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次課 下節

  下節

   繼續介紹發起序。

   “入舍衛大城乞食”。佛陀進入舍衛城乞食。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論》中說到有叁種次第乞:

   1、一日到一家,得食則食,不足即止;(這是最嚴格的)

   2、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得亦止;

   3、次第從家至家,食足則止,不限多少。後日乞食,還從先次,從家至家。(“還從先次……”,指的是按照順序接下去,比如上一次托缽到第5家,下一次就從第6家開始。)

   請大家思考:乞食的利益是什麼?

   (學員回答:可以讓衆生種福田。可以去除貢高我慢。可以斷除貪著,碰到什麼吃什麼,不會挑揀。可以斷除分別心。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修習忍辱。可以多一點時間說法。)

   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說出了要點。

   乞食,是出于慈悲心讓衆生種福田。在泰國,國王曾經有些事情做得不對,被比丘們“覆缽羯磨”,也就是不接受他的供養,這是非常嚴厲的處罰,後來國王親自到僧團去賠禮道歉。他害怕這樣的處罰,就是因爲這樣一來,他失去種福田的機會了。次第乞食也是這個道理,給衆生平等的機會。

   乞食也可以去除我們的驕慢。佛陀都親自托缽乞食,他有那麼大的福報,都是如此清淨,如此謙虛,我們就更不應該傲慢了。

   乞食的意義還很多。過去,在家人想要聽經聞法,就可以在家裏准備好,請師父來應供,師父吃完飯之後,請他說法。這樣,在家人學佛很方便。

   在中國,乞食製度沒有開展起來。當然,由在家人把食物送到僧團裏來,戒律也允許。

   在家居士普同供養十方僧的功德,較別請五百阿羅漢的功德更大,因爲別請是有分別心的。

   對出家人來說,在寺院裏不必出去,這是得到了一種保護,斷除了很多外緣,很清淨。但是從弘法的角度來說,在家人找出家人就不那麼容易了。不過現在有網絡弘法等新的辦法。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吃完飯,佛陀回來,把衣服和缽收好,洗了腳,把打坐的座位鋪好。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細節。有的譯本裏,還在這裏講到佛陀結跏趺坐,正念而住,開始禅修。

   從發起序裏,我們看到了佛陀的哪些品質呢?平等,清淨,嚴持戒律,有大慈悲心。還有如如不動——在那麼繁華的大城市,有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的欲樂,他是去托缽乞食、隨緣教化的,那個緣過了之後,馬上就還至本處,不受色塵沾染。用心體會《金剛經》的經文,可以感受到如來的安詳。

   托缽等行爲,是如來的身業;打坐住于正念,是如來的意業;隨後的說法,是如來的語業。所以這部經講了如來身語意叁業的表現。

   也有人說,這部經以如來的戒定慧爲發起。搭衣持缽,屬于持戒。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是禅定。後面的開示法相義理,則是智慧。

   《華嚴經》等很多經典中,佛放光現瑞。《金剛經》卻不同,佛陀顯現得那麼普通,就是穿衣吃飯,行住坐臥。用意何在?

   《金剛經》要說的是甚深的般若法門。但是,般若,是不是在生活之外,另外去尋找空性呢?般若,恰恰體現在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之中。所以,本經的開篇非常自然,表現出悲智圓滿的佛陀在生活中是什麼狀態。我們也要以這樣的態度,在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中受持這部經。經文中也表現出佛陀的戒定慧,這告訴我們,不是證悟了空性,就可以什麼都不在乎了。佛陀怕衆生執著于邪慧,落入斷滅空,因此這部經的發起,以身語意來顯現。

   般若經的核心在于說一切法無自性空,離種種執著。但若未能深得般若真義,往往信戒無基,妄取一空,以爲一切都可不必要了。實際上性空離相,並不是離開緣起法,而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衣食住行正是正觀性空的道場。

