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護生,惜福,淨化

  護生,惜福,淨化

  佛光教科書

  佛法明示情與無情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同體共生關系。在遷流不息的轉變中,即使極小的塵埃都與環境有微妙的關系。吾人對于內心塵垢,固然應該要努力消除、轉化,對于外在汙染,也應喚起群體意識,力行環保。

  十二大實踐德目:

  口中輕聲,不製造噪音;

  地上清潔,不亂丟垃圾;

  手裏禁煙,不汙染空氣;

  身心尊敬,不行動粗暴;

  行動禮讓,不侵犯他人;

  面上微笑,不出現凶相;

  口中軟語,不出現惡言;

  大家守法,不要求特權;

  人人守紀,不違犯綱常;

  開支節儉,不任意浪費;

  生活踏實,不空蕩虛浮;

  凡事善心,不孳生歹意。

  21世紀是環保的世紀。全球性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危機,已經開始威脅人類健康。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主要就是爲了拯救地球,達成保護動物、植物等各種自然資源的協議。

   講究環境保護,首重愛護地球。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動物等,好比人體的組織,河流如血脈,川流不息,可以順利運送養份;大海如腎髒,保持潔淨,可以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森林如心肺,減少砍伐,可以做良好的空氣調節;高山如骨骼,減少挖掘破壞,可以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動物如細胞,不去捕獵殺戮,可以維護生態的平衡。大地資源維護長久,後代的子子孫孫才能在地球上安居樂業。

   佛教是深具環保意識的宗教,不但注重內在的心靈環保,同時也兼顧外在的生態平衡。心靈環保,要靠人類淨化本身的貪、嗔、癡叁毒做起;生態平衡,則有賴大衆的力量共同維護。《菩薩睒子經》說,睒子菩薩“履地常恐地痛”,就是一種愛惜環境的慈悲意識。

   佛教的環保思想,起源于釋迦牟尼佛對“緣起”的覺悟,認爲世間萬物都是建立于緣起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資源,《毗尼母經》卷五中,佛陀就明示:“若比丘爲叁寶種叁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叁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佛陀也說道:“園果施清涼,橋梁渡人民,近道作圊廁,人民得休息。”種植華果樹木,得以淨化空氣,保護水源,利人利物,自利利人,自然能增長功德。

   自古以來,古德高僧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泗州開元寺明遠法師,種植松、杉、楠、桧等數萬株,免除了淮水與泗水的泛濫。又如東都洛陽道遇法師,勸化善款,消除黃河龍門天險的水患。此外,修橋鋪路、珍惜資源、護生放生、提倡素食、不殺害生靈等,都是身心環保的重要工作,因此,佛門僧侶可說是最早的環保工作者。

   今日,佛教對于環保有以下叁項主張

   一、護生:佛教提倡不殺生而積極護生。《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戒律對于動物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六度集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爲鹿王時,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動國王製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阿育王廣植樹林,庇蔭衆生,設立動物醫院,規定宮廷禦廚不得殺生。凡此,都是佛教對于“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示範。

   二、惜福:這是佛教對于“同體共生”的認知。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種資源,人類才能在地球上開展理想的新世紀。福報猶如銀行存款,有儲蓄才有支出。日常生活中,積極配合“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讓可用的資源再生,垃圾即是財富。惜福的方法很多,今歸納爲四點:只字必惜,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此外,還要積極地“防治汙染”,對于具有毒性的廢棄物,每個人都應本著道德良心,做好安全處理。科學界應及早爲全人類發明出不破壞自然的器物,資源隨用隨收,作能源的重新組合,才是究竟之道。

   叁、淨化:《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光山于1992年3月4日舉辦“佛光山信徒身心環保淨化法會”,目的就要大家響應環保運動,從身心六根的淨化,到關注心外世界的淨化。此外,國際佛光會更積極投入社會公益教化,宣導七誡,呼籲大家一起“把心找回來”。同時,透過環保認知與實際參與,舉辦植樹救水源、保護野生動物、赈災送溫暖、友愛服務、雲水義診等,這些都是有益世道人心,達到環保功效的事業、活動。

   今日,全世界環保團體無不致力于環境維護與生態平衡。凡爲“地球村”的成員,都有責任關心“地球村”的永續生存。佛法明示,情與無情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同體共生關系。在遷流不息的轉變中,即使極小的塵埃都與環境有微妙的關系。吾人對于內心塵垢,固然應該要努力消除、轉化,對于外在汙染,也應喚起群體意識,力行環保,則二十一世紀的人間必是身心淨化的美好世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