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佛教的禅觀與念佛▪P4

  ..續本文上一頁法。……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娛,歡娛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險衆生中無諸挂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⑧]

  六念由叁歸依及對在家信徒宣說的施論、戒論、升天之論等叁論合並而來。這兒講的念佛主要是指持誦如來十號,認爲可以由此斷纏去惑,得到一種身心的愉悅與甯靜,從而趨于解脫。很顯然,這裏的六念已經是一種禅觀的方法,念佛的結果不僅是不起貪嗔癡,而且依次得隨喜心、歡娛、身猗息、覺受樂、心定,這些顯然都屬于禅觀的心理感受。

  《增一阿含經》卷二詳盡敘述了當時一種念佛的具體方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驕慢強梁,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慢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挂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比丘常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⑨]很明顯,這裏把佛的相好與功德作爲意守的對象,從而得到“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的禅觀效果。這種禅觀法在後代的《念佛叁昧經》中得到繼承與發揚。

  類似的論述還可以參見《中阿含》卷叁十之《優婆塞經》,該經稱聖弟子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亦複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亦複得滅。白衣聖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⑩]又,《中阿含》卷五十五之《持齋經》亦有類似的論述,稱:聖弟子“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汙、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汙、惡、不善法,彼亦得滅。……猶若如鏡,生垢不明,因石磨锃瑩,由人力治,便得明淨。”[11]

  如前所述,按照意守的對象分,佛教的禅觀可以分爲否定性與肯定性兩種。如“白骨觀”是否定性的,而念佛則屬于肯定性的。雖然兩種禅觀都有增上的作用,但否定性禅觀的目的是破斥錯誤觀點,肯定性禅觀的目的則是樹立正確理想。相對而言,顯然後者要更加積極一點。這大概也是作爲禅觀的念佛爲曆代佛弟子重視的原因之一。

  (四)、他力救援

  上述作爲禅觀的念佛只是當時諸種禅觀方式之一,其中沒有出現他力救援的因素。當時念佛這種修行活動的中心還是念佛者自己。但隨著大乘思想的産生與傳播,他力救援的理論便開始在念佛修行中萌芽。念佛中被稱念的對象──佛──反而成了修行活動的中心,而修行者只是因爲念佛這一行爲而蒙佛的功德庇佑得到救助。

  如《長阿含》卷五《阇尼沙經》稱該阇尼沙“本爲人王,于如來法中爲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爲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12]也就是說,該阇尼沙不是憑籍自己的修持,而是憑籍對佛的虔誠信仰,憑籍“一心念佛”而得到“不墮惡道”、“生爲毗沙門天王太子”的福報。在這裏,修行活動的主體看來是阇尼沙,實際是佛。佛是修行活動的中心,阇尼沙是佛他力救援的對象,條件則是阇尼沙的虔信與念佛。

  《長阿含》卷四載: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叁曰念佛轉*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13]

  上述記載反映了求報念佛的另一種形態,不是念佛的相好與功德,而是念佛的降生、成道、初轉*輪及涅槃。不僅僅是憶念,而且要求信徒“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認爲通過這種巡禮活動,可以“死皆生天,除得道者”。這也就是後代佛教徒盛行的巡禮聖迹活動的理論依據。

  念佛由一種自立救援的修持活動變成一種他力救援的修持活動的關鍵是功德轉讓思想。關于這一點,《那先比丘經》論述得十分清楚:

  “王複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語。”

  ……

  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

  王言:“其石沒。”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甯沒不?”

  王言:“不沒。”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14]

  大船本來是浮在水面上的,石頭置于船上,蒙有船助,故得不沈于水。同理,無論何人作多少惡業,只要念佛,就能夠得到佛的功德的庇佑,從而得到解脫。功德轉讓思想是大乘思想的基礎。念佛禅觀經過如上演變,則它與大乘十方佛學說相結合,演化出西方彌陀淨土乃至十方淨土,就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五

  上面簡單考察了念佛由普通的表敬及叁皈依演變爲禅觀,又進而演變爲主張他力救援的淨土修持法的過程。如《觀經》等所示,最初的淨土念佛本來仍然是禅觀的一種方式,只不過加入了他力救援的因素而已。東林慧遠的“實相念佛”,顯然也應該歸入傳統的禅觀範疇。但中國淨土宗稱名念佛方式的提出,開啓了一條“口頭禅”的新路。當然,稱名念佛根據其方式及程度的不同,未必完全都流于口頭禅,亦有仍可歸入傳統之禅觀者。由于稱名念佛已經成爲中國佛教淨土信仰的一支主流,因此,清理稱名念佛的種種形態,比較其在實際修持過程中的作用,應該成爲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當然,這涉及到許多具體的實修問題,筆者是外行,只好就此打住。

  --------------------------------------------------------------------------------

  [①]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22頁。

  [②]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41頁。

  [③]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176頁。

  [④]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263頁。

  [⑤] 《法句》,葉均譯,中國佛教協會印行,1984年9月,第61~62頁。

  [⑥] 《法句》,葉均譯,中國佛教協會印行,1984年9月,第42頁。

  [⑦] 《大正藏》,第49卷第15頁中~下。

  [⑧] 《大正藏》,第2卷第237頁下~238頁上。

  [⑨] 《大正藏》,第2卷第554頁上~中。

  [⑩] 《大正藏》,第1卷第616頁下。

  [11] 《大正藏》,第1卷第771頁上~第772頁上。

  [12] 《大正藏》,第1卷第34頁下。

  [13] 《大正藏》,第1卷第26頁上。

  [14] 《大正藏》,第32卷第717頁中。

  

《初期佛教的禅觀與念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