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品雲:“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性。”[18]
2.疑問品雲:“所以佛言,隨其心靜,則佛土淨”[19],出于《維摩經》佛國品[20]。
3.定慧品雲:“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21]出于《維摩經》菩薩品[22]。
4.定慧品雲:“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23],這是出于《維摩經》弟子品[24]。
5.定慧品雲:“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25],出于《維摩經》佛國品[26]。
6.行由品雲:“佛法是不二之法”[27],是出于《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28]。
從以上對《維摩經》經文的引證之多,可見其對于《壇經》的影響之大。《維摩經》的思想被《壇經》所用的,第一是頓悟的觀念,第二是淨心直心的觀念,第叁是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觀念,第四是動靜一體的觀念,第五是不二的觀念。
1.所謂頓悟的思想,應該是從“教相判釋”的思想而來的。從印度到中國唐朝的佛教史上,對佛經性質和層次的分類有許多家教相的判釋。大致上認定佛對上根人用直接法的頓教,對中下根人則用迂回次第而說的漸教。六祖惠能既然能在聽了《金剛經》的經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立時開悟,當然就是《淨名經》所說“即時豁然,還得本性”,那也就是頓悟。所以《壇經》中有五處以上用到“頓教”來形容他的法門,又提到“頓見真如本性是頓悟菩提”,這都是從《維摩經》的觀點而來。
2.《壇經》以直心和淨心來解釋智慧,以智慧做爲佛性和清淨心的作用,把不動的自性稱爲“定”。因此他說“定”和“慧”相當于燈和光的關系[29],沒有光不叫燈,是燈一定有光,它是不二之法。“直心”的心就是清淨的心,有了清淨的心一定是通過智慧而見到了佛性,是體用不二;如果行直心,必定是淨心,那一定能見佛性。所以他勸人不要執著心外的一切法,如此則離煩惱而證菩提。
3.日常生活就是修行,這與中國南方的山林佛教有關,必須勞作以維持生活;同時也與提倡佛教的普遍化有關。此外,六祖惠能自己的開悟是在聽到《金剛經》的經句便“言下大悟”[30]。他原先是打柴的樵夫,到了五祖的道場還是去做廚房裏的雜務,開悟之後又到獵人的隊伍去做幫手。所以他不以爲必須經過打坐修行才能明心見性,只要當下能夠于一切法不執著,便與佛同。因此他要引《維摩經》所說的“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所诃責”的例子爲他的知己;禅宗也因《壇經》做如此的提倡而開出與印度佛教不相同的局面。
4.動靜一體的觀念。一般人的看法,動和靜是兩種不同的現象,動的時候不是靜,靜的時候無法動。可是從《壇經》所見,在一切境界裏,身體可以跟著動,而智慧心也有所反應,但是稱爲“真如”的心體是不動的[31]。然而不要以爲叫做智慧的作用真的會動,它只是隨境反映的作用,不是對境起執的作用。反映是外境本身的現象,起執就是內在煩惱的作用;既然只是反映,它沒有真正的動。如鏡中的像,水面的影,與鏡和水本身無關。但它不是沒有作用,而是有大作用,這就把佛法用之于世間而不逃避世間。禅宗能夠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能夠長久普遍地受到歡迎,就是由于它能像佛經裏所說,蓮花出于汙泥而不爲泥所染,處于動態的環境還能保持不動的甯靜心。
5.《維摩經》的不二思想。在該經中有二十七位菩薩提出二十七種不同的觀點來說明對于“不二”的看法,都是用兩個相對的觀念和事物來說明既非一亦非二的道理[32]。世間的一切學問,不論是由哲學、宗教和科學等任何立場來看世間的現象和觀念,都不出相對的或二分法的觀點。即使是講一元論也是二分法,因爲講二是對立的,講一也是等于二,因爲單獨的一不能成立也不可能出現,只有從多才能見到一,或者從一切的現象而看全部的本體。如果要講一,一定是二或是多,所以不管站在那個立場,總有它的矛盾不通之處,因《維摩經》提出不二的觀點。不二不等于一,也不等于二,那是真不二。也可以說,二是一的兩面,一是二的全體;有一一定是與二同在,有二一定不離一。此即《壇經》所說定慧不二[33]、動靜不二[34]、善惡不二[35]、衆生與佛不二[36]、世間與出世間不二[37]等等。因此,《壇經》最後的咐囑品說:“動用叁十六對”[38];所謂動用,是從清淨的自性而取智慧的功用。六祖理出叁十六對相對的觀念和事相,要大家能夠出離兩邊而通達地運用,實際上也就是不二法門的衍伸。
五、《壇經》裏所見其他經典的思想
在《壇經》中所見的如來藏系統的經典,除以上所舉的《大涅槃經》和《維摩經》之外,尚有《菩薩戒經》、《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
