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

  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

  王彬

  佛教自東漢明帝傳入中土,與以儒道爲代表的中國本土文化相激蕩,最終形成了儒佛道叁足鼎立的中國傳統文化模式。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多方面,其中對人們飲食觀念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具體地說,即是在佛教思想影響下形成的中國素食觀念。

   在佛教傳入之前,在先秦之前的一些典籍中已可見素食行爲的記載。古人爲了向上天神靈或祖先表示敬意、祈求庇護,常常要舉行祭祀儀式。《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祭祀活動在古代的重要性。祭祀活動中,爲了表現誠意,一個重要的內容即要求參加祭祀者在此期間保持齋戒,如《孟子》中有言:“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可見齋戒是祭祀上天的必要前提。齋戒中的主要內容即是素食。這可以說是早期的素食行爲。

   應該注意的是,這種素食行爲與佛教思想影響下産生的素食行爲相比,無論從出發點還是終極目標都有很大差別:前者把齋戒中的素食行爲視作苦行,並希望通過這種苦行方式表現自己的誠意和對上天神靈的敬畏,從而達到與神靈溝通並得到護佑的目的,可以說素食只是一種被動的行爲;而後者的素食行爲則是出于慈悲和修行的需要,斷除惡緣,了脫生死輪回,因此素食行爲成爲一種主動的行爲。佛教影響下産生的素食觀念是中國素食主義在完整意義上的形成和發展,並成爲後世素食主義的主流。另外“齋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者是持素食,而後者則在此意義上,更強調“過午不食”的規定。

   現在人們通常認爲中國佛教與素食結緣系經南朝時期的梁武帝倡導後産生的。事實上在梁武帝之前,在中土生活的僧人中已經出現了後世意義上的素食者。如在梁代慧皎所撰的《梁高僧傳》、梁代僧人寶唱所撰的《比丘尼傳》(是目前可見最早的僧尼傳記)中,均記載了多位持素食的僧尼,其中多位生活在梁武帝之前。由此可見,隨著佛教傳入中土,一些出家人已經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嚴持素食。

   魏晉時期,不僅是僧人中開始出現素食者,一些精通佛道的士大夫也開始推崇素食。如《南齊書》中記載,齊太祖時的大臣周颙,“泛涉百家,長于佛理。著《叁宗論》”。“兼善《老》《易》”,“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書中還記載當時衛將軍王儉問謂周:“卿山中何所食?”周颙的回答是:“赤米白鹽,綠葵紫蓼。”同樣在《南齊書》中記載,文惠太子問周颙:“菜食何味最勝?”,周颙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可見當時的素食者可能僅僅是戒除肉食,但對蔬菜多無限製。但當時人們的素食可能未如後來佛教中對五葷的戒除那樣嚴格。不過,這畢竟是與佛教思想中的素食觀念相當接近了。

   應該注意的是:佛教的飲食方式的變化也經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且在不同時間或地區形成的教派對待素食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現在一般認爲早期佛教並未完全排除飲食中包含的肉類,但對食用肉類則有著諸多限製,即只有“叁淨肉”才開許食用。我們知道,遠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當時僧侶就必須乞食爲生,在《金剛經》中開始部分,就有釋尊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的描述。直到現在,在南傳佛教的一些國度中,僧侶仍實行著佛陀時期就保留下來的乞食方式。現在人們通常認爲在佛教的主要分系中,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中,僅有漢傳佛教是嚴格規定素食的,而在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中均無素食的要求。實際在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中也有關于素食的觀念,並有相當的僧侶和在家信衆也遵循素食的生活方式,只是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在觀念中認爲似乎只有漢傳佛教才遵循素食,這也算是長期形成的一種觀念吧。

   關于乞食與飲食的關系,僧侶作爲被動的接受者是無法選擇的。相反,如果對接受的食物挑剔,則爲律製所不允許。即使這樣,僧侶也並非對施主所施食物、尤其是肉食不加抉擇地一概受用,僅有當肉食被確定爲“叁淨肉”時才開許食用,並且在食用時另有一些規定。

