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獲得自由
——記西園寺的放生活動
2008年10月3日上午,西園寺的一些出家師父和營員們在天王殿前集合,其中不少人鄭重地穿上了海青,參與菩提靜修營中的放生。現場陳設了觀音菩薩像與香案,准備要放生的大量鳥類和水族也已經來到了空地上。普仁大和尚主持放生儀式,大家一起念誦了莊嚴的傳統放生儀軌,包括香贊、稱佛菩薩聖號、水文、大悲咒、心經、往生咒、忏悔、皈依、發願等一系列內容。
隨後,放生者和被放生者一同來到重元寺的陽澄湖畔,面前視野遼闊,波光粼粼,一座牌樓上大書四字“水天佛國”。在這裏,原本可能成爲人類口中食的物命獲得了自由。
除了在靜修營這樣的重要活動中的大型放生,平時西園寺還會舉行定期的放生活動,在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弘法部門前。靜修營結束後的第一次日常放生,是由成峰法師主持的。
成峰法師在這次放生儀式中有一段開示:
今天下午,我們青年佛學進修班的課程要講到“暇滿難得”的內容了。現在我們在這裏放生,也讓我想到了“暇滿難得”。人身是寶貴的。如果沒有能夠得到人身,就像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動物,它們如果不是遇到善緣,被我們放走,也許今天中午或晚上就被當成菜吃掉了。
當然,我們得到了人身,也總是覺得做人有很多難處。做人確實不容易,但也要好好活著。還要盡量開開心心地活著。在艱難的人生道路上,要放自己一條生路,不要走上絕路。
什麼是放自己一條生路呢?有兩點比較重要。
第一,不要樹敵太多,不要總是去傷害別人。這些動物,也許在前生,就是因爲急于完成什麼自己很重視的目標,不擇手段,傷害了別人,然後由于所造的惡業,落入了惡道。
第二,要懂得放下。“放下”,說起來簡單,只是嘴皮一碰,耳根就聽見這個詞了。但是,真正要做到放下,往往很難。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殺生吃肉不好,那麼,肉食的味道對我們有誘惑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真正能放下呢?
不說太多,動物們要等不及了。
這段短小精悍的開示和傳統的放生儀軌搭配在一起,顯得很新穎。放生結束後,記者采訪了成峰法師,請他談一談西園寺的放生。
記者:西園寺一向有這樣的定期放生活動嗎?
成峰:我們定期的放生活動是2006年開始的。隨著西園弘法部“護生組”的成立,每個月有一次定期放生。我們給它的定位是以護生作爲核心,也要兼顧放生。
記者:護生主題的放生,與傳統的放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成峰:在主題上,我們給它加入了關注生命、保護環境和維護內心清淨的內容。在形式上,在它的儀軌中加入法師開示的內容。傳統的放生儀軌,偏重于信仰,意義和價值很高。但是,傳統儀軌的文字比較久遠了,大家閱讀、理解起來可能不容易。如果不能讀懂它,它蘊涵的強大意義也就難以體現。把放生儀軌的意義和作用,通過法師的诠釋,與當代人的思想連接起來,那麼,儀軌的價值就不僅僅在于救贖生命,同時還能讓很多人的心靈得到啓迪和開發,把“放生”、“護生”和“護心”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通過一個幾分鍾的開示,展開一個主題,讓大家思考一下:爲什麼要保護生命?爲什麼要關注生命?
記者:如此說來,每次開示的內容都不盡相同?
成峰:是的,我們用了很多種方法。有時候,是表達佛教傳統的業因果報的思想,從輪回的角度來談——招感這樣的果報,是因爲這樣的宿業造成的,我們要培植善業,避免墮落。更多的,從現實人生的角度來談,從人本的角度來考量人生,比如說從倫理學的角度,環保的角度,關注動物的生存、成長,引用了一些比較翔實的資料,談到了動物的生存狀態。也有可能從素食的角度、營養、生命的解放等等角度來談,放生是人的慈悲,對世界有一定的幫助。這樣,可以讓來參加的人,對放生有更廣泛的認同。還有,把放生的行爲,和內心的釋放聯系到一起。
另外,我們也希望放生走出一些誤區。比如說,以放生作爲一種獲取福報的功利性行爲,盲目地選擇物種,不分區域地放生,這都是不對的。
記者:從開示中可以聽到,您由放生主題還引申到了怎樣做人的問題。
成峰:放生的含義確實很深刻,可以逐步提升上去講。
我們要放生,是因爲有的生命已經被攻擊、被傷害了。那麼,是不是能夠再早一點,從預防開始,讓很多人意識到傷害生命的危險性?所以我們建議:減少殺生,從每一個人的餐桌上做起,從素食開始,而不是一邊吃著葷食,一邊偶爾放生。如果你能做到素食,其實每天都在放生。
放生還不局限于放動物。參與助印一些放生的書籍,或者光盤和音像,讓別人閱讀之後約束自己的行爲,也能起到放生的功效。
然後也可以引申到做人。如果你可以原諒別人,就是放別人一條生路。如果你可以寬容自己,不要沈浸在抑郁和焦慮中,你也放了自己一條生路。
總之,我們希望從多種角度、用多種方式來開展放生。
記者:您覺得這樣定期放生的效果如何?
成峰:來參與放生儀式的人中間,有一部分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佛教徒,可能只是社會上比較尊重生命的人。他們對我們這樣的表述,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那些還不是佛門弟子的,這樣接觸佛教活動的時候,就有了很好的過渡和方便,其中有人進而對佛法産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