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化身",這是根據大乘佛教法身、報身、化身叁身之說而命名的。藏傳佛教認爲,法身不顯,報身時隱時顯,而化身則隨機顯現。所以,一個有成就的正覺者,在他活著的時候,在各地"利濟衆生";當他圓寂後,可以有若幹個"化身"。換句話說,在這種佛教理論的指導下,藏傳佛教對于十地菩薩爲普渡衆生而變現之色身,最終在人間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轉生或轉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種稱謂中最能表達"活佛"所蘊含的深奧義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確、全面的稱謂,因而是"活佛"的正統稱謂。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譯,該詞最初是從梵文(gu-ru,固茹)兩字義譯過來的,其本意爲"上師";然而在藏文中還含有"至高無上者或至尊導師"的意義。因此,後來隨著活佛製度的形成,"喇嘛"這一尊稱又逐漸成爲"活佛"的另一重要稱謂,以表示活佛是引導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導師"或"上師"。
"阿拉",是藏文(A-lags)的音譯,該詞在字面上看,沒有實際的意義,是一種表達恭敬的語氣詞;自從成爲"活佛"的別稱之後,該詞就有了實際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區尤其是安多藏區以"阿拉"一詞來尊稱活佛,並成爲活佛的專用名稱,從而完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兩種重要稱謂,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拉"一詞已蘊含一種引導信衆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殊勝意義。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譯,意指"珍寶"或"寶貝"。這是廣大藏族信教群衆對活佛敬贈的最親切、最爲推崇的一種尊稱。廣大藏族信徒在拜見或談論某活佛時,一般稱"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統稱號,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種稱謂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種稱呼。
關于活佛的轉世製度,發端于十二世紀初。公元1193年,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都松欽巴(意指聖識叁時,叁時即過去、現在和將來)大師,臨終時口囑他將轉世,後人遵循大師遺言尋找並認定轉世靈童,從而開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先河。此後,活佛轉世這一新生的宗教製度相續被藏傳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納,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對于活佛轉世靈童的尋找、認定、教育等一整套嚴格而系統的製度。使活佛世系像雨後春筍般地在青藏高原出現。據估計,目前整個藏傳佛教活佛的總數可達近萬人。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在藏傳佛教各宗派中分別産生了不同的各類活佛系統,而且每個活佛系統的稱謂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緣和象征意義。這裏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活佛系統的稱謂作簡要剖析。
噶mb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自己所屬宗派的名稱命名的,即取自噶瑪噶舉派的"噶瑪"(ka-rma)一詞。追本溯源,該宗派的名稱得自祖寺的寺名,而祖寺的名稱來自某一地名。公元1157年,都松欽巴在昌都類烏齊附近的噶瑪地方創建一座寺院,隨即取名爲噶瑪拉頂寺(或稱噶瑪丹薩寺)。他以該寺作爲道場,大力宣講噶舉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學觀點,遂形成噶舉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別,並以噶瑪拉頂寺的寺名作爲該派的名稱。後來噶瑪噶舉派中産生藏傳佛教史上第一位轉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稱命名;當噶瑪噶舉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統時,仍然稱"噶mb",即分別稱"噶mb•黑帽系"和"噶mb•紅帽系",其中紅帽系活佛轉世至第十世時被迫中斷;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襲下來,至今已轉世至第17世,即第17世噶mb,現駐錫于西藏自治區楚普寺。總之,噶mb活佛是藏傳佛教史上曆史最悠久、轉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統。
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等格魯派活佛系統的稱謂,是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例如,公元1578年,第叁世達賴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印華寺與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會面,互贈尊號。俺答汗贈索南嘉措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其中"瓦齊爾達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譯,意爲執金剛;"達賴"是蒙文音譯,意爲"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譯,意爲"上師"。這就是達賴喇嘛活佛系統稱謂的最初由來。公元1653年,清朝順治帝又授封第五世達賴喇嘛爲"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從此達賴喇嘛這一活佛系統的稱謂才被確定下來,成爲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系統之一的尊號。
達賴喇嘛(ta-la-Bla-ma)被藏傳佛教認定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已轉世至第14世達賴。
班禅額爾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系統之一,被認爲是無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禅•羅桑確吉堅贊贈以"班禅博克多"尊號。尊號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達"的縮寫,意爲通曉"五明學"的學者;"禅"字是藏文"禅波"的縮寫,意爲"大"或"大師";"博克多"是蒙語,意爲"睿知英武的人物"。從此班禅成爲這一活佛系統的稱謂。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班禅•羅桑益西爲"班禅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文,意爲"寶"。之後,班禅額爾德尼這一稱謂被確定下來,當然,有時仍簡稱"班禅"。現班禅額爾德尼活佛系統已轉世至第11世。其駐錫地爲西藏劄什倫布寺。
帕巴拉(Vphags-pa-lha)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聖天大師的名字命名的。藏文"(帕巴拉)"是"聖天"的意譯。曆代帕巴拉活佛的駐錫地爲昌都強巴林寺,現已轉世第11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樣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創建甘肅拉蔔楞寺高僧的尊號命名的。因爲這位博學的高僧成爲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其全稱在藏文中寫作 Vjam-dbyngs-bzhad-pa"(嘉木樣協巴),意爲"文殊",從而不難理解,嘉木樣活佛系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現轉世至第6世嘉木樣活佛,駐錫地爲拉蔔楞寺。
貢唐(gung-thang)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貢唐寺的名稱命名的。第一世貢唐活佛的晚年是在西藏貢唐寺度過,並在該寺開始成爲轉世活佛,所以貢唐活佛與貢唐寺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從第二世貢唐活佛開始迎請到拉蔔楞寺駐錫,故曆代貢唐活佛的駐錫地爲拉蔔楞寺,而不是西藏的貢唐寺。現已轉世至第六世貢唐活佛。
此外還有其它許多活佛系統,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熱振活佛、多傑劄活佛、夏日東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陽欽則活佛、土觀活佛等等,其稱謂各有自己的來源與特殊含義,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藏傳佛教稱謂漫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