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心理學

  

佛教與心理學

  

  

星雲法師  

  

  心理學是一門以研究人類精神生活爲對象的學科,其源頭包括醫學、哲學、科學、宗教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等,後來也被應用于各種學科、事業之中。今日社會中,舉凡教育、工業、商業、醫學、法律、政治、社會、科學、藝術、運動等,無一不與心理學有關,因此心理學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心理學觀察的是意識形態的心理作用及行爲模式,西方心理學家能研究人格的發展過程以及行爲的潛在因素,但卻無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爲它有一定的範圍限度。佛教能對人類心理有充分的了解,並提供對治方法。如《華嚴經》雲:“了達叁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複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佛教對“心”的诠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淨心,足見佛教心理學淩駕于西方心理學之上。 

  

佛教對心的看法

  

  “心理學”一詞,西文原意爲“闡釋心靈的學問”,後引申爲“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行爲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人生的闡釋,所謂“心能生萬法”,佛教從心的角度概括世界萬物的一切,並對人的行爲問題進行根本性的探討與闡釋。因此,佛教早已構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

   佛教的教義幾乎都在談心,在諸多經論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唯識學是佛教心理學的教科書,將人的心識分爲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稱爲“心法”。 

   佛教講心含八識,表示心並非單一元素,而是各種因的聚集,這些因來自眼、耳、鼻、舌、身、意人體六根的作爲,又以末那識緊持“我”的意識,須臾不斷,因此收集各種心識種子的阿賴耶識,便伴隨著衆生生死輪回不已。所以佛教說此刻的“我”是從過去累積至今而成的,而“我”未來的發展,就決定于此刻的所作所爲了,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在我們的心裏不過是八識所變現的假相而已。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分別、執著外在環境的色、聲、香、味、觸、法,依個人的判斷力差別,而有真假認識,並逐漸建構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實,萬物成、住、壞、空不斷異動,心念生、住、異、滅刹那生死,哪有常住不變的宇宙人生?世界都在我們的心裏!

   這個聚集我們多生累劫善惡種子的阿賴耶識,如同大倉庫,收藏今生已不複記憶的愛恨恩怨種種,不時左右我們現世一切行爲的抉擇,佛教稱之爲“無明煩惱”。由于無明煩惱的業力因緣,我們投胎轉世;當過去所種的惡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煩意亂,六神無主,更造惡業,又成惡因種子;當過去所種的善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業,善因種子回薰阿賴耶識。這是佛教唯識學理論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借以闡釋人類一切行爲的心理動機。 

   由于過去無明煩惱的影響,造成我們情緒與判斷力的偏差,更因爲貪、嗔念頭的興起,使我們生出妄識妄心,錯看世間的一切。如同植物種子的生長,沒有陽光、雨水的因緣,也不會開花結果。因此,人類心靈深處雖然存在著各種愛恨恩怨的潛意識,在遇到外在環境的人和事物而欲起現行時,還可以靠現前的真心智慧來防範惡緣,增加善緣。 

   真心與智慧的強大,要靠我們勤修戒、定、慧來達成,如此真心與妄識的心理交戰過程,佛教稱爲“轉識成智”。“識”是過去經驗的心理包袱,真心智慧則是人類超越今生苦厄,解決內心沖突,避免來世輪回的針砭。 

   唯識學又將人的心理反應分析成五十一種,稱爲“心所有法”,其內容如下: 

   1.五種隨時存在的心理行爲(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2.五種特別營造的心理行爲(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3.十一種良善的心理狀態: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5.二十種煩惱心態: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6.四種未定善惡的心理:悔、眠、尋、伺。 

   佛法廣博精深,將人的心理反應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細,研究心理學的人如果再來研究佛學,必然會有大開眼界的收獲。 

  

心的譬喻

  

