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死後,後人會燃上叁柱香悼念,表達思念之情,代代相傳。清明掃墓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但出遠門的人們都要回家祭奠,有的僑胞、港澳臺胞更是不遠千裏返鄉祭祖,給祖先點上叁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訓的心聲。
3.養生祛病
中醫傳統中一直運用植物熏蒸法治療各種疾病。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挂香袋、戴艾蒿、鬥百草的習俗,到了唐代更有品香、聞香、鬥香之說。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對中藥植物的芳香氣味的醫用功效的研究開發更是中華醫學幾千年形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焚香也是古人抑製黴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製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利用燃燒發出的氣味,可以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製出的香便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黴、或健脾鎮痛。特別是被稱爲“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製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
芳香療法是指利用從各種芬芳植物的根、莖、葉、種子或花朵中萃取出來的精化—精油,依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按摩、薰蒸、泡浴、吸入、蒸氣吸入、噴霧、皮膚保養、護發等)嚴格按照使用劑量、使用部位、與不同的手法來調理身體,美容護膚、平衡精神、情緒以達到美容養生保健的功效。
芳香療法自古就已存在。根據記載,早在遠古時代,先民就發現了香藥草植物能夠影響人體身心健康的奧秘,這在具有幾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都有堵過詳細的記載。我國早在5000年前就已應用香料植物驅疫避穢;古巴比倫和亞述人在3500年前便懂得用薰香治療疾病;3350年前的埃及人在沐浴時已使用香油或香膏,並認爲有益肌膚;古希臘和羅馬人也早就知道使用一些新鮮或幹燥的芳香植物可以令人鎮靜、止痛或者精神興奮。
以紀念屈原爲始的我國端午節活動更把芳香療法推廣成爲“全民運動”。節日期間人們焚燒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來驅疫避穢,殺來越冬後的各種害蟲以養活夏季的疾病,飲服各種香草熬煮的“草藥湯”和“藥酒”以“發散”體內積存的“毒素”。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香料在“芳香治療”和“芒香養生”方面的應用,如[吹鼻]——皂莢末、細辛末、半夏末、梁上塵,蔥莖插;[線香]——大抵多用血芷、芎窮、獨活、甘松、叁柰、丁香、藿香、藁香、高良姜、角茴香、連喬、大黃、黃芩、柏木、兜婁香木之類爲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角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紙卷作撚,點燈置桶中,以鼻吸煙,1日3次,3日止,治楊毒瘡;[蘭草]——時人煮水以浴,療風,故又名香水蘭……《離騷》言其綠葉紫莖素枝,可紉可佩可藉、可膏可浴……《西京雜記》漢時池苑種蘭以降神,或雜粉藏衣書中辟蠹;……此草浸油塗發,去風垢,令香潤,《史記》所謂羅需禁解,微聞香澤者是也;值得注意是的,《本草綱目》中談到古代人們用薰香法止瘟疫同中世紀歐洲人的做法是一樣的,說明古代東西方在“芳香療法”和“芳香養生”方面是有聯系、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例如宗教焚香、香料枕頭、烹調用香、食物保存、香料治病、屍體防腐、香料驅蟲、沐浴按摩等等都有相似的地方,古代中國對外聯系的四條通道——北線綢這路、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通過西藏的“麝香之路”——後叁條路現在都被學者稱爲“香料之路”,“芳香療法”與“芳香養生”也隨著這些“香料之路”互相交流、相輔相成地發展起來。
18世紀末,天然香料及由天然香料製取的各種精油仍然被醫界廣泛使用著,進入19世紀後,由于化學的發展,動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物和合成化學品的藥效又強又快,芳香療法在醫學界的地位逐漸風光不再,偶爾有人提起或使用芳香療法也被人視爲“落後”、“古怪”,上不了“大雅之堂”等等非議。不可否認,芳香療法同傳統的中醫中藥一樣,屬于“慢性療法”,不象西醫西藥那樣“簡便、快捷”,這就是人們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不能正確對待它們的原因。然而,西醫西藥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漸漸也暴露出它的缺點來,化學藥品和提純了天然物質進入人體以後,雖能快速治療一些病症,卻破壞了人體內部各方面的平衡,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人體素質的下降,包括人體自身的免疫力都在這一百多年內大不如前了。痛定思痛以後,許多人甯願“複古”——采用傳統醫藥療法,當然也包括芳香療法,而不願冒被西醫西藥“長期實驗”的危險。
叁、 出神入化的詠香情懷
人們對香的心靈感受認識與鑒賞,則是我國香文化的精神內核。從《詩經》、《史記》、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洪氏香譜》到《本草綱目》、《香乘》,曆朝曆代的經典著作都有對香的描述和記錄;除春秋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歎外,唐代詩人王維、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等都有此類作品。
王維《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識道年已長。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養。誓從斷臂血,不複嬰世網。浮名寄纓佩,空性無羁鞅。夙承大導師,焚香此瞻仰。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高柳早莺啼,長廊春雨響。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將見身雲,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願以無生獎。
宋代蘇轼的《和魯直二首》: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朱熹的《香界》: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陳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爐煙袅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淩空運去,缥缈隨風還。世呈有過現,熏性無變遷;就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稱贊香的好處有:“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裏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爲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亦有很多詠香的詞句。如:在《中秋夜大觀圓即景》的聯句中,黛玉和湘雲便有“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的對句。謂秦可聊的臥窗前飄出的是一縷“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氣爽;薛寶钗的衣袖中散發的是一絲“冷香”,聞者莫不稱奇;而倒黴的妙玉則被一陣“悶香”所熏而昏劂,被歹徒劫持……,正是由于香的種種妙用,文人黑客揮墨歌之詠之。我們從衆多傳世的詩文也不難看出我國香文化的深厚積澱。
作者簡介:權曉理,慶陽市中醫院市診部主任、副主任醫師,擅長內科疾病的診治。謝君國,慶陽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全國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
《香道與養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