   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在一些大乘經典中都明文指出不應食一切衆生肉。如《梵網經》雲:“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涅槃經》佛陀也向迦葉尊者宣示:“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問:“何故先食叁淨肉乃至九淨肉?”佛告迦葉:“是因事漸次而製,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我從今日,製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在《大乘入楞伽經》中,大慧菩薩向釋迦牟尼佛提出的諸多問題中,也有關于斷絕食肉的問題,並從因果輪回的理論上闡明了食肉的過失。經中指出,衆生從無量劫以來,流轉于六道輪回,生死輪轉不息,無量衆生曾經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戚,因而不忍心取至親之肉以滿足口腹之欲。隨著大乘經典被翻譯到中土,這些思想也對中土人們的飲食觀念産生了影響。

   提到漢傳佛教素食製度的産生,現在公認是由梁武帝蕭衍開始的。雖然後人對于梁武帝的評價有諸多非議,但在中國佛教的傳播史上,尤其是素食成爲漢傳佛教的嚴格規定方面,梁武帝是一位功不可沒的人物。

   梁武帝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且精通佛典。據《梁書》中記載,武帝“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粝食而已”,且勤于政務。梁武帝年輕精通儒學,並與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等名士多有交往,而蕭子良是一位忠實的佛教信徒。另外武帝在崇奉佛教前,對道教也頗爲推崇。在登上皇位後,每有國事政務需要商量時,則常向隱居于茅山的陶弘景相商,時人謂陶弘景“山中宰相”。可以說梁武帝的思想中,實際上是兼有儒道佛叁教的思想,只不過最終以佛教爲歸旨而已。

   武帝天監十年(公元511年),武帝诏令天下,頒布《斷酒肉文》,規定天下所有僧尼均不得食肉。如果我們細讀一下收載在《廣弘明集》中包括《斷酒肉文》等在內的一些文獻,可以看出當時武帝頒布此令時,在僧衆內是有諸多疑難的。爲此,武帝誠請精通律製的法師登臺講律,並回答諸僧疑難,從理論上闡明斷酒肉的必要性,是符合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武帝推崇素食製度不僅表現在對出家人斷酒肉的規定,更是改變曆代遵循不變的祭祀方式,即完全使用素食來代替獻祭用的牲畜。由于中國古代儒家長期占據正統地位,這種素食祭祀的方式在一些嚴守禮製教條的儒者看來是完全不合禮製的,因而招來不少反對意見,但均未奏效。自此以後,素食逐漸成爲漢傳佛教僧尼所必須遵循的規定,也影響到在家信衆。

   隨著儒、佛、道叁教的相互影響,至宋代伊始,文人中提倡素食已經成爲一種流行風尚。在當時文人的理念中,素食與道家提倡的清虛守靜、儒家仁愛之心等思想頗有共通之處,更加促進了素食觀念的傳播。明代養生學家高濂曾言: “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慘不忍,可以延年;爲殺勿食,家殺勿食,可以延年;聞殺勿食,見殺勿食,可以延年。” 這可以被視作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素食觀念。

   佛教素食觀念也對中國本土宗教代表的道教飲食産生了影響。我們可以發現至梁代陶弘景時,當時道教的一些典籍中還多有以肉食輔助修行的記載,而唐代以後,在一些派別中,素食也成爲清修者必須遵循的戒律。如道家中規定的“五戒”(不得殺生;不得葷酒;不得妄言绮語;不得偷盜;不得淫邪)中,即有斷葷食素的規定。後世道教中的兩大派別——全真道和正一道中,全真道嚴禁肉食和五葷,而正一道則開許“叁淨肉”。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

   在民間,茹素也成爲一種飲食理念。但人們通常理解意義上的食素只是不食肉類,而佛教所強調的還包括蔥蒜等具有異味者也不能食用。因爲食用這些種類的食品容易使人昏沈嗔恨,妨害修行正道。另外一些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堅持長期素食的人們,在一些特定的日子裏,須做到完全素食。

   今天一般大衆意義上理解的素食之益,多是從健康角度來認識的。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從未排斥過身體的健康,相反認爲一個健康的身體狀態(包括心理狀態)更有助于修行。現代被人們逐漸認識到的一些健康方式,早在佛教中已有類似的觀念。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素食作爲一種自利利他的生活方式,也必將産生更多的影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