如果這個疑惑,足以把你全身心的注意力調起來,並且能夠長久地安住在疑惑上,這個疑情能夠持續,並且能夠成片的話,那麼這就是禅宗的“參話頭”了。但是從你剛才的敘述看來,很顯然你不是參,因爲你還在找它。找它的話,就不是疑情,禅宗裏參話頭的參是“離心意識”的,而你是用意識在尋找它:它在頭部呢,是在心部呢,是在嘴上呢,還是在哪裏呢?過去蘇東坡寫過一首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就是說,世間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念佛的聲音,也和琴聲一樣,你要到哪裏去找呢?你要找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找聲音的人,和所找的聲音,能找的你,和所找的聲音,不是兩個東西,但也不是一個東西。佛教裏有一種很辯證的表達方式,把這個稱爲“不一不異”。我們能觀的心,和所觀的心,不是兩個。你在念佛的時候,要知道這個聲音,既不從內來,也不從外來,它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你要去找它的話,就像二祖慧可說的:“覓心了不可得。”覓聲也是了不可得。不要去追尋它從哪裏來,只要把它聽得清楚明白。我們不必追問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只要每一天都活在正念之中,能夠活得很鮮活,每一刻都是覺悟的。從哪裏來又有什麼關系呢?

  營員:打坐禅修時,我眼前會出現很多變幻的畫面,比如說,可能一開始是眼睛,很多的眼睛,然後變成了亮閃閃的蠟燭,然後又變幻成別的。我就會很好奇,很注意地想著它接下去會變成什麼,想要抓住它變化的規律。這樣對嗎?

   觀雲:不要抓,而要觀察。只是全然地觀察。你甚至可以感慨:“生命真是奇妙,心上産生了這麼多的一些東西。”你不應該把這些畫片看成客觀的,或者去觀賞它,去抓它,不要。你只是如實地去觀察它,一切都在你的覺察之中。你的心好比是這個屋子,屋裏突然來了幾個老鼠,你就看著這幾個老鼠,你也不要驚動它,你也不要去留它。它來了,就是來了,走了,就是走了。屋子空了,就觀察這個空屋子。關鍵一點就是,你一定要看著,你一定要知道。但是你不要去抓這些畫片,也不要去驅逐這些畫片。你甚至可以試試看,看這些畫片在你的內心能停留多久。你會發現,它過一會兒就像天空中的雲一樣,自來自去。這樣,你心的狀態將是清楚的,明了的,自在的,清淨的。如果你去抓它的話,就會迷失在那些畫片裏,而失去正念了,就像猴子去撈水中的月亮一樣。

  營員:我打坐時,腦海裏怎麼沒有出現剛才說的那些具體、生動的畫面呢?我産生的是另外的一些念頭。

   觀雲:這說明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有些人,平時的思維可能是比較具象的,有些人的思維是比較抽象的。這倒沒有什麼,出現任何東西都沒有什麼。關鍵的是,你要知道心上出現了這些東西。有時候,我們心上出現了這個東西,就跟著這個東西走了,如果出現一個汽車,我們坐著就走了。你應該觀照著它,不要跟著走。

   有一次做夢,被一個狼狗追,我非常恐懼,使勁跑,但是好像跑不動。還好,平時在恐懼的時候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狼狗很快就撲上來了,我還在納悶:怎麼念觀世音菩薩不起作用呢?但我還是大聲地念,把我念醒過來了。我發現,夢中和醒過來,狼狗有變化,夢中的狼狗是真實的,醒過來的狼狗是假的。但是有一個東西沒有變化,就是夢中念觀世音菩薩,醒過來還是念觀世音菩薩。

   同樣地,我們心上好像産生了一幅畫面,你去分別計較這些畫面了,這就是你跟著念頭走了,你失去覺照了。這就是你被狼狗追上了。

   腦海裏出現畫面的時候,你要提醒自己:我的心出現了一個畫面。這時候你不會隨著這個畫面走,因爲你有覺照在。你知道“我心上産生了一個畫面”,和只有畫面是不同的。天臺宗裏有一句話:“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你觀察到的一個沒有任何念頭的心,和有念頭的心,它還是一回事。海水是平的,無風不起浪,沒有風的時候,一點浪花都沒有。突然起了風,起了浪花,這個浪花很漂亮,它在笑話海水:“你看我,多漂亮!”可是沒有風的時候,浪花就是海水。所以我們的任何念頭,它的本質就是清淨的心。所以任何念頭起來的時候,你一觀察,你知道這是一個念頭而已的時候,你當下就能夠透過念頭的假象看到念頭的本來面目,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活潑潑的一顆心。

