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五大問題

  人生五大問題

  釋濟群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循環往複,不曾少息。

   現實問題,只要努力多半不難解決。但繼續對人生做深層思考,觸及心靈深處,必然會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問題——何爲幸福?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爲命運?活著爲什麼?等等。這些也是人類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靈是無法真正安甯的。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停止探討和追尋,但答案往往來自思維,來自猜測和推斷,來自有限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對生命真相的體證。今天,我想從佛教的角度,談談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一、何爲幸福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基本溫飽。這是屬于物質層面的需求,相對比較單純。除此而外,我們還想進一步獲得幸福,這是所有人關注並孜孜以求的。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是由物質還是精神所決定?如果幸福僅僅取決于物質,那就應該可以量化,可以總結出一個幸福的達標指數,比如有多少錢,或有什麼條件,等等。可事實又是如何?多數人在生活清貧時,往往會將希望寄托于物質改善,這也是人們熱衷于賺錢的動力所在。但在當初設定的目標一一實現時,除了給我們帶來一些暫時滿足,預想中的幸福似乎並沒有如期而至。可見,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質就能解決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的定義是:幸福只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這種不穩定的感覺,固然和物質條件有一定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態,在于我們對自身需求的定位,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態,或對物質的需求永無止境,那麼,幸福將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說,幸福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討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對苦、樂的關系具有正確認識。

   從佛教觀點來看,人生是苦。許多人對這一定義不理解,並以此推斷,佛教必是消極悲觀的。因爲在我們的感覺中,並非一味的苦,而是苦樂參半、悲喜交集。那麼,佛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歸納呢?

   其實,佛教也將人的感覺分爲五種,分別爲苦、樂、憂、喜、舍。其中,苦和樂偏于物質層面,憂和喜偏于精神層面。雖然理智也告訴我們:苦樂憂喜都是無法避免的人生常態。但在內心,誰又不是趨樂而避苦呢?事實上,這也是一切衆生的本能。人類的五千年文明,同樣是在幫助我們擺脫痛苦,獲得快樂。但結果又是如何?我們有了古人難以想象的豐裕生活,但痛苦就此解決了嗎?煩惱就此消失了嗎?

   可見,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並不是就現象而言,而是透過現象所作的本質判斷——苦是人生本質,而快樂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現實中,沒有哪種快樂是具有本質性的。所謂本質,也就是說,這種快樂無論什麼時候享受,也無論享受多長時間,它都是快樂的。我們能找到這樣一種絕對、不變的快樂嗎?

   事實上,任何一種快樂都有某種痛苦與之對應。當我們被饑渴之苦折磨時,吃飯會成爲快樂;當我們被思念之苦纏繞時,親人相見會成爲快樂;當我們夜不成寐時,安然入睡會成爲快樂。如果去掉饑渴、失眠這些前提,吃飯和睡覺會成爲快樂嗎?當我們不想吃卻不得不吃,不想睡卻不得不睡的時候,同樣的事立刻就轉爲痛苦了。只有當我們需要吃飯、睡覺並爲之所苦時,才會因爲這種痛苦得到緩解而産生快樂。從這個層面來說,痛苦有多少,由緩解痛苦所帶來的快樂就有多少。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緩解痛苦的途徑。古人離別時,天各一方,音訊渺茫,這種思念因難以解決而與日俱增。一旦相見,由此産生的喜悅可謂強烈之極,這在古代詩文中也有大量描寫。但現在我們想念一個人時,可以立即撥通電話。如果覺得只聞其聲不夠,還可通過視頻相見。再或者,買張機票就能很快見面,哪怕遠隔重洋,也不再是無法逾越的障礙。但正是因爲易于緩解,這種由相思帶來的痛苦就很膚淺,很有限。相應的,所産生的快樂也很膚淺,很有限。

   因爲不了解生命真相,我們才會産生諸多煩惱。但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以爲改變世界才是解決痛苦的有效途徑。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們在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又在不斷製造煩惱。甚至可以說,製造問題的速度遠比改善世界的進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雖然享有高度文明,卻比古人活得更累,壓力更大。原因無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煩惱太多,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內心的惡性需求及煩惱,才能從源頭解決痛苦,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將幸福寄托于天堂,寄托于外在拯救。其實,改變環境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被動舉措。倘若生命品質不曾改變,由此帶來的安樂只是暫時的。因爲生命的迷惑還在,就會源源不斷地製造煩惱,製造輪回。佛教認爲,惟有體證生命真相,才能從根本上轉迷爲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還特別強調自力,即自身努力,這也是佛教區別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強調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贖。而在佛教修行中,雖然也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但主力卻是自己。

