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財富的隨想
悲智
財富不僅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話題,也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財富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我們的人生態度。
在學佛以前,聽說香港片《霍元甲》中演霍元甲的那個人出家了,記得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在世,粗茶淡飯足矣!”我聽了很感動,且回味體驗了許多年。後來開始學佛,也是用這句話來構築自己的價值觀。我堅持吃長素,喝很便宜的茶,穿著也盡量簡樸。細細體會粗茶淡飯的人生,很有一番滋味。
外國有位學者通過計算發現:人類只需現有物質財富的幾十分之一,就完全可以幸福地生活。我覺得,這其實是人類學的大問題。我們整天說自己窮,並爲這種貧窮的感覺而痛苦,到底是爲什麼?西方理論界提出了“異化”的概念,認爲這是“後工業社會的異化”。也就是說,現在的許多消費都是異化的,所謂的物質消費其實是心理消費,而所謂必需性消費其實是奢侈性消費。
我們常常笑話孩子玩許多沒有意義的玩具,其實成年人又何嘗不是沈溺于種種玩具中呢?反思中國二十年來流行的消費時尚,從收音機、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到VCD、DVD乃至家庭影院,每一樣都曾經讓我們趨之若鹜又棄如敝履。我們拼命追求的這些,難道是我們的真正需要嗎?如果是,爲什麼它們會那麼快地失去作用,那麼快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現在很少有人再聽收音機、錄音機了,甚至VCD、DVD也不再讓人感到興奮。現在人們夢想的是家庭轎車,好象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交通不便。
這就是成年人玩過就扔的大玩具。這就是社會學家所說的“消費的異化”,這種“異化”消耗了多少資源?浪費了多少財富?消耗了人生多少寶貴的時間?現在流行一個絕妙的詞:“發燒”,實在是一針見血--因爲沒有理智和智慧而處于病態之中。
從個人角度來說,片面追求物質財富,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我們不妨看看今天的社會現狀:震耳欲聾的現代音樂,已使現代人感到麻木而遲鈍;目不暇接的山珍海味,已使現代人感到無所適從;而高度的物質消費,更使許多現代人變得精神空虛,只知一味地追求刺激。這是一個老子所說的“人心發狂”的時代,一個可怕的時代。
人的各種感知、享受,實際是由主體(人自己)和客體(被感知的客觀事物)共同決定的。如同改進收音機的接收效果,或者加大外部信號的發射強度,或者提高內在的接收靈敏度。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于人類。我們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爲什麼不改造自己的心靈世界,提高我們的“接收靈敏度”呢?美好的事物都在我們身邊,爲什麼我們總是感受不到呢?換句話說,我們爲什麼總是苦苦地“外求”,而不考慮“內修”呢?
從社會角度來說,“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短短二百多年,人類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和利用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可人類“解放”了嗎?“自由”了嗎?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産業革命迅速打破了國家間的力量平衡,由此而産生的巨大“勢能”,又演變爲“動能”——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和二戰後連連發生的“2.5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什麼呢?帶來了革命的、進步的人類文化嗎?事實上,它只是使人類變得更加瘋狂,使人類更加信奉“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
曾幾何時,“競爭意識”已成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不能否認競爭帶來的活力,但盲目強調競爭,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因爲過度競爭必將激化人類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必將造成資源的快速枯竭,造成環境的急劇惡化。競爭的哲學來自于“動物法則”,即“叢林法則”或“社會達爾文主義”,這其實是一種極端片面的哲學思想,其結果只能加速人類的毀滅。實際上,“生物達爾文主義”是缺乏科學根據的;而“社會達爾文主義”更是十分荒謬,它只是建立在自我利益上的短期行爲。在生物界,競爭現象確實存在,但共生現象也同樣存在,而一些人卻把競爭無條件地抽象成爲自然界的“絕對真理”,只字不提共生現象的存在,其目的無非是爲了粉飾掠奪和屠殺,爲強權尋找美麗合法的外衣。
無休止的競爭,更使現代人的生活變得高度緊張。即使在和平時期,有多少人能好好地品味自己的生活?我們的心靈被這樣或那樣的煩惱所占據。當我們發明了機器,並用機器來組織、構造現代社會時,自己也變成了這個機器系統中的一個小小齒輪,只能迫不得已地隨之運轉,“自由”何在呢?這裏是“信息爆炸”,那裏是“金融危機”,我們何時能真正靜下心來?何時能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祥和心境?
萬物都是相互製約的。如果一個單元不受限製地生長並擴張,那是癌細胞的特征。當癌細胞把肌體破壞之後,自身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結果只能是同歸于盡。所以說,人類要幸福平安地生活下去,就必須知足而有所節製,必須考慮整體的和諧與平衡。
對于財富,我們應該從古代哲人的思索中去尋找答案,那裏有著關于和諧、中庸和天人合一的法則。我們也應該從佛教的智慧中尋找答案,早在兩千年前,佛陀就爲我們講述了如法求財的種種方便,更爲我們講述了因果之理、緣起之法和中道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