  佛教認爲人類的問題、煩惱,根本源頭在于“心”,因此主張開發人們心中無量的寶藏,將惡心改爲善心,教導衆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無論是講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攝等種種法門,都離開不了心。因爲心主宰人的一切行爲,一個內心清淨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淨的;若心雜染,所見所聞必然是汙穢的。所以經上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世間上種種的痛苦煩惱,皆由心造,我們的心在五趣六道裏流浪,多生多劫以來不聽從指揮,貪求五花八門的外境,對名利、金錢、權勢、愛情,汲汲營營追求、計較、分別。其實我們的心原本也與佛陀一般,能夠包容一切;如太陽、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以滋長善根,種植福德;如明鏡,可以洞察萬物,映現一切;如大海,蘊藏無限能源寶藏。在佛經裏,佛陀以種種法譬喻心,今列舉十種譬喻來說明心: 

   1.心如猿猴難控製:古人以“心猿意馬”形容心,說心就像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于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2.心如電光刹那間:心如電光石火,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宇宙,毫無障礙。譬如動念想去歐美遊覽,心中馬上浮現歐美的景致,彷佛身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就是電光也趕不上。 

   3.心如野鹿逐聲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四處追逐,尋找草原。我們的心就像野鹿一樣,難以抵抗五欲六塵的誘惑,終日汲汲營營于聲色犬馬。 

   4.心如盜賊劫功德:我們的身體就象是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辛辛苦苦積聚的善事功德,使我們身敗名裂。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我們如果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其歸化柔順,就能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經上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無。”我們的心本具佛性,清淨自在,卻因種種妄念,使我們的軀體受苦受難。如果能夠泯除我們的妄心雜念,這個冤家便能與我們化敵爲友。 

   6.心如僮仆諸惱使:心像僮仆,受到客塵的驅使,向外攀緣,産生種種的煩惱。經上說我們的心有叁毒、五蓋、十結、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惱,這些覆、蓋、結、使,都能蒙蔽我們的智慧,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不得自在。如何轉心的仆役爲主人,就看我們如何對心下功夫了。 

   7.心如國王能行令:心是身體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夠統帥行權,指揮一切,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産生感官、認知的種種作用。 

   8.心如泉水流不盡:我們的心就像活水,汨汨地流淌著,具有無限的潛能,蘊藏無盡的寶藏,如果能有效地運用我們的智慧泉源,將可免除匮乏的憂懼。 

   9.心如畫師描彩畫:《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能夠描畫出種種的圖畫來。心中希聖求賢,自然能浮現聖賢的風貌;心如凶神惡煞,面容便如魔鬼羅刹一般的猙獰,所謂“相隨心轉”,就是此意。 

   10.心如虛空大無邊:心的本體猶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能夠涵容天地萬物。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虛空至大至廣,無有涯岸,虛空成就萬物而毫無執取。我們要了解諸佛的境界,便應該將心擴充如虛空那麼無邊無際,無牽無挂,才能包容宇宙萬有,覆蔭一切衆生。

  

心靈淨化之道

  

  現代的醫藥發達,各式各樣的藥品無奇不有,表示現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經到了史無前例的狀況。我們生理上有所謂的癌症,心理上何嘗沒有不治的絕症呢?貪、嗔、癡、慢、疑就是不可等閑視之的病患。身體上有了疾病,不僅要打針吃藥加以治療,還要吃補藥滋養。中國有一句老話說:“藥石醫假病,真病無藥醫。”所謂的真病,指的就是心病。事實上許多的疾病是導因于心理作用,最淺顯如腸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緒脫離不了關系,如果我們能夠常常保持心平氣和,許多的疾病自然能夠不藥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麼心藥來醫治呢?佛陀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爲了對治我們八萬四千種頑固的心病,譬如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隨著貪欲四處紛飛奔逐;嗔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則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難做到“如如不動”的境界;癡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療,因爲智慧能夠照破癡暗的無明,讓我們的心恢複光風霁月的本來面目。 

   我們的心除了貪嗔癡叁毒的重病之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疾病需要去淨化、改造、征服。佛法告訴我們治心的方法有: 

   1.以靜心對治動心:現代生活緊張快速,大多數的人都患有浮躁不安的…

《佛教與心理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