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s Geistige 除了譯爲「靈性」之外,亦可譯爲「精神」。
[注8] 同 [注7] ,第ix-x頁。
[注9] 德文原文爲 Das Geistige aber ist nicht nur eine eigene Dimension,sondern auch die eigentliche Dimen-
sion,des Menschseins,參見弗蘭克《意義治療學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 Mynchen, 1987)。
[注10] 同 [注7] ,第六十叁頁,文見〈存在分析與意義治療學綱領〉(Grundrisse der Existenzanalyse und Logotherapie)一文(一九五九年)。
[注11] 弗蘭克,〈人對終極意義的追尋〉( Man”s Search for Ultimate Meaning ),收于《意義治療學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Mynchen, 1987.)此處的討論,參見第二六六頁。
[注12] 弗蘭克,《追尋意義的人》(Der Mensch vor der Frage nach dem Sinn)(Mynchen, 1985.)第二一六~二二二頁。
[注13] 同 [注12] ,第二二叁~二叁叁頁。
[注14] 同 [注12] ,第二叁叁頁以下。
[注15] 弗蘭克,《追尋意義的未被聽到的吶喊》(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 psychotherapy and humanism, New York, 1978)第叁十五頁。李安德,《超個人心理學》,第叁二六頁。
[注16] 弗蘭克,《意義治療學和存在分析》,第二六九頁。
[注17] 同 [注16] ,第二七○頁。
[注18] 同 [注1] ,此處的討論參見第一七二頁。另參見魯特凱維奇,《從弗洛伊德到海德格爾》(北京:一九八九年)第二五六頁。
[注19] 傅偉勳,〈禅佛教、心理分析與實存分析〉,收于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禅佛教》(北京:一九八九年)此處引文參見第叁七一頁。
[注20] 尼商納(H. S. S. Nissanka)的 Buddhist Psychotheraphy (《佛教心靈治療學》,一九九叁年,Delhi )第二十四~五十叁頁。
[注21] 杜克罕(K.G. Dyrckheim),《論超越經驗》(Von der Erfahrung der Transzendenz, 1993, Freiburg.Basel. Wien.)第八十四~八十五頁。
[注22] 同 [注21] ,《冥想:爲何與如何》(Meditieren-wozu und wie, 1993, Freiburg. Basel. Wien)第一叁六頁以下。
[注23] 《六祖壇經
機緣品》:「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地。」
[注24] 同 [注23]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今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注25] 一行叁昧,參見《六祖壇經
定慧品》:「師示衆雲,善知識,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
[注26] 無念無相無住,參見《六祖壇經
定慧品》:「師示衆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不于境上生心。」
[注27] 《六祖壇經
頓漸品》:「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據此,道元所論「無常即佛性」並非自己之獨創。道元論「一切即衆生,悉有即佛性」、「無常──佛性的動態概念」,參見阿部正雄,《禅與西方思想》第二章「道元論佛性」。
[注28] 佛門中關于「念」的修持法很多,如五根五念中有「念根」與「念力」,又唯識百法中「五別境」:欲、進、念、定、慧,中亦有「念」心所。又,「六念」是大小乘共通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足見「念」與「念力」之修持具有相當之重要性。
[注29] 《六祖壇經
定慧品》:「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注30] 《六祖壇經
般若品》:「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注31] 《圓覺經》卷二,此前的經文解釋了「四離」,離即是舍,最後住于得無所離的法身,參見圓瑛《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之相關解釋。
[注32] 同 [注31]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注33] 白卓德的整合治療學的哲學基礎的簡要說明可以參見白卓德《整合治療學》( Integrative Therapie Paderborn, 1993.)第一冊第二十一頁以下,〈五
二哲學觀點〉。
[注34] 白卓德,《整合治療學》第一冊,第一六一頁。
[注35] 同 [注34] ,第一七七頁。
[注36] 同 [注34] ,第一八叁~二四七頁。
[注37] 同 [注34] ,第四○叁頁,「整合治療學具有開放的整體的概念(offene Ganzheitoffener Ganzheitsbegriff 。它不能放棄完形心理學(Gestaltspychologie)的知覺心理概念和完形概念(GESTALT-Begriff)……在整合治療學當中,「形式」(Form)是規導性的概念(ein fundierendes Konzept)。
[注38] 同 [注34] ,第叁冊,第一叁○二頁。
[注39] 同 [注34] ,第一八七頁,相關的德文爲 die phynomenal erlebte und interaktional geteilte, sichtbare und unsichtbare Lebenswirklichkeit, 譯其全語爲「現象的活生生的互動的、被分割的可見的和不可見的生命實在」。
[注40] 同 [注34] ,第二○叁頁。
[注41] 同 [注34] ,第四十叁頁以下,節名「論經由商談而有的意義建構」。
[注42] 同 [注34] ,第四十八~四十九頁。
[注43] 同 [注34] ,第五十二頁以下。
[注44] 同 [注34] ,第五十四~五十五頁。
[注45] 同 [注34] ,第九十四頁以下。
[注46] 同 [注34] ,第一二叁~一四七頁。
[注47] 世親著,玄奘譯,《辯中邊論》,《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四六五頁上,「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注48] 「境識俱泯」是宇井從真谛唯識學抉擇出來,而特予以強調的。
[注49] 同 [注23] 。
[注50] 賴賢宗,《佛教诠釋學》,整理出版中。
[注51] 參見同 [注1] 引文,第一七九頁。
【參考書目】
論文(中文)