   當然,僅僅依靠自己還不行,還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謂“以己爲舟,以法爲舟”。否則,往往會走上自以爲是的歧路。這裏所說的法,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修行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叁學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爲叁寶,爲皈依對象。其中,佛是我們改善生命的榜樣,法是認識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導我們使用方法的導師。由依止佛法僧叁寶,而能究竟地解脫自在、離苦得樂。

  二、我是誰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謎。古往今來,人們不停地追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這是人類永恒的困惑,也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終極問題。因爲我們最在乎、最關注的就是這個“我”。我們的整個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建立。但我們是否想過:究竟什麼代表著我?僅僅是這個身體嗎?僅僅是眼前這個會說會動、會哭會笑的五蘊身嗎?

   人們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將這個身體當做是我,以爲身體敗壞就意味著“我”的毀滅。其實,色身只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個朝不保夕的片斷,一種不斷改變的形式,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從哲學定義來說,“我”代表著生命的本質,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但身體只是由衆多元素構成,刹那刹那處于新陳代謝中,處于發展變化中。而在今天這個醫學發達的時代,身體的很多零件還可以更換組裝,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麼獨存、不變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們對身體就不會那麼在乎,對死亡就不會那麼恐懼了。

   身體而外,“我”的存在還體現于兩方面:一是觀念,一是心態。我們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同時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緒中。很多時候,還會被這些喜怒哀樂左右著,無法自主。我們爲什麼會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這些情緒誤以爲是“我”——“我喜歡,我討厭”,于是就會在乎,就會執著,進而不斷將心靈能量投射其中,不斷強化這些情緒。最終將主權拱手相讓,使某些情緒長時間地影響我們。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尋愛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驅使。其實,很多情緒只是內心的惡性腫瘤,只是生命的不良發展。雖然生長在我們心中,卻並不屬于“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進行觀照,認清這些情緒不過是內心漂浮的影像,就不會一頭栽入其中,成爲被操縱的傀儡。

   這就需要對自我進行審視,認清“我執”給生命帶來的危害。事實上,一切煩惱皆因“我執”而起。任何一種東西,只要貼上自我的標簽,對我們就會具有殺傷力,就會讓人愛,讓人恨,讓人朝思暮想,寢食難安。一旦將自我的標簽去除,它的變化就不會對我們産生什麼影響了。在這個世間,每天要發生很多驚天動地的事,但真正使我們爲之心動的未必有萬千分之一。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隨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抛在腦後。爲什麼?就是因爲我們沒有將自己和那些事切實聯系起來,沒有對此産生“我執”。

   “我執”還是世間一切是非紛爭的根源,是我們和他人相互抵觸、難以和諧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個人自我意識過強,處處以“我”爲中心的人,必定不會有融洽的人際關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處處爲他人著想的人,不僅深受大衆歡迎,自己也能安樂自在。因爲他們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損,擔心“我”的自尊受挫。遠離這個處處作祟的“我”,也就遠離了那些與“我”形影相隨的煩惱。

   從佛教角度來說,“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誤解,是我們因爲不了解生命真相而産生的錯誤設定。無論身體還是情緒,都不具有永恒不變的內涵,都不能代表所謂的“我”。所以,佛教提出“無我”的思想。這也是佛陀對衆生最大的貢獻。或許不少人會覺得費解,甚至對此感到恐懼:如果“無我”,那現在這個會說會動的又是什麼?又會消失何方?其實,“無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諸于“我”的錯覺,而非現象本身。

   禅宗有個話頭是:“一念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每天都在不絕如縷的思緒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識活動中。當這些念頭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種什麼狀態?再往前追溯:來到這個世界前,“我”又是以什麼狀態存在?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也是禅宗另一個重要的話頭。禅宗的修行,正是通過這樣一種追尋,將遮蔽內心的妄執層層掃蕩,將現有的錯誤設定逐步瓦解。

   認識自己——這是佛法關注的根本問題,也是西方哲學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徹生命真相,我們才能把握前進之舵,成爲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則,只能是這個色身或情緒的奴隸,爲他的衣食奔忙不休,爲他的喜怒耗盡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僅勞而無功,還會由此造作惡業,使未來繼續沈…

《人生五大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觀心明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