  二、正宗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一)須菩提

   本經的重要人物出現了,這部經的當機衆須菩提長老,爲大家請法。

   長老:齒德俱尊之稱。唐譯“具壽”,唯顯年老;魏譯“慧命”惟顯德長。

   此經爲何以須菩提爲發起人?要了解其中含義,我們需要了解須菩提這個人物。須菩提,又名空生,也譯作善現。

   須菩提出生的時候,呈現了一種瑞相:家裏的東西全部消失,過一段又出現了。這象征著孩子長大之後,將是解空第一。這是“空生”的含義。《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說:“複有聲聞常行布施,而能不滅解空第一,須菩提比丘是。”

   解空第一並不是須菩提發起《金剛經》的唯一原因。須菩提還有一項品質,他長期布施。

   《大智度論》第11卷中說:“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诤叁昧最第一。”阿羅漢有六種,品位不同,其中無诤的阿羅漢是最殊勝的。他慈悲心重,“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他特別護持自己的行爲,注意不要損惱衆生。乞食之前,他要先修慈心叁昧,然後以大慈悲心去托缽。“諸菩薩者,弘大誓願以度衆生,憐愍相同,是故命說。 ”須菩提現僧人相,但他的憐愍心與菩薩差不多,所以由他來提出《金剛經》中的問題。“複次,是須菩提好行空叁昧。……須菩提常行空叁昧,與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以是故,佛命令說般若波羅蜜。”根本般若的第一品,也由須菩提發起,此中含義很深。

   我們要知道,這部由須菩提發起的經,不僅僅是講空性的,也是講慈悲的。我們要慢慢地來體味它。

   須菩提是給孤獨長者最小的弟弟。須菩提第一次見到佛陀,就是在祗樹給孤獨園,見到佛陀後,即證得初果,隨後出家,出家後成爲大阿羅漢,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南傳佛教也有關于須菩提的記載:須菩提在樹林裏露天修行,不住房屋。因爲他功德很大,非人和天神都恭敬他,怕雨淋到他,遂使他所在的地區不下雨。天不降雨,莊稼收不上來,老百姓很著急,也不知道什麼原因。須菩提在禅定裏觀察到這個因緣,就給自己搭了個小棚子,棚子搭好了,就開始下雨了。

   佛陀到叁十叁天爲母說法,離開了較長時間,回來的時候,很多弟子都想早點見到佛陀。其中蓮花色比丘尼用神通化身得像大梵天王一樣莊嚴,衆人都給她讓路。她到了佛陀面前,恢複了比丘尼相,頂禮佛陀。佛陀說,其實你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須菩提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當時須菩提也想來見佛陀,而又想到,佛陀之所以成佛,就是由于空性,如果我證到空性,則是真正見佛,所以他就去禅修,觀察空性。

   (二)如來

   如來,佛的十大名號之一,音譯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薩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爲佛十號之一。即佛之尊稱。

   佛陀即乘真理而來,由真如而現身,故尊稱佛陀爲如來。

   《長阿含卷十二清淨經》中說:“佛于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複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

   《金剛經》中,用了佛陀的叁個名號:佛、世尊、如來。佛,覺悟。世尊,尊貴有德。如來,真理的化身。

   空性,並不是佛發明的。佛是否出世,緣起性空的真理都是如此。佛覺悟了這些真理,如實地說了出來。

   我們學習佛法,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叁)提問的禮儀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們看到,須菩提提問時,是很有禮貌的。

   偏袒右肩,是因爲印度的衣服是一塊搭在身上的布料,做事時要把右肩偏袒出來,如果包住了,就沒辦法做事了。面對尊敬的人,偏袒右肩就是表示:“我願意爲你服務,我已經准備好了。”所以這是很高的禮節。我們繞佛時右繞,也是這個道理,把右手對著佛陀,表示願意爲佛服務。

