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園法師談佛門禮儀:合十

  西園法師談佛門禮儀:合十

  合十,是佛教最常見的禮儀之一,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經常使用。然而要將這一動作做到如法,也需要注意不少細節。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種佛門禮儀都具有佛法的含義,具有用心的方法,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對于這一方面的學問,記者請教了在西園寺客堂擔任僧職的雲香法師。

  記者:什麼是合十?

     雲香:“合十”,梵語an ̄jali,巴利語同,也就是合掌。這是佛教特有的表示禮敬的方法,這一見面表示禮節性的動作是從印度古老禮節中吸收而來的,猶如中國古來的見面禮節是抱拳作揖爲禮(現在改爲見面握手爲禮了)。印度古老的禮敬法共分爲九等,第四種禮敬法就是合十(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創立于印度的佛教吸收了這一固有的禮法,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這一表示禮敬的合掌方式也就被中國的佛教徒們接受了下來,直到今日的佛教,我們依然沿用這一見面合掌相問候的禮敬方式。合掌看似一極爲簡單的動作,可是真正能做到合掌如法如律的,也並不多見。

  記者:具體來說,佛教中如法的合十姿勢應該是怎麼樣的?

     雲香:合十,顧名思義,就是把雙手合攏,並齊十指,放在胸前。這一看似簡單的動作要真正做到位,就要注意好多細節。首先要注意,這並攏的十指一定要朝向上方,眼睛向下看,要能看到無名指的指尖方才叫做標准。其次要注意合掌的虛實問題。

  記者:很多在家居士都弄不清楚,合十的時候掌心要不要留空?

     雲香:標准的合掌,兩掌心是會自然有些微虛的,既不是用力地讓兩掌心完全並緊,也不是刻意地讓兩掌心放虛,而是當我們指尖向上兩掌合攏時自然呈現的一種微虛狀態。

  記者:還有其它的注意事項嗎?

     雲香:還有不少細節。比如掌位高度的問題。有些人合掌過高,指尖觸到了自己的下颌,這就是合掌的掌位過高了。有些人卻太低了,以至于合掌時指尖不能夠保持向上的標准,而是自己的指尖向前或向下了。太高或太低,都是不標准的,不恭敬的。其實,合十的時候要保持合適的高度,關鍵在于我們合掌時的雙臂有沒有打開,如果雙臂打開了,雙掌的位置自然就會在當胸的正前上,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一個細節。再就是,要保持挺胸、收小腹,合十的雙掌以不靠在自己的身上爲宜。如果是站立式的合掌,就更要注意雙腳的開合距離,一般是“前八後二”,也就是雙腳前邊的分開距離是八寸左右,後邊的距離爲二寸左右。如果我們能夠注意這些合掌的細節問題,那我們的合掌就會自然好看又標准,又能表達我們的真誠與致意!(佛教的密宗手印中的合掌方法有多種,每一種皆代表不同的含義,可以參看《大日經疏》卷十叁,舉出了十二種合掌)。

  記者:請問佛教中合十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雲香:合十就是合攏十指,爲什麼要合攏這十指呢?這就是要表達我們的恭敬。十指代表了種種妄想散亂的心理狀態,而合攏這十指,就是表示我們要收攝這種種的妄想散亂心,轉變爲一顆清淨虔敬的心,以此來表達我們最誠摯的敬意。

  記者:您是否記得當初剛開始使用這一禮儀時的感受?

     雲香:說實話,我剛開始接觸這一合掌爲禮的佛教禮節時,心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因爲那時我還小,對佛教也並不很了解。只是覺得這樣的問候方式非常文明,非常高雅。

  記者:有的書上說,據一些西方心理學家研究,保持合十姿勢有助于心情平穩,可以化解煩躁、憂傷、抑郁之感,他們有一種治療方法就是讓人每天合十30分鍾。您覺得這有道理嗎?

     雲香:對于這項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我還沒有讀到這些研究性的文章,不敢冒然亂下評論。佛教說身和心是一個相互爲緣的整體,生理性的一些特定的動作能夠影響心理,心理的因素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生理。由此來說,一些特定的身體動作可影響心理這是有道理的。如練習瑜伽,就是通過身體的一些特殊動作(配合心理)來改善身心。不過我要說:生命中種種煩惱的改善與解決,靠這樣粗淺的方法難以從根本上改善與解決,這非要依靠佛法的修學不可。通過正確的認知與正當的行爲,來從産生煩惱的根源上給予改善與解決,這才是最正確的方法,同時也是我們所有人學習佛法的真正目的。

  附錄:

   ①《法苑珠林》二十曰:“律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雲: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斂容呈恭,製 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製掌合一心也。”

   ②《大日經疏》卷十叁舉出十二合掌之說,即:(一)堅實心合掌。(二)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叁)未敷(開)蓮合掌。(四)初割蓮合掌。(五)顯露合掌。(六)持水合掌。(七)歸命合掌,又稱金剛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嵴(背)互相著合掌。(十)橫柱指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此十二合掌,皆具有深奧之意義。

   ③《日用規範》介紹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參差,須當胸,高低得所。”

   ④《永平清規》謂:“合掌,指頭當對鼻端。頭低,指頭低;頭直,指頭直。”

   ⑤《大唐西域記》卷二:……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叁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踞,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遠則稽颡拜手,近則嗚足摩踵。凡其致辭受命,褰裳長跪。尊賢受拜,必有慰辭,或摩其頂,或拊其背,善言誨導,以示親厚。出家沙門,既受敬禮,唯加善願,無止跪拜。隨所宗事,多有旋繞,或唯一周,或複叁匝,宿心別請,數則從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