   下次當念頭來的時候,你要說:很好,透過這個念頭可以看到我們的心,這說明我們的心是鮮活的。如果你只是看到念頭,看到一個房子,或者看到一個花,你看不到自己的心,那你是失去覺照的。

   我曾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次起七的時候,老和尚寫了一個偈子,其中有一句話:“銅頭鐵額並消镕”。這是說禅堂像一個洪爐一樣,不管是鐵是銅,到禅堂裏都給你化了。在覺照之光的照耀下,金銀銅鐵或是別的什麼,都可以化爲智慧之水。不論你打坐的時候看到的現象是什麼,你都應該看到這個現象之下你的本心。

  營員:在家人在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不像在寺院可以專門地修學。工作和修學有時候會矛盾,怎麼比較好地結合起來?

   觀雲:我個人覺得,在家居士以工作、以家庭生活爲基礎,這是一個基本的定位。在這個基礎上,在工作和家庭照料好的前提下,再用多余的時間把修學這方面照顧上。

   法要住法位。我們在這世間的法位,就是丈夫的這個法位,就是兒子的這個法位,就是經理或者員工的這個法位。不要本末倒置。你在這個基礎上去學佛,人家就不會覺得你學佛以後,好像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了,好像變得很奇怪了。學習佛法的人,要學習水的柔軟,水在任何容器裏邊,都能夠隨圓就方。冰,是方塊就是方塊。如果我們是冰的話,我們要把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像水一樣。在單位,在社會上,在哪個地方,都能夠跟人家相容。

   在家修學,好比一列運行中的火車,如果火車出現故障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火車運行的過程中,把它的故障排除掉。運行的火車,是我們的工作,是我們的家庭。修學佛法,就是檢修,檢修我們工作、生活中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

   具體的操作,我們也盡可能在每天的學習、生活裏,多次去提起覺照。

   比如你很著急的時候,你心裏要知道:“我現在正在著急。”你甚至可以先停下來,去體會這份著急。“哦,當心著急的時候,原來是這樣一種覺受。“著急”呀,你這個朋友匆匆而來的時候,我總是沒有照顧好你,今天我陪你一會兒。”看這個著急,在你內心能跟你共處多久。當你看著這個著急的時候,著急就害羞了,不知不覺之中,不知到哪裏去了。你就會發現,自己不著急了。不著急不是更好嗎?這些東西在生活裏邊都可以用得上。

   當你下班了,下樓梯的時候,你要清楚地知道,我的腳踩在樓梯上。而且樓梯邊緣有一個橫起來的防滑的東西,你踩到這個上面,和踩到平的上面,感覺是兩樣的,這個很微細的差別你都要清楚地覺知到。

   不要小瞧僅僅一念的這種覺照:我知道我在做什麼……當你任何一刻知道的時候,就仿佛你在夢中,知道你在夢中一樣。在你知道你在夢中的那一刻,你便是醒了。

   一念覺悟一念佛,念念覺悟念念佛。點點滴滴的覺悟,就像點點滴滴的水,多了就彙成小溪,小溪再流下去就是大河,大河再流進去的就是海洋。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生活中修學,最重要的就是內心對佛法僧叁寶的信仰。還有就是對苦、空、無常這些道理的覺悟。

   只要有信仰在的,你不會永久地迷路。只要有信仰在,你沒怎麼用功修行,可幾個月過去,你依然會進步。爲什麼?有信仰在,生命就仿佛有了一個根。你看樹,在那個地方不動,過幾個月,事實上它長粗了一點。因爲它的根會給它吸收營養。所以有信仰在的時候,你不要疑惑有多少時間去修學。所有的生活經曆,都會給你提供修學的資糧——這兒有個前提,就是你要有信仰在。

   在生活中,如果大家能有很多時間聽經聞法,能夠有很多機會來禅修,當然很好。沒有機會,要抓住最根本的。

   用佛法利益他人的時候,不要只是用概念法去利益他人,更應該用我們生命裏的慈悲智慧去滋潤他人。學習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利益讓給別人,把溫暖傳遞給別人,把喜悅傳遞給別人,而不要把我們本應該要求自己的東西,先拿去要求別人。這是需要注意的。

  

《禅修問答(觀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