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茗山法師日記選

  茗山法師日記選

  78年2月(正月)

  我堅持十數年,每天日初出時,往公園或山坪打太極拳,這對健康很有幫助。同時,我覺得健康和長壽之道有七點:

  1、飲食、睡眠、大小便要正常;

  2、 打拳或適當的勞動;

  3、聽人說:“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勞逸適度,堅持走路”是長壽法;

  4、又聽說:“少吃或不吃煙酒,生活樸素,不胖不瘦可長壽”;

  5、冬夏寒暑季節,要隨時注意飲食衛生和衣服或穿或脫;

  6、清心寡欲(特別是色欲),斷欲清心能長壽;

  7、儒家說“仁者壽”,佛家說:“慈悲是長壽之道”,對人對物,都應寬厚和愛護。

  79年1月20日 周六

  昨接五臺山圓澈法師來信,今複信如下:

  前聞伯群函告你的近況,甚爲喜慰!昨接來信,知已重上五臺,尤爲慶賀!十多年來積悃,非筆墨所能盡述,茲略如下:

  從1966年秋,金焦解散,我即往鎮江街道中。幾經遷移,現在黑橋今址。這十幾年中是閑居,生活雖艱苦,修持卻精進。心得體會有叁:1、過去說有著有,說空著空,今乃知有空不二;2、禅宗講明心見性,初不知心性爲何物。今乃知有心可明,有性可見;3、修持必須針對自己大病,痛下針砭!以上叁點,你以爲如何?

  11月間,趙樸老從北京來鎮晤談,本市也接到上級通知:唐代揚州鑒真和尚塑像,將由日本佛教代表團護送,說是“回國探親”,可能路過鎮江。而且鎮江現已開放,所以金焦諸山,正在積極准備修複寺宇,裝塑佛像,集中僧尼。詳情容後再說。

  你山近況及今後打算如何?現住僧人多少?生活工作等情況如何?希暇告知!

  79年7月13日 周五

  焦山夏季蚊子很多,而且到處皆有,難以靜坐用功寫作;有時驅之複來,百驅不離我身。甚至撲倒它,息一息,又從地上飛起叮我。它爲了生活,百折不回;我爲了生死,也應學它百折不回的精神。

  再者,我持慈悲不殺戒,有時在利害關頭:如蚊子叮我,我堅持不殺,無我利它,應讓它吸飽而去;但有時被它叮得又癢又惱,不免嗔厭心起,隨手一拍,就拍死它了。可見修持之難!難在人我利害痛癢關頭。

  80年3月20日 周四 早晴、中陰、夜風雨

  葛九田居士從揚州來訪,談:1、佛教今後興不興?我答:是逐步會興的。2、念佛了生死?我答:要都攝六根(不是閉目塞耳,要對境不迷,不起貪嗔),淨念相繼(專念、多念、觀想念)。

  市建委施明漢同志陪軍隊首長來遊,見面介紹說:“這位茗山方丈是位高僧,思想開朗,不是頑固的。”我想:“高僧”愧不敢當!稱得起高僧者必須1、持戒精嚴,深通律藏;2、入正定聚,明心見性;3、弘宗演教,智慧如海……僅是“思想開朗,不頑固”怎算“高僧”?我不過就是“愛國第一,愛教第二”而已!

  80年4月2日(二月十七日) 周叁 晴

  晚在堂中講:“一者禮敬諸佛……五者隨喜功德。”念佛後回室吃茶時,昨日來山助緣(重建寶塔金貳千余元)的上海達實法師稱贊:“茗法師說法無礙,觸類旁通,非經禅宗悟證者不易說出。禅宗主張即證即修,或先修後證,或先證(悟)後修。”我講法至今,才遇一知音人。

  據達實法師說:他在過去住甯波觀宗寺學教,該寺每年要打兩個生死七,主張通宗通教。他曾在七期中修定,至放參板響,心知要起身放參,但自己的身子找不到了,半晌身心世界空空如也,毫無分別,才知佛經所謂“無分別智”的意義。“因此感到學講經,必須在宗下(禅宗)有點悟處。”我覺得這話,真實不虛!

  80年8月4日 周一 陰,小雨

  早晨六時,舟抵甯波,上岸,乘一路汽車往南站,買臨海(高見)汽車票。汽車十一時半方開,還有叁四個小時,因往七塔寺拜訪桂崙禅師(木腿和尚)。據說他非常用功,夜不倒單,有“他心通”。既至,問他:“怎樣止妄入定?”他說:“妄想由叁門(眼、耳、口)入,當從叁門修!偈曰:眼聞釋迦佛,耳見觀世音,口進彌陀佛,叁門常清淨。”又說:“吃飯、睡覺、拉屎、撒尿,屎尿搞通,童真入道。”我又問他:“如何了生死?”他說:“了生不生,了死不死。善淨其意,入息忍地;住無生法,出止觀門。”又說:“生死夜,南柯夢,抓瞌睡,出離道。”(瞌睡者,指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想;即“迷”也,不迷則覺。)

  下午叁時半抵高見,會見定智法師,交談:1、對治掉舉妄想,要提正念觀空;提起、提起、再提起!要放下妄念觀幻,勿理勿執;放下、放下、再放下。2、參加會議宜靜觀領導意圖、群衆發言,要愛國守法,要恒順衆生。3、修行要念念不忘叁寶,不忘衆生,不忘本職(內護正法),不忘本修(解脫生死)。4、目前要把焦山佛像、殿堂、寺塔修好,善願成就後,退隱專修(要注意挑選好接班人)。

  80年9月29日 周一 晴

  湖南謝高松函如下:

  高松:

  9月21日寄來相片和信都收到了。看你貌相,五官端正,心志勇銳,可以出家。希出家後,學習慈悲忍辱,轉剛強爲柔和才好(指你的性格而言)。

  我從19歲出家後,曾學習過唯識宗、般若宗、淨土宗,也曾閱讀並修習過《華嚴》、《法華》、《楞嚴》和禅宗、律宗、密宗經論。佛教有十個宗派,皆來源于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我不是一宗一派的傳承者,也不贊此謗彼,祖師分道揚镳爲的是便于修持,我們都應尊重。望你今後學要廣學無量法門,修要一門專修!

  再者,我一生爲了弘揚律法,護持佛教,紹隆佛種,大作佛事,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甚至不惜生命。你既願意做我的弟子,應當繼承此志,全力以赴,終身勿懈!

  你對佛法的認識,很正確!你又從哲學中認識到般若真谛,這是你的善根和智慧的感召。我想,一部《心經》就是般若哲學的結晶。希深思而觀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色空是二還是一?要多多思考!因此,替你取個法名“乘實”(實即是色),號“覺虛”(虛好是空),名正言順地讓你經常悟此色空不二法門。

  你父母和單位都同意你出家,很好!你目前先在湖南寺廟住下,先將早晚功課讀熟,並須早晚持誦;多看看佛教經書和刊物(有什麼看什麼),待日後有因緣再出來受戒和學習教義。如有問題,再來信商討!

  81年11月23日 周一 陰雨

  晚,上海王漢梁居士問法請益。他問:“前念滅時,後念未生,當中即是真如本性否?”我答:“是本性,本性是空,本性如如不動。但我們念念生滅,前念後念遷流變化,等無間流,觸景生情,是爲習性。習性是有,習性時刻在動。我們學佛修行人,就是要努力改變習性,使它轉惡爲善、轉染爲淨,轉動爲寂,轉迷爲覺!欲了生死成佛道,就必須于此下功夫!”

✿ 继续阅读 ▪ 中外名人談信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