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緣起模型”初探(賴賢宗)▪P3

  ..續本文上一頁谘商員和心理治療家越來越從人的整體教化、心靈成長的角度著眼,強調人的整體性和人在人際關系中的意義實現[注2]。本文嘗試以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爲參考,融會佛教心性論與禅修工夫,期望建立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诠釋學的治療學,也是呼應這個當代人本心理學的脈動。

  一、從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到佛教的意義治療學

  弗蘭克創立了意義治療學,世稱維也納第叁學派,他曾將意義治療學又稱爲是「存在分析」(Existenzanalyse),弗蘭克說「意義治療學和存在分析是一體之兩面」[注3],強調意義與價值的追尋是在「高度」上的心理學的基本事實,積極肯定宗教的終極意義和終極實體與意義治療學的銜接,而有別于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度」的心理學。「意義治療學」深受海德格哲學的實存分析與謝勒的價值現象學的影響,融合心理分析、哲學與宗教爲一爐,傅偉勳教授曾撰文[注4]介紹意義治療學與禅的關系,本文嘗試就傅偉勳所開出的方向,再予以更爲深入的論述。

  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是當代「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一支,突破源自佛洛伊德的個人心理學的決定論的化約主義的舊心理學典範,重新肯定人的自由意志[注5],肯定生活的意義與人的超越層面[注6],重新在心理學中肯定「靈性」(Geist,das Geistige)[注7],弗蘭克主張「我們不能忽略靈性層面,因爲那是人之所以爲人之處」[注8],認爲「靈性不僅是一獨特的面向,亦是人存在的本真的面向」[注9],主張「靈性」是整合身心靈的樞紐,弗蘭克針對這點說「人進入存在和人格的核心時,不只是個體化了,也同時整合起來,因而靈性的中樞才能確保及完成人的一體及整合,也唯有依賴靈性的中樞才能做到此一確保及完成」[注10],因此,我們可以說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是一種「靈性心理學」,藉著「靈性的中樞」達到人的身心靈的一體與整合。白卓德及其他同侪的「整合治療學」已在弗蘭克的做爲「靈性心理學」的「意義治療學」著其先鞭。

  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的對于意義的理論參考了現象學家謝勒的價值現象學的「本質直觀」,斷言存在著不依賴于主體的真理與價值的理想王國。如同現象學批判了心理主義,弗蘭克也對佛洛伊德的「心理主義」和「病理主義」提出類似的批評。在現代社會,意義和價值的多元化和虛無化,最終導致了意義的失落,引生了新類型的神經機能症。而意義的尋求,則指向真理的客觀性,它的不依賴于個人的意志和願望,被弗蘭克絕對化了,最後指向宗教的存在之必要。

  區別于尼采的權力意志和佛洛伊德的快樂意志,弗蘭克另立「意義意志」(Der Willezum Sinn),意志在此是一個追求意義的自由意志,追求意義在世界當中的完成,最後並指向宗教的超越層面的終極意義。弗蘭克認爲:佛洛伊德的深層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將「性欲」當作基本原理,阿德勒(Adler)的深層心理學將「自卑情結與優越的尋求」當作基本原理,這些都只是就人性的「深度」而言,卻未及就人性的「高度」來發展個體心理學,弗蘭克以「追求意義的意志」爲心理學的基本事實和出發點,在我之外去發現意義,並追求意義在世界上的實現,最終指向宗教層面的「終極意義」,所以,弗蘭克稱他自己的心理學是「高度心理學」(height psychology),而對比于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層心理學[注11]。

  意義治療學的叁個基本原理是:(一)意志自由(Die Freiheitdes Willens)[注12],(二)追求意義的意志(Der Wille zum Sinn)[注13],(叁)生活意義(Der Sinndes Lebens)[注14]。意義治療學所論的「意志自由」,並不接受心理分析的決定論的化約立場,意義治療學雖然同意人存在具有超越心理層面的自由,但是並不同于沙特所論的任意選擇的自由來規定意志的自由,相對于此,意義治療學所論的「意志自由」是一種不斷探尋「意義」及其實現的超越的自由能力,這裏的「意義」一詞是指人間的生命曆程當中,種種真善美聖的精神價值取向與內涵,弗蘭克說「人之所以爲人在于不斷邁向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去實現意義。在此,意義的實現在于或是會遇某人,或爲某種價值而獻身,或去愛某個人。唯有當人活出存在自我的超越面向,他才成爲本真的人,他才成爲真正的自己」[注15]。簡言之,意義治療學所說的「自由意志」是「追求意義的意志」。複次,人是一個「在世存有」,「世界性」是人的存在基本面向,人的存在性的意義實現活動也必然是在「世界」當中的意義活動。因此,「追求意義的意志」是「生活意義」。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意義治療學的叁個基本原理──「意志自由」、「追求意義的意志」和「生活意義」是環環相扣的,有其內在的理論關連;這是因爲意義治療學把握到了意志的意義活動的現象學的實存基本事實,亦即,意志的意義活動是一種在世界當中的意義追尋和意義實現的超越的價值認知和價值實現的自由能力。

