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貧思想

  清貧思想

  佛教對出家的子弟,一向提倡“安貧樂道”、“少欲知足”;然而過去因爲過份強調“清貧思想”,所以造成佛教徒對苦行的執著。其實,人生如果過份崇尚享樂主義,過份熱烘烘的固然會迷失自己;如果過份執著苦行,顯得冷冰冰的,也會麻木自己。

  所以,“清貧思想”的真義,應該是要吾人過一種中道的生活。也就是在欲樂的前面,要有簡單樸實的觀念;在苦行的時候,要有人間法喜的性格。

  現在臺灣的社會,可以說已到了物欲橫流的地步,大家紛紛向“錢”看齊,生活裏奢靡浪費、紙醉金迷,不知自己已做了物質的奴隸。所謂“清貧思想”,就是要我們找回自己心靈的富有,讓心靈與大自然契合;讓我們認識到:人生在世,需要什麼,也不需要什麼!因爲叁千大千世界都在我的心中,我擁有世界,夫複何求!所以,“清貧思想”是一種觀念的播種,是喚起全人類的覺醒,也可以說是扭轉社會亂源的一帖良藥。

  說到“清貧思想”,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清貧思想”的實踐者。他放棄王宮榮華富貴的享受,過著出家叁衣一缽、雲水行腳的生活,看起來他好像什麼也沒有,實際上他擁有了宇宙萬有。

  德蕾莎修女說:“擁有貧窮是我最大的驕傲。”“清貧思想”也不一定是“一無所有”;真正的“無”,“無”中才能生“有”,“無”才能無量、無盡。

  語雲:“知足者雖臥地下,亦如天堂;不知足者,雖居天 堂,亦如地獄。”“清貧思想”就是知足的生活;“清貧思想”是積極的觀念,是自我主宰的生活,是清心寡欲、安然自在的人生。

  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爲形役;在心性上對于功名、富貴、人情不要太熱衷,把身心安住在淡泊中,精神才會更升華。現在世間上到處充滿了貧窮的富人;雖然金錢富有,因爲不能滿足,因此精神上是貧窮的。能夠通達“清貧思想”的人,雖是貧窮,他也能享受滿足的人生,所以“清貧思想”是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而不是貧窮;“清貧思想”才是真正富有的享受。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回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