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討(梁茂良)

  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討

  梁茂良

  大乘佛教的興起明顯與部派佛教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自佛陀創立佛教以後,對教理的追求漸成爲教衆的修行焦點。其實,在原始佛教時期,著重的是現世生活上的解脫。在阿含經上,每說到佛陀說法完畢,教徒都是歡喜奉行的情況,可見一斑。雖然,在這時期亦有對教理的解說,如四谛、五蘊、八正道、十二因緣,但均是爲配合修行,只是一些根本的義理。

  當發展至部派佛教時期,因承傳與地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教團,成份複雜,對教理亦漸顯出不同的態度與立場,各自發展。到公元前百年左右,更發展至二十多個部派,如說一切有部、正量部、化他部、經量部等。加上論書(阿毗達磨)的湧現,各部對教理均有不同的演譯,甚至到達煩瑣的地步,令原始佛教那種投入生活實踐的活力漸漸消失,與教衆的距離愈來愈遠。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變得好像只是爲一部份精英份子而存在的,失卻原先的生命力(叁枝充,1998,P102)。

  其實,作爲一個廣度有情,解脫衆生苦惱的宗教,一定要開放給一切有情衆生才對,否則只會走上被摒遺忘之途。結果引發出後來的回歸佛陀本懷的活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這便是大乘佛教興起的背境原因。

  一般相信,大乘佛教是由在家信衆首先引發興起的一種回歸釋尊精神(令一切衆生成佛)的運動(講義P71),再配合當時的佛學思潮而産生的。大乘就是大車(maha-yana)之意;而小乘則是小車(hina),爲“低劣”的車子,是大乘佛教興起之時,對以前的所有部派佛教的貶稱。當然,所有小乘佛教徒是不會認同這種稱呼的(講義P65)。大乘佛教認爲本身比小乘更殊勝的地方,在于它不分對象,能將一切衆生正確地載往真實“覺悟”的境地。行大乘道的人,稱爲菩薩(bodhisattva);行小乘道的人,則稱爲聲聞(sravaka)和緣覺(pra-tyekabuddha)(講義P65)。

  傳統的部派佛教,接受國王、貴族在政治與經濟上的援助,存立于安定與優厚的社會基礎上,自然跟一般民衆遠遠隔離。他們致力于煩瑣的教理研究,修褝冥想,集中全力于自我、獨善的修待。在意識上,部派佛教回避群衆,加上群衆所渴求的並非這些艱深的教理與嚴苛的實踐。因爲若拘泥于這種情況下,群衆亦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在這種桎梏的環境下,漸漸激發教衆對佛陀永恒的懷念。在印順法師所著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11-15頁)(講義P58)中說:“佛般槃所引起的,是佛弟子對于佛的永恒懷念。”這種懷念愛慕,並未因時間的過去而沖淡,反之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建佛塔來供奉舍利(sarira)、佛缽等遺物。佛陀當年曾遊曆說法的地方,均已成爲佛教的聖地,不斷引領教衆朝聖膜拜。

  另一方面,佛陀的一生事迹,亦不斷被傳說贊揚,成爲十二分教中的“本生”、“譬喻”、“因緣”的主要內容。在這些廣泛的傳說中,菩薩的慈悲發心,無限的精進修行,誓願力與忘我利他行爲,充份而清晰顯現,將一幅菩薩道的莊嚴曆程,樹立在教衆面前,成爲佛弟子修學的榜樣。這間接指出佛與一般比丘之間的不同。本來,佛也稱阿羅漢,但阿羅漢的不究竟,漸被揭示出來。這種佛陀圓滿究竟信仰與理想,當遇上部派佛教的停滯不前,漸漸激出大乘佛教來。

  這種激發並非突然而來的,而是漸次成熟的。正如如石法師所說:“初期大乘經典之思想型態與佛弟子的心理需求是相呼應的。”大乘思想的經典在部派後期愈來愈多,且受到相當的重視,這就是主導大乘起源與開展的原動力。

  而從曆史的角度看,在漫長的佛教發展史上,早在原始佛教時期,已開始有大乘思想的經典結集出來。撇除部份神話傳說,較有說服力的應是在第一次王舍城結集時,另有窟外的大衆結集,其中包括大乘經。這催生了大衆部的成立,而大衆部的開展,亦催促了大乘佛教的成長與成熟。

  現時,一般學者均認同般若思想爲大乘的先河。據《小品般若經》所說:“般若波羅蜜,當流布南方,從南方流布西方,從西方流布北方。”這亦是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

  因此,大乘佛教極有可能是(小乘大衆部)的延伸,也是對小乘佛教的反抗。大乘佛教將原已被僵化的佛教還原,重新回到佛陀的本懷,當時自然引起小乘各部派的不滿,甚至唱出大乘非佛說或大乘是魔說的口號。其實,不論是大乘或小乘,其源頭均是由原始佛教而來,直至《法華經》出,將大小叁乘彙歸一乘,調和了大小之爭。

  無可否認,大乘佛教的興起的原因相當複雜,它並不是在某時某地急速興起的,而是在經過漫長時間,在各處如火如荼展開的宗教改革運動,將不同的修持取向,彼此混合連結,最終結聚成大乘佛教。所以,即使以前部份佛教教義並不含藏在內,但大乘佛教卻保存了不少佛陀的根本精神與根本立場,這點是相當重要的,對日後佛教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