  因此,自由意志是一種意義追求意義的意志,它指向生活意義的實現。複次,弗蘭克認爲從意義治療學來看,意義的在生活當中的實現有叁個層次,這叁個層次進一步闡述了上述的「生活意義」:(一)生産性的意義的實現,(二)體驗性的意義的實現,(叁)超越性的意義的實現[注16]。「生産性的意義的實現」指的是器物層面的生産,「體驗性的意義的實現」指的是與人的會遇或經曆某事所得到的價值體驗,「超越性的意義的實現」指的是意識到自己面對著無可改變的命運,而能藉著超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自己,從而做出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狀況,因此,甚至在受苦受難當中,我們也能尋求意義的實現。又,弗蘭克指出意義的兩種類型:「向下的意義」(meaning as something down to earth)與「向上的意義」(meaning as something up to heaven),後者是一種「終極意義」(ultimate meaning),終極意義是「關于全體的意義,關于宇宙全體或至少是人生全體的意義」[注17],終極意義是人的宗教行爲所指向的意義。

  因此,通過意志自由的肯定,與對意義實現的厘清,意義治療學最終是指向宗教的超越面向。就意義治療學與宗教面向的關系而言,弗蘭克認爲,來作意義治療學的人,多半是從醫學的觀點看來是完全健康的人,弗蘭克爲他們所做的是生活意義的追尋之確立,而力圖把他們導向在此意義下的「宗教更新」。在此意義下,心靈療法是「醫學牧師的職事」,意義治療學善于把人引向高度價值領域,導向超越經驗,而宗教則善于提供這樣的價值體系和超越的體驗[注18]。傅偉勳曾經就此指出:「他所采取的溫和的自由論並不排除決定論對于負面心性現象的說明或解釋,但在心性的高層次仍能維持實存主體的意義意志,其基本立場與佛教、儒教等等的東方心性論極其接近,不容我們忽視」[注19]。

  本論文嘗試回答:佛教做爲意義治療學如何可能?其要點爲如何?下文論述:佛教的「緣起性空」,正可作爲是對人的實存的存在分析的「意義治療學」的基本原理,就佛教之空宗、有宗與佛性論等叁個體系概言之,從「空」到「空之有」再到「妙有」,正是相應于「意義治療學」的前述的叁個基本原理,亦即,從「意志自由」到「追求意義的意志」再到「生活意義」:

  首先,佛教的「緣起性空」肯定「空性」,空性是在緣起當中的寂滅性,由當下超越而出的自由能力,肯定了弗蘭克所謂的意志的自由,緣起是緣生而生起,而生起性不離緣起之寂滅性,所以人的存在不完全是心理分析中的化約決定論的被決定的存在,而是一個向上超越和視域開拓的人的實存的自由,佛教的意義治療學在此表現爲即俗而真的「空性」的當下超越而去的智慧。

  其次,佛教的「緣起性空」肯定「空之有」,空性不是斷滅,而是展現爲「空之有」的意義實現與價值開拓,在此,自由意志並不是沙特的任意選擇的自由,而是弗蘭克所謂的追求意義的實現的意志,指向先天實質的價值領域。「緣起性空」呈現爲寂滅性展現爲生起性,空性透過其自身而展現爲意義的實現、展現爲「空之有」,展現爲弗蘭克所謂的追求意義的意志。

  最後,佛教的「緣起性空」指向「妙有」,指向如來藏佛性之顯現。就意義治療學而言,在此,「追求意義的意志」指向「生活意義」的圓滿實現,最後指向弗蘭克所謂的宗教層面的「終極意義」。「生活意義」包含了叁個層次,(一)生産性的意義的實現,(二)體驗性的意義的實現,(叁)超越性的意義的實現,指向「妙有」的佛教的意義治療學必須融通這叁個層次。如果「生産性的意義的實現」指涉的是「俗谛」、「緣生性」,而「超越性的意義的實現」指涉的是「真谛」、「空性」,那麼,「體驗性的意義的實現」就是指涉「緣起性空」的「妙有」的真俗不二的第一義谛。

  補注:2、佛教的心靈治療技巧與佛教意義治療學

  佛教禅修的技巧曾被廣泛的運用于心靈治療,尼商納(H. S. S. Nissanka)的 Buddhist Psychotheraphy (《佛教心靈治療學》,Delhi:1993 )一書和德國的杜克罕(K.G. Dyrckheim, 1896-1988)的《論超越經驗》等書可視爲兩個代表性的例子,底下先對這兩種進路略加介紹,再就意義诠釋學的立場,嘗試重新應用佛教的心靈治療技巧。

  尼商納博士不…

《佛教心理學——“緣起模型”初探(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