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心理學說中的理想人格構建(吳建雲)

  淺談佛教心理學說中的理想人格構建

  吳建雲

  自20世紀以來,西方心理學界、哲學界就開始對佛教心理學給予關注了。不少心理學家吸收佛教思想,在浩如煙海的經藏中尋求醫治人類心理痼疾的良方。在當代西方社會,已經把佛教心理學作爲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來探討。佛教一向是以心理分析見長于其他宗教和傳統文化,佛教心理學探討、論證的心理問題涉及現代心理學的方方面面。人格理論也在佛教中有很多獨特的見解,對人格的形成與類別,人格的常態與變態的分析以及理想人格的界定和怎樣達到理想的人格的問題皆有著深刻的討論。

  一、自利利他的理想價值訴求

  佛教的價值體系是一種自他互利的雙贏模式,體現在理想人格的終極實現上。佛教的"成佛"即是一種個體自身的智慧和德性都完滿的終極性人格的實現,所謂修行即是在不斷地趨近這種完滿性人格的努力過程。佛教認爲人的生命是線性流變的一個無邊界的過程,而承擔生命流轉的主體,在佛教各個思想派別中有不同的說法,在這裏不去討論各派別如何表述。但一個共同點即是相信人的人格總體是一個在多世累劫中不斷積澱形成的,佛教稱之爲"異熟果"。並且對人當下的人格狀況給了一個負性的價值評定,即充滿了"無明"、"煩惱"的人身。佛教認爲多數人受到宿世積集的因果的限製,受環境中聲色名利的誘惑和惡劣環境的影響,不自覺地形成了道德與智慧都極度缺失的下等低劣人格。

  而改變這種下等低劣人格的方法是不斷地在消除愚頑與煩惱,這裏從大乘有宗的真常唯心論探討理想人格的實現更具代表性。這種觀點認爲人人都以如來藏或真常心爲本體,圓滿具足佛性乃至佛的叁身四智等一切功德,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謂佛教修持的目的就是自我塑造最爲圓滿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對本有佛性的自覺。而理想的人格不僅是自我的完善還是對他者利益的促成,這也就是佛教的"自利利他"。佛教是建立在緣起論基礎上的體系,而緣起論的最初形態是"十二因緣"。從無明到老死而成流轉生死,從老死而反觀十二因緣到無明而還滅寂靜。佛教即是通過不間斷的破除煩惱無明而實現人格的全滿。實現的過程體現在自我出離凡塵的負性價值沖動和利他有情的擔當情懷。出離而擔當,出世而即世正體現了佛教的人格追求。自利與利他在佛教的理想人格中統一起來,這本身也是建立在緣起論基礎上的,早期佛教《阿含經》中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有聯系。因此要成就個體的圓滿也就必須成就對衆生苦痛和不幸的擔當,也就是慈悲。"精神的踐行,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實現。

  二、人格形成以自力性爲主

  人格可以概述爲:一個人內部決定他對其環境獨特地適應的心身系統的動力組織。陳仲庚的《人格心理學》中講,人格包括全面整體的人、持久統一的自我、有特色的個人和社會化的客體四個方面。中國心理學界大多把人格定義爲"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綜合",具有結構性、層次性、多面性,由性格、氣質、能力等組成。現代心理學言說的人格,在佛教中可以用"補特伽羅"來表示,即無始以來執著爲實有的"假立我"在身口意行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持久彌恒的性質。佛教講衆生根器不同,大體上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說的人格類型不同。據優劣總結爲:地獄型、餓鬼型、畜生型、阿修羅型、人型、天人型、聲聞型、緣覺型、菩薩型和佛陀型十種類型。這種分發即是佛教的不同人格在名言上的確立,也寓意著佛教徒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評判。

  佛教認爲不同人格的形成是自身先天的"個業"與社會環境的"共業"的合力作用。而成爲何種人格,是卑劣還是高尚,關鍵在于其知見。樹立正見,遠離邪見,被佛教強調爲塑造人格的首要。照見諸法無我的智慧和離一切相得清淨心,是自我塑造理想的菩薩型人格的主導。

  決定人格高下的關鍵,是"我執"的深淺和有無。我執越是深重,越是自私自利,越是人格低下,心中包容的境界也越小;我執越淺,其人格也就越高,境界也越大,正是所謂的"心包太虛,亮周沙界"。"我執"從深到淺、由有至無的不斷祛除過程,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過程。

  佛教理想人格塑造的可能,是建立在一個先驗自明的本體至上的。如來藏思想與中國漢文化融合形成的禅宗,更是強調了自在自爲的心性本體的價值意義。禅宗認爲,是凡是聖,在于是否覺悟自己心性,《壇經》中說:"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本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鼈,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轉迷成悟,可以再一念之間實現,頓悟成佛,所謂"一念悟即佛"。深受佛教禅宗影響的宋明理學,也高揚"人皆可爲堯舜"。

  今天,現代心理學已經走向了成熟,具備了許多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在當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碰撞的時刻,佛教人格觀與現代心理學的人格敘述是否能很好地互動,對于人類發現自我、確立價值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現代與傳統的交通互诠更體現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善待。

  參考文獻:

  [1](美)伯格,陳會昌譯.人格心理學(第六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任繼愈.佛教大辭典[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9.

  [3]陳太勝.理解人性[S].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出自: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2010年1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