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環保 道德 利益 佛教

  環保 道德 利益 佛教

  林尤超

  目前,環保工作所面臨的現實是:在世界範圍內,自然資源正以驚人的速度劇減。人類社會在享受科技文明的同時,也在承受著生態系統破壞所帶來的惡果。洪水、旱災、空氣汙染、珍稀物種瀕危……來自大自然的危機,正潛伏在我們的身邊,向我們頻頻發出警告。

  而更大的危機則是來自人類本身:社會公德的喪失;拜金主義的泛濫;刑事犯罪的多元化乃至年輕化……凡此種種,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所以,在全世界都在關注生態環保的今天,心靈環保的開展也同樣是不同忽視的。

  事實上,心靈失衡所帶來的危害,遠比生態系統的失衡來得更嚴重,後果更不堪設想。因爲世界上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社會發展的曆史表明:人類自從能夠製造並使用工具以來,就已成爲改造世界的關鍵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以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爲重要理論。而西方的人本思想,則提出了“以人爲本”的理念,進一步肯定了人類在世界的主導地位。在當今社會,更是對人才資源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一切,都強調了“人之貴、人之重”。也正因其“貴”和“重”,我們也就無法回避人心的建設,這不僅關系到我們自身的完善,更直接影響著世界的發展前景。

  毫無疑問,生態環境的破壞,元凶就是人類本身。茂密的森林毀于一旦,使水土嚴重流失;遼闊的草原逐步沙化,使荒漠向城市逼近;多少良田正在被摩天大樓所取代;多少江河正在變成汙濁的死水,甚至斷流、幹涸乃至永遠消失;而多少野生動植物,也正在人類的殺戮掠奪之下,永遠離開了我們共同的家園……大自然在哭泣!氣候在異常變化!如果到這時,我們還不能醒來,不能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肩,不能對以往的行爲進行深思和檢討,我們又如何對得起子孫後代?

  在今天,保護地球的呼聲已越來越急迫,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口號,更是行動!其中,當務之急就是加強心靈環保的工作,也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自身的問題,自然生態的保護才能行之有效。

  正是日益膨脹的欲望,使人們見利忘義,毫無節製地掠奪資源、破壞自然。但人類與自然是一體的,我們對自然構成的種種傷害,最後還是要由自己來承擔這份後果,所謂“害人終害已”。貪欲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唯有理智才可以戰勝它。人們之所以一錯再錯,正是因爲理智的弱化乃至喪失。所以,我們不能不直面這樣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利益和道德。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潛在的物欲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于是不擇手段地追逐利益,期待一夜暴富。在利益的驅動下,導致了貪贓枉法的權錢交易,也導致了對自然資源的肆意掠奪,爲圖一時之利,視道德如無物。因此,加強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乃勢在必行之舉。

  在加強道德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必要回避正當的利益,因爲利益畢竟是我們生存的必要保障。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必須通過正當的渠道勤勞致富。只有通過智慧和努力和獲取的財富,才是合法的、光榮的。另一方面,利益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主動尋求機遇,不斷拓展新的生活。在這樣的進程中,利益也會是一種美好的誘惑。曾幾何時,人們爲年薪百萬元的招聘廣告而深受鼓舞,它讓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脫穎而出,事業有成。

  但物極必反,所以在對待利益的問題上,必須恰到好處地掌握好分寸。由此,我想到佛教。我對佛教了解得不多也不深,只是略知一二,知道佛教“普度衆生”,知道佛教“勸人爲善”。我對佛教的親切感,來自佛教對人生的關懷。在我們家鄉一帶,信奉佛教的比較普遍,他們的虔誠令人難忘,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大多都有著純樸、善良的品質。從哲學角度來看,佛教實際上也是人性學。佛教注重人的覺悟,我認爲這正是佛教最具亮點之所在。如果弘揚佛教精神,使其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應該是積極性的。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都需要修心養性,需要以理智面對各種誘惑,正確處理利益與道德的關系,還需要以智慧來認識自我,認識人生,努力升華自己的人格。凡夫要成佛,不下一番苦功是難成正果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不加強道德建設,社會又如何能夠健康發展?我們又如何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

  所以說,道德與利益,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只有在符合道德的前提下,我們對利益的追求才是合理的。而這兩者的結合,也直接關系到生態環保和心靈環保,連同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