1.王萬清,〈般若與止觀的心理谘商理論研究〉(《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華梵佛學研究所編印,一九九六年)第十一~叁十四頁。
2.傅偉勳,〈弗蘭克與意義治療法〉(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東大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3.傅偉勳,〈禅佛教、心理分析與實存分析〉(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禅佛教》,東大出版社)。
4.賴賢宗,〈禅、企業倫理與管理:價值變遷下的挑戰與禅宗管理哲學的回應〉(中央大學第五屆管理與哲學研討會,一九九九年五月)。
5.賴賢宗,〈禅與跨文化管理〉,東西大學一九九九~二○○○年全球領袖企管研究班教材。
6.賴賢宗,〈佛教诠釋學與全球倫理〉,《哲學與文化》(二○○○年十二月)。
7.賴賢宗,〈曹洞五位與天臺叁谛〉,《東吳大學哲學學報》(二○○○年四月)。
8.賴賢宗,〈中國大乘佛教的本體诠釋學〉(《本體與诠釋》,北京:叁聯書店,二○○○年)。
專書(中文)
1.余德慧,《诠釋現象心理學》(臺北:會形文化,一九九八年)。
2.竹林居士編著,《唯識:心理深層的探索》(臺北:長春藤書坊,一九八七年)。
3.中村元著,江支地譯,《慈悲》(臺北:東大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4.阿部正雄,《禅與西方思想》(臺北:桂冠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5.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尤其是其中的〈邁向佛教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
6.洪修平,《中國禅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7.鈴木大拙、佛洛姆著,孟祥森譯,《禅與心理分析》(臺北:志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再版)。
8.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禅學隨筆》(臺北:志文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再版)。
9.弗蘭克(V.E. Frankl),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 1984. )第七十叁版(臺北:光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10.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的開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叁年)。
11.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病與療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七年)。
12.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方法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七年)。
13.聖嚴編,《禅門修證指要》(臺北:法鼓文化)。
14.賴賢宗,《佛教诠釋學》,整理出版中。
西文資料
1.弗蘭克(V. E. Frankl),《意義治療學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Mynchen, 1987. 本書選錄一九叁八~一九八五年的論文。
2.弗蘭克(V. E. Frankl),《心理治療中的意義問題》(Die Sinnfrage in der Psychotherapie),Mynchen, Series Piper, 1985.
3.弗蘭克(V. E. Frankl),《實用心理治療學》(Die Psychotherapie in der Praxis),Mynchen, 1986(1947)。
4.弗蘭克(V. E. Frankl),《醫療靈魂關護》(Rrztliche Seelsorge: Grundlagen der 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 Frankfurt am Main, 1983, 第十叁版。
5.弗蘭克(V. E. Frankl),《在意義問題之前的人》(Der Mensch vor der Frage nach dem Sinn, 本書選錄全集中的論文,Mynchen, 1985(1979)。
6.弗蘭克(V. E. Frankl),《追尋意義的意志》(Der Wille zum Sinn)(意義治療學論文選),Bern / Stuttgart / Wien, 1982.
7.弗蘭克(V. E. Frankl),《醫生與靈魂》(The Doctor and the Soul, New York, 1969)。
8.弗蘭克(V. E. Frankl),《追尋意義的未被聽到的吶喊》(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 psychotherapy and humanism, New York, 1978)。
9.弗蘭克(V. E. Frankl),《未被意識到的神:心理治療與宗教》(Der unbewu.e Gott: Psychotheraphie und Religion ),Mynchen, Kgsel-Verlage, 1985, 第八版。
10.白卓德(H. G. Petzold),《整合治療學》( Integrative Therapie )叁冊,Paderborn, 1993.
11.尼商納(H. S. S. Nissanka),Buddhist Psychotheraphy(《佛教心靈治療學》,Delhi, 1993)。
12.杜克罕(K. G. Dyrckheim),《論超越經驗》( Von der Erfahrung der Transzendenz, 1993, Freiburg. Basel. Wien )。
13.杜克罕(K. G. Dyrckheim),《冥想:爲何與如何》(Meditieren-wozu und wie, 1993, Freiburg. Basel. Wien)。
14.李安德(Andre Lefebvre),《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臺北:一九九八年)。
15.佛洛姆,《精神分析與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
16.愛德華
賽爾(Edward Cell),《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臺北:桂冠出版社)。
17.魯特凱維奇,《從弗洛伊德到海德格爾》(北京:一九八九年)。
《佛教心理學——“緣起模型”初探(賴賢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