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指終生性身心發展變化。結合業力論述叁世因果,無非是從現在得失悟昨日之是非,以儆當來。佛教本是無常論者,主張人生是一個相續之流,目的是實現人生自主,不被漂溺。
生命的心理原理,主要從生命的側面觀察人類精神活動,中心問題是叁個:一者需要,如食、色、睡眠,非理需求則淪爲貪。二者情感,如愛、嗔、慢,總是煩惱,是引起精神不安的主要原因,都是被批判的。叁者動機,如希望、願欲、意志,都是有爲,總會起惑造業,感生當來後有果報,是招致苦報的原因。其要旨在于說明低級生命的存在,是受叁毒五蓋支配的,充滿了蒙昧(無明)、不淨(雜染),應當覺醒、升華、超越之(心解脫)。從其基礎理論來看,說明生命問題主要業力與入處理論爲中心,在五蘊體系中是側重于以受蘊與行蘊系統的。出路是心解脫,即消除煩惱障、業障、有爲障,實現精神解放。這是講究倫理道德修養的,特別強調厭離不正當嗜欲、化解情欲和端正動機,從而“自淨其心”、“自淨其志意”,實現精神升華。如律藏所說:“善護于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叁業清淨,是大仙人道。”總之,以生命淨化爲特征。一般來說,對心理體系性的知識要求並不高,有點常識性心理知識即可。事實上,其一般論述和修養教導,也不出常識心理學範圍。有關理論中的深隱部分,通常以隨眠理論及阿賴耶識等理論說明,但由于其表征不明顯,在意識領域中往往是非意識的(隨眠的),故在理論上清晰度不夠。對高級的生命感受和體認,其現象和機製,雖然有隨眠等理論,但在傳統佛教中論述還是不如其認知理論發達。實質上,生命心理學原理,總是接近于生理一方、接近體驗一方,屬于精神意識方面,傳統稱爲“情識”,與知識智慧是不同的側面。現代精神分析學的研究對象,也主要是生命心理學領域的。佛家的生命心理學中,愛緣起、叁毒五蓋理論、隨眠理論,是成型的,目前還有參考價值。
認知的心理原理,古代佛家有廣泛的觀察。從釋迦牟尼佛的界理論開始,中經部派的智理論、初期大乘的般若(慧)理論,大乘有宗的唯識理論,最後爲量論與邏輯哲學。在釋迦牟尼佛提出了心、境、識叁分觀察的方法論,還明確了識身、外境界相與外境界的區別,爲後世認識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視爲方法論與基礎理論奠基部分。根本佛教和部派佛教中對智慧的專論異常豐富,廣泛研究了現智、比智、幹慧、決定智等內容。般若經專重于慧,對知識的性質、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一切相智及慧、開悟的心理過程與規律等,有充分的研究。部派與般若經的智慧理論,是有獨到觀察而在現代還沒有充分發掘的理論,可視爲智慧現象和規律的理論。部派佛教和大乘中,還對二重實在、二重真理與名言概念及理論體系的假施設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這是屬于知識論的部分。唯識學派對所知依、名言種子及其儲存者藏識,都是有名的理論,這是屬于認知的心理過程理論。到陳那、法稱,繼承佛家傳統的認識論和因明理論,憑借其深刻的內省,從自悟比量入手,從認知的心理過程闡明邏輯原理,建立了系統的邏輯理論,這屬于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點應用領域。認知心理學在佛家,有其更重要的應用領域,即菩提道中以知盡漏,以智慧得解脫。慧解脫,是二種解脫之一,是通過慧根慧力、諸法抉擇、達到正知正見正思維等而實現的,而邏輯不過其手段之一。慧學,主要就是認知心理學在佛家應用領域的方法論、實踐論的展開。如果不局于一點一家,我們可以看到佛家已對認識心理學進行了相當全面的研究,只要稍加整理,就可建立一個佛家認知心理學的體系。
人生覺道的心理學,是佛家心理學的龍睛所在。佛教研究心理學,旨在解決人生問題。反過來說,欲使解決人生惑惱的教義、理論和方法,有可靠的基礎,必須研究心理學。用現代的語言講,就是通過心理學研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可是怎樣才能打破蕃蓠,建立起新的人生世界觀,這是關鍵問題。看來是個方法問題。可是,方法論的經驗基礎是什麼?理論基礎是什麼?佛家心理學的根兒,就在這裏。佛道方法論的經驗基礎,乃至整個教理教義的經驗基礎,就是釋迦牟尼佛苦參後的大悟經曆;佛道方法論的理論基礎,乃至整個佛家心理學與教理教義都源于釋迦牟尼佛徹悟後的洞察。