   雙膝著地,是長跪。右膝著地,是胡跪。這是禮節上的差異,兩種跪法都可以。

   合掌有多種含義,有人說這表示一朵未開的蓮花,有人說這表示不偏左也不偏右的中道,有人說這表示手裏沒有武器,這是一種很好的禮節。

   (四)希有

   希有是對佛的贊歎。

   叁種希有:

   一實相般若難證難入,惟佛窮底,故爲希有。

   空性的法太難了,我們看一切都是實在的,看不破,放不下,而佛陀能做到。這是贊歎佛的智慧。

   二已證實智,爲物施權,權實不二,故爲希有。

   證得了空性,而能夠不著于空性地利益衆生。這是阿羅漢都做不到的。這是贊歎佛的慈悲。

   叁知彼群機有熟未熟,熟善護念,未熟付囑,于一切時一切行中,具斯二利,故爲希有。

   佛陀度化衆生的能力也是最圓滿的,他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機,可以給衆生最適合的法,他的一切行動都帶著利益衆生的方便。這是贊歎佛的能力。

   (五)護念、付囑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一段,在義淨翻譯的版本裏是:“最勝利益,益諸菩薩;最勝付囑,囑諸菩薩。”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護念是對衆生利益的意思。

   “護念”是身業和意業。從發心和行動上利益。

   依無著論,“利樂相應爲善攝”,“樂者是現見法,利者是未來世”。——現法中給予安樂,未來增上。

   世親解釋爲:“謂于菩薩身中與智慧力,令成就佛法故;又彼菩薩攝取衆生,與教化力,是名善護念應知。”——讓菩薩成就自身的佛法,也給菩薩度化衆生的能力。從這兩個方面來利益菩薩。

   父母都會護念孩子,但是,是不是善護念呢?那就未必了。很多父母溺愛孩子,撫養不當,反而讓孩子很痛苦。真正要利益一個人,要善護念。佛陀有善護念的能力。

   “付囑”是語業。

   無著論中從叁個方面來講,以“入處”(于善友所善付囑故);“法爾得”(已得善攝菩薩于他所法爾善攝);“轉教”(汝等于余菩薩應當善攝)來解釋。

   入處:對初學者來說,佛陀會給他托付一個老師,出家以後有所依止。

   法爾得:對已經入門的人來說,要好好地受持法義,不要退轉。

   轉教:已經成熟的弟子,要再去帶其他的弟子。

   世親則簡單地說爲:“于得未得功德中,懼其退失付授智者。又得不退者,不舍大乘故,未得不退者,于大乘中欲令勝進故,是名善付囑。”——弟子不管得沒得到功德,都告訴他要依止善知識。對已經證到不退的大弟子,鼓勵他不舍大乘。對沒有得到不退的弟子,鼓勵他好好加油。

   善護念和善付囑,是從身語意叁業說如來能夠利益弟子,關懷弟子。

   (六)本經最核心的問題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本經中最靈魂、最核心的問題。

   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怎麼去安住一顆心?在修行的過程中,如何去降伏煩惱和偏差呢?

   當年二祖爲了向達摩求法,在雪地裏跪了一天一夜,又把自己的手臂砍下。達摩問他想得到什麼,二祖說:“我心難安,乞師與安。”他說的也是這個問題。

   我們的心充滿了煩惱,這麼躁動,這麼迷茫,該怎麼安住,該怎麼降付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所以佛馬上就贊歎他。

   谛聽:要遠離叁種過失。

   佛陀也非常慷慨,沒有拒絕這個問題。

   願:願望。樂:歡喜。欲:渴求。

   佛是怎樣回答的,我們看下面的“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須菩提先問的是住,但佛陀先答的是降伏。爲什麼這樣安排?怎樣降伏?我們下一次課再繼續講。

   思考題:

   1、發起序的啓示。

   2、作爲一個大乘佛子,應如何安住其心?

   同時請大家思考一下,爲什麼佛陀先回答如何降伏。

   下課後,請大家多多讀誦《金剛經》。

   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次課 下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