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不離世間學——五明

  佛法不離世間學——五明

  人生 

   學習五明若能次第分明,以解脫精神爲基礎,就不會執著、耽溺于世間法的成就,而能以寬廣的心量廣行菩薩道。

   閱讀一段感動心靈的文章,聆聽一阕甯谧心思的樂曲,或在莊嚴慈悲的佛像前體會到什麼是柔軟與寬廣,都可能成爲接引現代人接觸佛法的因緣。因此,對一些發願要行菩薩道的現代佛教徒而言,在佛法的深入與修持外,學習這類吸引現代人的技術,以藉此弘傳佛法,也是行菩薩道的可能方向。

  但是強調修行求解脫的佛教傳統中,卻似乎較不重視這些所謂的外在藝能或世間所贊賞的才華,因此容易讓一般人有一種錯覺,好像佛教界裏沒有所謂“才華之士”。但若真正翻開佛教發展的沿革史,卻又會發現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曾將文化中的學習領域加以分類,而有所謂的“五明”;而待佛教發展到大乘時期,則更將“五明”納入大乘菩薩道的基本訓練中。例如《瑜伽師地論》裏就明白指出,菩薩應當在五明處勤求。

  用五明對治無明

   關于五明的意義,任教于南華管理學院的佛學研究者萬金川指出,所謂的明,指的是智慧,是用以對治無明的,而其中所包含的內明,指的是不共世間法的佛法,學習內明的目的是求得自度。其他的四明,則爲菩薩度化衆生的種種方便法,包括了聲明、因明、醫方明與工巧明。 

   法航法師在《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一文中指出,聲明爲文字學或文法學;因明就是印度的論理學,類似現代西方所說的邏輯學;醫方明則是學作醫師,以醫藥治人疾病;工巧明即是學習工巧技術,如文藝、美術、繪畫,以及科學建築工程等。

  以聲明而言,學習聲明的目的是爲了善于運用印度繁複的梵文,因爲梵文的文法相當複雜,如果不能掌握它的文法結構,很難精確地運用文字闡述義理,因此如果聲明的基礎強,對于講述的佛法,讓人能聽得懂,甚至深刻體會其中的奧義,就很有幫助了。

   而從原典不斷漢譯的漫長過程,乃至于現代人又透過原典去理解經典的意義時,聲明顯得更爲重要。就如同呂澄在《聲明略》中所說的,佛教東傳之後,就是透過不斷地翻譯傳來經典,因此如果不學習聲明,將會對诘屈難讀的原典莫可奈何,甚至有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而因明的學習,則是一種清楚的思惟訓練,既能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也能練就清楚的表達能力。因此,懂得因明,既能幫助學習者學習佛法深義,也能運用好的語言訓練闡述佛法,甚至有無礙辯才與外道辯論。醫身也要醫心。

  至于學習醫方明的主要目的,《瑜伽師地論》裏指出,首先是能掌握病相與病因;其次,對已經發生的病,能知道醫治的方法使其斷根;而對于已經斷除的病,也能掌握使它不再生起的方法。事實上,在佛教的典籍中,不但記載著許多醫病的方法與藥方,也影響了印度、乃至中國的醫學。

   而涵蓋範圍最廣泛的工巧明,據密教學者郭元興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的分析,佛教的工巧明偏重于和一般人物質生活相關的應用技術,如《瑜伽師地論》中就記載有農工業、商業、書算計度、咒術、占相、營造、音樂等十二大類,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因此若從學習的目的來看,五明中除了內明之外,其他四明的學習,並非與佛法毫不相幹的外學而已,也能作爲成就內明的重要工具。

   而在現代社會中,五明又早已超乎傳統的範圍,就如佛教曆史學者藍吉富所說的不必把五明限定在原先的範疇中,五明其實是一種象征,內容應該涵蓋更廣,而把五明擴充到種種與弘法利生相關的世間法中,包括現代一些重要的知識與藝能。而這種精神,其實也就是“人間佛教”理念的發展。

   例如佛學學術研究,就是因明的擴充,如同任教于南華管理學院的郭瓊瑤所說的,藉由對佛學領域的深入,得以掌握更精確的佛法精神,對宗教信仰也能發揮正面的意義,而不是盲目的信仰。

   音聲弘法別具效力,而諸多從事佛教音樂、梵呗等以音聲弘法的創作者或唱誦者,更是掌握聲音這項工具,而將音聲弘法充分發揮的現代菩薩行者。主持谛聽文化,並製作、錄製數十種持咒及佛教音樂的王俊雄就表示,音聲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工具,因此透過音聲修持、弘法,自有其特殊的力量。

  此外,醫方明也可以是在醫治身體的疾病之外,擴及于現代人經常遭遇的心理困境,尤其是能對治諸多微細煩惱的佛法,更是強調身心整體健康的現代人可以借力的方法。如佛教觀音線協會所努力經營的,正是現代醫方明極重要的代表。

  至于透過佛教藝術、建築傳達佛法精神的諸多表現,也發揮了現代工巧明的作用,讓許多與藝術相應的現代心靈藉以親近佛法,並進一步學習佛法。

  但就如同佛化文學創作者梁寒衣所說的,五明的次第仍要分明,才不會造成許多強調解脫道的佛教修行者所擔心的,執著耽溺于內明以外的其他四明中,結果解脫精神沒有掌握好,更遑論要以寬廣的心來行菩薩道了。

   梁寒衣進一步說明,因爲四明中的成就與快樂容易讓人起追逐、執取的心,所以反而會變成痛苦的來源。也因此在一些學佛者眼中,這四明常被視爲小道,是不足取的。面對這樣的問題,佛法精神的掌握就格外重要了。

  修習五明有次第

  這也就是創辦覺風基金會的寬謙法師所強調的,學習內明之外的四明,確實容易與世間法相結合,若定力不夠,會耗掉行者相當多的心力,因此內明的鞏固非常重要。他以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爲例指出,要隨時提醒自己回歸最根本的佛法精神,才不會讓原本對佛教藝術之外的四明與建築的推動流于形式化。

   就如同寬謙法師所說的,我們要面對的課題是讓世間佛法化,而非把佛法世間化,因此如何作到萬金川所說的,一方面可以處理“無方便不足以成智慧”的顧慮,又能解決“無智慧,方便即無方向”的困境,當是有心成就菩薩精神的現代五明從事者,應謹慎對待、並自我提醒的重要功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