釋尊的洞察主要內容包括:人類心理有其機能系統,他命名爲五蘊;心理活動與心理生理之間有識與名色互緣的關系;心理活動過程有緣生緣起規律;人人皆有可覺悟性,即佛性,但住被無明、煩惱、妄想和業力、自我意識等束縛,不能自覺開悟;這些束縛總稱爲陰魔,通過修行和參究等方法,可以打破五蘊舊有結構,得到精神解脫和智慧解脫(心解脫與慧解脫)、心慧雙解脫乃至獲得關于解脫的知識與觀念(解脫知見)。解脫所證,被稱爲人生覺道的道果,這種道果的現象與原理,完全可以用心理學理論予以說明。並且運用這種心理學理論,可以針對當機開設出可靠修養修行方法。最有特色的是無我論,這是打破五蘊突破自我意識後的所見,用現代科學哲學的思想诠說,就是對生命與客觀世界,都不允許預設客體。人生的最高實現,是以無我、自在、大慈大悲的無住涅。這是打破五蘊後的自然成就,余後就是對衆生的無盡奉獻,名爲法身事業,其文學象征爲倒駕慈航。總之,佛家在用心理學來闡明教義教理,也在用心理學建立菩提道,並以心理學作爲佛道實踐的檢驗標准。
以上,對佛家心理學大系作了總觀覽。可以發現,佛家心理學似乎也是一些心理學共通的東西,不過對人生修養問題比較重視,縱有價值,尚不足以說明其獨具特色。現代心理學進展神速,在衆多具體領域已超過佛家心理學,也許已有理論就能說明佛家理論所論及的相關問題,或許不久將來能發展爲同等的應用,甚至遠遠超過。且觀現代心理學界的人華會聚,加之種種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科技資源的利用,豈是目前佛教所能望其項背者耶?佛家心理學除了借宗教以苟存,有何前途?且慢,佛家在如此古老時代有如此心理學成就,豈無獨擅之場?佛家心理學的趣向,是由知識而進趣人生應用,其哲學性、倫理性、修養性、進趣意向都強烈而鮮明,所以有教化的性質而以此樹立理性信仰。佛家心理學的目的,雖然泛泛地說是以心理學解決人生問題,但其終極是解脫五蘊、實現轉依、人人成佛。這是其他心理學所不講的,也是其他宗教所不講的。如所前所及道果理論,並無第二家言及,其深刻洞見,實別有所恃,或許非尋常歸納統計反省實驗所能達到者。佛家自在獨擅之場,內明與開悟是也。內明者何?開悟者何?
內明adhyātma-vidyā,在梵語中的原義爲有關神我的學問。但佛家內明不同此義,一者佛家是東方文化,不屬于婆羅門文化體系,也不源于梵文典籍,其主旨與婆羅門不同;二是佛家爲無我之教,不承認有神我。因此,內明在佛教中具有與外道“內明”不同的含義。佛教的內明有廣義、常義和狹義的不同。廣義內明,指佛家的教義教理之學,與“佛法”同義。如《瑜伽師地論》卷38雲:“諸佛語言名內明論”。常義的內明,但取樸實的字義,指關于精神主體的學問,即佛家的心理學。如蘊處界食谛緣處非處七善巧等。狹義的內明,特指佛道心悟。如《大智度論》說:“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
在心理學意義上來區分內明與外明,可用四句料說明:內明中的內明、內明中的外明、外明中的內明、外明中的外明。內明中的內明,指研究主觀自我認識的學問,即佛道。佛道的核心是心悟,心悟是感性的,以意官爲信息拾取門徑,故佛道是心理學中的心理學。內明中的外明指客觀認知爲主的心理學,如認識論、思維科學等。客觀認知,是理性的,以五官爲信息拾取的門徑。外明中的外明,指客觀知識,如自然科學。外明中的內明,指科學哲學,研究客觀世界的知識形式的學問。如知識論、邏輯哲學等。內明中的外明,是以心理爲基點而走向客觀世界,形成以心理學爲基礎的哲學,如認識論;外明中的內明,是以客觀世界爲基點而走向其認知主體,形成以自然科學爲基礎的哲學,如知識論。
佛家最狹義的內明,特指心靈的領悟,又稱佛道、覺道,如佛教最初的“夜睹明星而悟道”及“叁明達”等。根本是破除精神主體的幻覺,在理論旨趣和實踐途徑上,都與竭力論證神明主宰之存在的外道,完全不同。特義的內明,指最狹義的內明,即內明的內明,如禅宗以心爲“宗”,佛教以心悟爲特義“宗教”,這與外道以人神關系爲宗教,形成鮮明的對比。佛道,作爲內明中的內明,是從以心理爲對象進而開拓到心靈主體的自身,特別是對心靈的自我意識進行深入探索,從明悟人生。這是以意官爲中心的研究,是心理學中的心理學,是致力于人類自我理解的法門。雖然內明的內明,不脫離普通的心理學,在側重點,在研究心悟,即人類自我的理解,故說“內明暢究五乘因果妙理”。
內明之內明,即是開佛心宗,悟達覺道。這是不共的。一般知識可能通過傳授聞解而獲得,但那只是幹慧。心宗之道,不幹授受,雖實無所得,卻必須親自到達。東說西說,總是不相幹的。一大藏教,都沒有說著一個字,何況本書世慧俗談。但說到這裏,說不出也得要說。下面就找幾個話頭,扯扯葛藤,權充現代心理學禅。諒我者,視爲學界聊齋可矣。
《佛教心理學鳥瞰(惟海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