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趙嗣崇)▪P3

  ..續本文上一頁之。涅槃一詞源于古印度的一些學派,外道、小乘都有所謂涅架境界,然而並不究竟,唯大乘佛教的涅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方揭示涅架覺悟究竟之境界,此境界就是對藏識的頓悟。《楞伽經》說:“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即身安立受用境界。”即是說,對藏識真實認知,必須通過頓悟方能實現;對藏識的頓悟就是安身立命並蘊涵主客觀一切事物的至高境界。

  藏識的執藏功能表現爲對心識中種子的保存,生命結束,種子也不消失。此種子便成爲個體生命特征代代傳遞的載體。《八識規矩頌》談第八識的功能時說:“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謂此第八識受第七識我執的熏習,形成習”氣,此即種子,被其執持。種子是一種習氣,也是一種勢力,在一定條件下顯現出來,被稱爲種子現行。此識種子可以變起根身(物質軀體)和器世間(物質世界)爲第八識所執受。第八識是生命相續的主體,它離去于舊生命結束之後,到來于新生命形成之先,是個體生命的主人公。有謂這是否有類于人們所說的靈魂,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爲它們所強調的內容不盡相同。從古至今,許多學者試圖揭開靈魂的奧妙,對唯識學第八識的深入探索,也許會給人們一些啓示。關于生命個體間某些特征的連續性的現象,現代心理學尚無確切解釋,近年生命科學對遺傳基因的研究或許能揭示一些規律,唯識學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的借鑒價值,有待科學逐步驗證。

  有人認爲藏識與現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有相似的含義。其實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僅僅涉及藏識叁個特征中“所藏”、的少部分內容。弗洛伊德認爲人們早年的經曆和心理壓抑,會保存在人的深層意識中,成爲潛意識,一定誘因會引發其作用,人們往往不自知覺地受其影響,以至産生許多心理疾患甚至心理失常。唯識學則把這一現象解釋爲煩惱熏習種子,種子現行。煩惱又叫“無明”,是個體生命之鏈的第一環和原動力。無明是一種不自覺的盲目狀態,會導致執情,因此是人的一切痛苦的根源。無明煩惱的種子就深深植根在藏識中,成爲其所藏之內容。

  唯識學設立的藏識,其含義極其深廣,是一個心理學特殊領域,值得研究,一旦揭示出藏識的奧妙,也就揭開了生命的奧妙。

  與八識心王相應的六位心所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說的心理活動。六位心所分別是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不定心所。其包含的心理活動有五十一種,但分類的思想與出發點卻與現代心理學不一樣。

  遍行心所五種:作意、觸、受、想、思,是普遍的與八個心王同時活動的,起心動念的五個連續的必須的步驟。

  別境心所五種:欲、勝解、念、定、慧,是在特定環境下産生的心理活動。

  善心所是指在善良動機支配下,有益自他的心理活動,共十一種,分別是: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煩惱心所是指六種有害自他的心理活動,即:貪、嗔、慢、癡、疑、惡見。

  髓煩惱心所是由煩惱心所引發的不良心理活動,包括:忿、恨、惱、覆、诳、谄、情、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二十種心理活動。

  不定心所是指有時發生,有時不發生,有時善,有時惡,有時不善不惡,性質不固定的心理活動。此共有四種,即:睡眠、惡作、尋、伺。   這五十一種心所,除睡眠外,其余按現代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分類法分類,大致如下:

  認知活動——作意(注意)、勝解、想、念,(記憶)、失念、惡見、不正知、尋、伺。

  情感活動——觸、受、慚、愧、不慚、不愧、忿、恨、惱、嫉、害、惡作(後悔)。

  意志活動——定、精進、輕安、不放逸、散亂、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心意動蕩)。

  個性傾向——欲、思(動機)、信《信念)、不信。

  個性特征——慧、行舍、貪、無貪、嗔、無嗔、癡、無癡、疑、慢、不害、诓、谄、懦、覆、悭。

  唯識學對心理活動的分類有其特點,對某一些心理活動往往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描述,因此有所謂定心、散心;淨心、染心;善心、煩惱心之分。這到底是同一心理的兩個方面,還是兩種不同的心理

  這樣分類是反映東方學術以實際心態爲表述/頃序,不太重視其內在邏輯的特點,還是另有更深刻的意義

  有待科學的進一步揭示。

  叁 唯識學在心理學方面的特殊意義

  唯識學作爲一種遠古的心理學,具有特殊意義。首先,它形成的年代久遠,僅從我國唯識宗第一代祖師玄奘法師算起,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而現代心理學的曆史,一般認爲,是從德國心理學家馮特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算起,那麼僅有100多年。唯識心理學不僅古老而且體系龐大,內容細膩,博大精深,故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

  其次,現代心理學建立在實驗基礎上,被稱爲實驗心理學;而唯識心理學則以實踐和實證爲依據,可以稱之爲實證心理學。唯識學乃至整個佛學都是爲解決人生的實際問題而設立的,不是爲理論而理論。人生最切實的問題是什麼

  那就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與掌握,並使之爲人生服務,以淨化人生宇宙。《瑜伽真實地品》說:“雲何真實義

  謂略有兩種:二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即事物本具的真實面目,又叫實相;“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即盡其所有,周遍無遺的顯示其真面目。唯識學“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探索到的宇宙人生的真實,可以概括爲無常、空、苦、無我等,此即四聖谛中的苦谛。此苦緣于煩惱集聚,是宇宙人生的染汙相,淨化宇宙人生就要轉無常爲真常,轉苦爲樂,轉假我爲真我,轉染汙爲純淨,獲常樂我淨的至高境界——涅架,故唯識學是爲解決人身煩惱痛苦而設立,最高追求是覺悟,即自覺覺他,自利利人的圓滿境界。此覺悟的境界,必須由點點滴滴的心理修證的實踐來完成,來證明,這都不是一般學術所能達到的。

  唯識學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深度比較透徹,可以探人到每一個念頭的起落,每一個情緒變化的細微之處,同時有一整套處理方法。其處理方法十分有效,對心靈的安慰亦卓有成效,而現代心理學主要作爲一種知識體系,其對心理問題的分析,對心理疾患的處理能力,則比較有限。故相比而言,唯識心理學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心理學,

  唯識學強調心理的能動作用,把開發心智,獲得覺悟作爲修心的根本目的,依“八識叁能變”原理,轉煩惱爲菩提;轉識成智,有一整套理論和方法。只要按一定規範實踐,就可以使人人本具的佛性得到證明,由人成佛,完成人格的飛躍,淨化宇宙人生。在這一點上,現代心理學無法與之相比。

  唯識學乃至佛學作爲心理學系統,其特殊價值雖已爲世界學術界所矚目,但人們對它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其高度和深度尚未被人們普遍理解。唯識學乃至佛學的心理學價值,也遠非只言片語所能概括。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趨于一體化的大前提下,溝通、融彙東西方文化,開發東方文化寶庫,是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的。

《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趙嗣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