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般若正觀▪P2

  ..續本文上一頁處、十八界,代表世間一切法的存在也是沒有自性的,都是因緣假象。我們要學會用般若的智慧來觀照這些存在,比如運用《心經》的公式作般若的觀照,如何看待財富?財富不異空,空不異財富;財富即是空,空即是財富。我們可以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延續到生活中具體的問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生死輪回也是一種因緣假象,生死的本質是空性。我們可以從任一事物領悟空性,最高的真理蘊含于一切事物中,空性代表事物最高的本質,無所不在,只要你具備智慧的眼光,可以在每一個現象的當下看到真理。空性蘊含于一切事物中,所以禅宗的祖師悟道是隨時隨地的。

  《心經》中出現較多的叁個字:空,無,不。都是否定的詞語,否定的是我們錯誤的認識,無明,無明的本質是空性,無明盡就是解脫涅槃,解脫涅槃的本質也是空性。“無苦、集、滅、道”代表輪回和解脫,苦、集代表輪回的因果,滅、道代表修行所帶來的解脫,《心經》告訴我們輪回和解脫本質都是空性,沒有獨立存在的苦、集、滅、道。煩惱可以消除,因爲其本質是空性。

  “無智亦無得”,智,智慧,觀照的智慧。得,以智慧觀照某種對象,有處于二元對立狀態的能、所。而在空性的層面,觀照力也是空的,所緣境也是空的。隨著所緣境空,能觀的心也空了,這叫能所雙亡。

  這一段講的屬于觀照般若,要學會用觀照般若去觀照內在生命、外在世界,包括生死、輪回、解脫。我們面對生活中很多問題時,應該怎麼去認識?我們怎樣看待問題比問題本身更爲關鍵。我們總以爲所見的即世界本身,佛法告訴我們這是錯的。唯識的哲學就告訴我們世界的叁個層次,一是空性,代表最高的真實,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二是現象的世界,依賴條件存在的事物,叁是認識上的世界。我們認識的世界和世界本身不同,因爲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被觀念、情緒處理過。生命的存在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大堆錯誤的想法和一大堆混亂的情緒,這些想法和情緒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有的後天培養的。這些想法和情緒必然會落實到對某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上,比如家庭、事業、感情等。我們面對一個問題,對它有認識,産生迷惑,進行錯誤的投射,執著于自己的設定,由此發展出很多煩惱、妄想,又由于煩惱和妄想,我們的心進一步指向這件事情,進一步執著于它,增加煩惱和妄想,其根源在于我們生命內在的迷惑、不覺。學習佛法就是要做兩件事,一是改變我們生命內在的迷惑,二是解除我們生命內在的煩惱。《心經》的修行就是要幫助我們從建立正確的認識到培養我們生命內在的觀照力,我們要學會正確的看問題的方式——從緣起因果的角度。緣起,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

  這裏有幾個概念,緣起、無自性、空、因緣假象。我們首先認識到事物是緣起的,緣起的事物必然無自性,所以是空的,但空不是沒有,空不否定因緣假象。我們就是要學會用這樣的一種眼光去思考每一個問題,比如我們對財富作般若的觀照,觀照過程中內心對財富的執著開始松動,對財富煩惱也開始減少,內心就開始清淨了。這就是觀察修,即正確使用理性、思維(正思維)。不正思維會造成心理疾病。觀念決定心態,比如生活中有人對你不好,你想著這人對你不好,火冒叁丈,這是你的不正思維引起的,而如果你以慈悲寬容之心去看,也就不會生氣了。面對問題,作智慧的思維還是無明的思維會直接影響你的心情。當我們用正確的思維認識問題時,我們的心當下就是平靜的,不會有煩惱。觀察修就是正確使用理性。

  佛教中人的身份可貴因人有理性,要正確使用理性,不然會帶來災難甚至把我們帶向毀滅,使我們掉進無窮無盡煩惱。生物吃飽了就很開心,人吃飽了會有很多想法、煩惱,其實很多煩惱都是我們想出來的。學佛就是要正確地使用理性,理性就會成爲使我們抵達真理、成就智慧、走向解脫的重要的增上緣,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佛法的觀察修。

  在般若的修行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不僅要學會正確地看待世界,還要學會看自己的心。我們平常的特點是向外看,尤其錯誤的看會成爲煩惱的增上緣,而佛法修行的特點是向內看,當你能夠用觀照力看自己的內心的時,煩惱的心就會瓦解。禅宗二祖求法,請師父給他安心,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我們覺得煩惱、痛苦,可是煩惱是什麼?二祖用其強大的觀照力去尋找自己的心時,發現找不到。因爲內心強大的觀照力生起時,內心的煩惱都被觀照力融化掉了。煩惱隨著觀照力的增加而減弱,煩惱和觀照力是此生彼長的。我們學會觀照內心時會發現心是空空蕩蕩的,但又是明明了了的,能夠感知一切。當你沒有煩惱時,看東西就像鏡子照東西一樣明明了了,但心又不會陷入于對象,就像鏡子不會陷入于影像,這是一種內心的觀照的、智慧的力量。

  《金剛經》有曰:應無所住得生其心,我們的心本身具有這種自覺的功能。通過不覺的力量演化出來的心具有黏性,會粘到事物上,由自覺的力量建立起來的觀照力是沒有黏性的,它使我們真正具備“朗照無住”的能力,菩薩的境界就是“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菩薩因慈悲去做很多利益衆生之事,又因智慧而無所得。這種能力每個人都潛在具備,都可以培養,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法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開發出這種潛在的能力。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段是講通過觀照般若修行能達到怎樣的境界。

  無所得,即成就超越能所對立的實相智慧。菩提薩埵(菩薩)依觀照般若得實相般若而心無挂礙。這是因爲挂礙與執著有關,而執著與無明有關,現以般若的智慧看一切事物真相,沒有了挂礙,進而沒有恐怖,恐怖意味患得患失。又因爲不患得患失,內心就不會胡思亂想即遠離顛倒夢想,從而證得究竟涅槃,達到安靜的狀態,內心的煩惱、迷惑得以平息。

  身處浮躁時代的我們,胡思亂想,躁動不安,夜不能寐,這是因爲內心煩惱的力量太強,通過觀照修行可以平息內心的躁動。出家人修行,平淡的生活卻能不斷的出現喜悅,這是因爲內心沒有煩惱。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諸佛都以這種智慧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菩提,最高的覺悟、智慧,無上菩提成就一種大慈悲、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的生命。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上的大智慧,無以與之媲美,神力巨大能真正解除煩惱。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此處用咒語的方式再說般若法門,咒語一般不翻譯,這段咒語的意思是:去啊,去啊,去那個沒有煩惱、迷惑,充滿安靜、喜悅的生命狀態。

  刊于《佛教觀察》總第叁期,2009年3月。

  

《《心經》的般若正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