1.般若品無相頌首句雲:“說通及心通”[39],是出于《楞伽經》的一切佛語心品[40]。
2.般若品及坐禅品兩處引用:“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41],這是指《梵網菩薩戒經》[42]。
3.般若品又說:“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43],這是出于《法華經》的藥草喻品[44]。
4.機緣品雲:“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45],這是用《壇經》的心法解釋《法華經》義[46]。
5.忏悔品引用《華嚴經》的淨行品叁歸依的偈而雲:“經雲,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47]。
6.疑問品:“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此處引的是《觀無量壽佛經》及《阿彌陀經》[48]。
7.忏悔品引用菩薩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出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49]。
現在將以上所引資料,說明其意義如下:
(1)《壇經》所說:“說通和心通”,通常稱爲“宗通、說通”,是指教理和證悟。如果沒有實際證悟的經驗,不會真正懂得佛陀所說甚深的教理;如果對經典真正認識了解的話,也必定是有了實際證悟經驗的人。所以,在惠能以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人,能夠聽懂《金剛經》,而且又能爲人解說《涅槃經》,然後又把他自己對于佛法的所知所見說了出來,完成一部《壇經》,這就是實證的悟境和教理的認識彼此呼應。有一樣通達,必能兩樣一起通達。所以自古以來,在佛教裏有兩句話,“從禅出教”和“藉教悟宗”[50]。惠能講出《壇經》從禅出教,他聞《金剛經》而開悟是藉教悟宗。禅也好,宗也好,都同樣是指佛性和自心的一體之兩面,此即如來藏思想的表現。
(2)《梵網菩薩戒經》的思想架構是屬于《華嚴經》的系統,所以它跟《華嚴經》一樣,主張以清淨心爲本。清淨心實際上就是衆生的本有佛性,所以《維摩經》叫它爲“本心”。所謂開悟就是悟此清淨的本心和衆生的本性,也是非常堅固而富有感化力的佛性,在衆生稱爲如來藏;它裏邊藏著的是本來的佛,也就是自心之中藏著本有的佛性。如果能夠一念之間頓息一切執著攀緣妄想,便叫做“頓見真如本性”,發覺衆生與佛無二無別。清淨心的色彩貫穿著《壇經》的思想,也可以說,《壇經》的所謂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門,便是叫人明自心見自性的法門。
(3)《法華經》原來的比喻,是指佛法平等,但衆生根器有大小,所得的利益也有多少。《壇經》則把雨水比成佛性,雨水能夠普及一切草木,有情和無情衆生都能得到利益,那表示佛性遍于一切衆生,乃至于無情,也都有佛性。雖然如此,《壇經》也看到有些脆弱的草木若遇到大雨,不但不得利益,還會受到損害,因此又把《壇經》所說的法門比喻爲大雨,根性小的人聽到之後,反而會産生障礙[51]。因此它強調,衆生的自性雖與佛性無二,但若是小根小智的人,並不會生信心。
(4)本來《法華經》所說佛的知見,就是成佛的意思;佛所知佛所見,是圓滿無缺的智慧的功能,不是衆生的知識和煩惱的執著,因此把佛的知見解說爲禅法的內容。不過《法華經》並沒有說開佛知見就等于《壇經》所講的見性和開悟;兩者是否相同,尚有斟酌余地,在《壇經》的立場則認爲相同。
(5)因爲《華嚴經》主張淨心緣起,所以受到《壇經》的重視。本來《華嚴經》淨行品所講的自歸依是指歸依叁寶的那個人自己歸依叁寶了,因此下邊還有一句“當願衆生”也能像自己一樣,從叁寶得到利益,並未肯定地說是歸依自己的自心叁寶。可是《壇經》卻把自己歸依叁寶解釋爲歸依自己的自心叁寶。如果從《華嚴經》的基本思想來講,可以像《壇經》如此解釋;不過《壇經》是用《梵網菩薩戒經》所說“本源自性清淨”的觀點來解釋《華嚴經》所說的叁歸依偈。
(6)《壇經》出現的時代,彌陀淨土的思想和信仰在中國已非常盛行,像《壇經》這樣主張開發自心和自性世界的佛教信仰,必然和求生西方淨土的阿彌陀佛信仰有觀念上和方法上的沖突。彌陀淨土重視以佛力往生佛國,而禅宗重視自淨其心,言下頓悟,不立文字,不向心外求法,也不見心外有佛,故有與彌陀淨土信仰辯論的必要。可是它也不能否定彌陀法門的價值,所以《壇經》根據《觀無量壽經》所說的:“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視彼國,淨業成者”,著重在“淨業者”這一點上。所以《壇經》說,如果能自淨其心,“即除十惡等障,念念見性”,則彌陀佛土“去此不遠”,其實就是後來有人解釋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思想,而把《觀無量壽經》主張的要修叁種福業的觀念省略了。從這一段看,阿彌陀淨土的思想,雖也屬于如來藏的系統,比如稱阿彌陀佛的因地爲法藏比丘,意即一切法的庫藏,含有…
《六祖壇經的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