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般意義而言:「慈悲喜舍」爲「四無量心」,可以開拓我們的無量的心量,首先,它們都是出于佛法的超越智慧的自由意志;其次,慈是予樂,悲是拔苦,二者都指向于意義在世界和生活當中的實現,並且藉由慈悲所創造出的生産價值,救濟世界,在此一救濟行動當中,我們得以體會到「喜」的體驗價值;最後,我們不能執著于喜的體驗價值,而要在慈悲的意義實現活動當中,做到「舍」的叁輪體空,臻于宗教的超越世界,「舍」是不即世間,卻又不離世間,所以,舍亦應舍,最後達到的是當下的體驗價值的真俗融通和圓滿。
複次,就禅觀的頓修而言:「舍」可以「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來加以說明[注31],從法身的平等舍出發,「慈悲喜」是菩薩道場的自由意志的意義實現行動的「空花水月」,是「以幻修幻」的生活意義的實現活動[注32]。
補注3、佛教的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诠釋學
(一)诠釋學的治療學的建構:白卓德的整合治療學與诠釋學的治療學
白卓德(Hilarion G. Petzold)是德語地區的新心靈治療學的整合性先驅與非語言和身體導向的治療學的先驅,他于一九九叁年出版的叁巨冊的《整合治療學》將「诠釋學」(Hermeneutik)運用到心靈治療學,從整合治療學觀點分別發展了第一冊的「醫學哲學」(Klinische Philosophie)、第二冊的「醫學理論」(Klinische Therapie)和第叁冊的「醫學實務學」(Klinische Praxeologie)。第一冊的「醫學哲學」對白卓德自己的整合治療學做出哲學理論說明,他在此運用了诠釋學,主要有施萊瑪哈(Schleiermach)、海德格(Heidegger)、嘉達瑪(Gadamer)、梅洛龐蒂(Merleau-Ponty)和呂格爾(Paul Ricoeur)諸家[注33]。
白卓德認爲將心理分析作爲诠釋學,是始自法國象征诠釋學家呂格爾的一九六五年的《诠釋:論佛洛伊德》(De l”interpretation. Essaisur Freud)一書[注34]。白卓德指出:將心理分析作爲诠釋學的理論先驅,還有Georges Klein, Alfred Lorenzer和Schafers等人。而提出「整合治療學」的初步理論的,則爲匈牙利的心理分析學者費冷西斯(S. Ferenczis),繼之加以發展的有V. Iljine, M. Balint, I. Hermann, D. W. Winnicott, O. Raknes, F. S. Perls, J. L. Moreno等心理分析學家,尤其是在 V. Iljine, F. S. Perls 和J. L. Moreno 那裏,發展了心理分析的诠釋學實踐[注35]。在這樣的心理分析學史的發展基礎上,白卓德進一步結合了哲學诠釋學與心靈治療學,發展了他的整合治療學的「治療學的诠釋學」(Therapeutische Hermeneutik)或「诠釋學的治療學」(Hermeneutische Therapeutik)[注36]。
本文之目的不在專門介紹白卓德所發展出來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只在以其研究爲例介紹西方的結合哲學诠釋學與心靈治療學的成果。僅將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概論如下:
1.白卓德所發展出來的「诠釋學的治療學」是一種「整合治療學」。「整合治療學」所說的「整合」就它對象而言,是就「開放的整體」(Offene Ganzheit)而言[注37],這是將人的互爲主體的整體經驗領域當作心靈治療學的對象,又認爲唯有透過「诠釋學」才能趨近于這個整體性。
2.白卓德的「整合治療學」在治療學方法論層面則欲整合「心理分析」(Psychoanalyse: Freud, Jung, Lacan)、「人文主義的心靈治療學」(Humanistische Psychotherapie: Moreno, Perls, Rogers)和「行爲主義心靈治療學」(Verhaltenstheorapie: Skinner, Lazarus, Kanfer, Meichenbaum)等叁個主要進路[注38]。
3.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的「诠釋界域」(Das Hermeneutische Feld)是「活生生的互動的可見的和不可見的生命實在」[注39]。白卓德不只將語言的表達作爲诠釋學的治療學的诠釋對象,也將「不可見的」做爲其诠釋對象;不只重視意識的心理分析,更將互爲主體的互動當作心理分析的對象。因此,诠釋學的治療學的诠釋界域具有叁層面的「先天性」(Ein Dreifaches Apriori):意識先天性(Das "Bewusstseinsapriori")、認知的身體先天性(Das "Leibapriori der Erkenntnis")和社會性先天性(Das"Apriori der Sozialit
t")[注40]。
4.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將「商談」(Diskurs)當作意義建構的方法[注41],在此批判了哈柏瑪斯和阿培爾的溝通行動理論,認爲其理性化概念忽略了「前反思的感性」(prrreflexive Sensibilitrt),「商談」事實上是福柯(Foucault)意義下的「匿名權力的商談」(die anonymen Diskurse der Macht),哈柏瑪斯從而忽略了「商談的曆史的既予的容受體」(die historische Eingebundenheit des Diskurses)[注42]。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轉而將「感通」(Ko-respondenz)模型作爲诠釋學的治療學「共識發現及協作的概念形成及其准備的方法」[注43]
5.「感通」模型作爲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共識發現及協作的概念形成及其准備的方法」,白卓德將其程序列出十二條綱領,舉要言之:「一切的存有皆是共同存有」(第一條)、「一切無常」(第二條)、「生命曆程實現其自身在不連續與規則性的持續變動(變化)當中(第叁條:變化原則、連續與不連續概念)」、「人是社會和生態的場域當中的身心靈者主體,身體主體和生活世界在具優先性的感通當互相交涉」(第四條)、「人的存在指向共同存在的人,人藉由共同存在的人而成爲他自身,主體藉由互爲主體性而保有其主體性」(第六條)、「效果的整體性比各別效果的總合要來的更大」(第十二條)。[注44]
6.生命是多層次且複雜的,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因之強調「诠釋學的多重觀點」(Mehrperspektivitrt der Hermeneutik)[注45]。
7.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改寫施萊瑪哈、海德格、嘉達瑪的「诠釋學循環」(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爲「诠釋學螺旋」(die hermeneutische Spirale),诠釋學螺旋是指整合治療學當中的「知覺、把握、理解、解釋」(Wahrnehmen, Erfassen, Verstehen, Erklaren)的诠釋過程。[注46]
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作爲「人存在的意義诠釋學」,和弗蘭克與意義治療法一樣,都是透過人存在的意義的解明和意義整體的開拓,而達到人存在的更新和心靈治療,和佛教的止觀與禅修的工夫論有著可以會通之處,可以讓我們當作參考,有助于佛教的心靈治療學的開創。
(二)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
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是透過生命意義的開顯和實現而達到整體成長和人格教化的心靈治療學的效果。因爲生命意義的開顯是一種诠釋活動,哲學诠釋學對诠釋活動提供了方法論、存有思考和價值論上的重要研究成果,所以哲學诠釋學的涉入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厘清佛教的意義治療學,建構在此意義下的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尤其是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吸收了诠釋學的研究成果吸收了诠釋學的研究成果,它和佛學的止觀與禅修有許多相通之處,更加地具有參考價值,有助于我們建構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底下分就「诠釋界域的動態性」、「诠釋界域的多元性」、「诠釋界域的整體性」、「诠釋學方法」、「诠釋的實質內涵」五方面略述其綱要。
1.就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的诠釋界域的動態性而言
诠釋界域的特征之一是「諸行無常」,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由此而掌握生命存在的動態性。就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而言,人在此一存在情境當中,固然無常故苦,但也因爲無常,所以人才得以自我超越和開拓心靈,而此一超越與開拓的存在根基是「真空」。生命曆程實現其自身在斷裂與延續所共同組成的持續變化當中;人在斷裂之時,須有足夠的德行實踐以求無悔;人在延續之時,又須去除我執法執,以開拓和超越以體證「法界」。
2.就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的诠釋界域的多元性而言
生命是多層次且複雜的,生命存在和與之相關的社會存在是多元的,白卓德的诠釋學的治療學因之強調「诠釋學的多重觀點」,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也采取「诠釋學的多重觀點」,尊重生命,體認緣起的多重性,不采取心理分析化約主義的觀點。首先,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讓生命如其所如的展現,尊重生命的自由意志及其意義實現上的多元性;複次,佛教的「诠釋學的治療學」進一步采取「緣起性空」的「緣起觀」來诠釋生命的多層次和複雜性,空性的終極實在…
《佛教心理學——“緣起模型”初探(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