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佛教的傳入和發展
朱健全
東漢時期
中國五臺山是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據傳,遠在西周前期,五臺山就有了宗教活動。《清涼山志》載稱:“周穆王時,已有聲教及此。清涼山者,曼殊所居,穆王于中造廟祀之。”並說,在東漢時,五臺山即有天竺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如依此說,五臺山佛教在春秋戰國前後就已傳入了。
五臺山佛教的傳入,普遍的說法是始于東漢。據有關史料記載,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應邀來到洛陽後,第二年就前來清涼山(即五臺山),說清涼山同天竺靈鹫山相似,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于是奏請漢明帝在現今菩薩頂腳下興建了大孚靈鹫寺(即今顯通寺),這便是五臺山佛教活動的開始。
然而,漢明帝是否求佛,攝摩騰、竺法蘭是否來華,目前尚有爭議。而且,在我國曆史上,佛道二教曾經強烈對抗,常以不可靠的引據互競教興之先。據有關典籍記載,後漢末期漢地對于佛教的信奉,首先起于宮廷。至于一般社會信佛,到魏嘉平2 年(公元250年),中土才有正式沙門。而民間造寺,則始于漢獻帝時(公元190至 220年)。所以,東漢時佛教傳入五臺山的說法亦難成定論。顧炎武《五臺山記》說:“余考之,五臺在漢爲濾泗縣,而山之始見于齊,其佛寺之建,當在後魏之時。而彼教之人以爲攝摩騰自天竺來此,即居是山,不知漢孝明圖象之清涼臺在洛陽而不在此也。……至《唐書·王缙傳》始言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爲瓦,塗金于上,照耀山谷,費錢巨億。”從各方面的可靠史料考查,據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研究,五臺山佛教的傳人當在後魏,而不會太早。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發展形成第一個高潮。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嗣位後,一反北魏太武帝(公元424-451)的滅法政策,明令重興佛法,對于五臺山佛教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即文成帝接位的第二年,便在五臺山五級寺給太祖以下五帝各鑄釋迦像一尊。這些釋迦像,高達一丈六尺,均用銅和赤金鑄成。北魏孝文帝時,佛教已有相當發展。那時,五臺山重新修建了大孚靈鹫寺(即今顯通寺),並環繞鹫峰(即今菩薩頂)置十二院。相傳,不僅魏孝文帝親臨五臺山禮佛,第四女誠信公主亦出家于五臺山爲尼。
繼承東魏的北齊諸帝亦多好佛,曾割恒、定等八州之稅以供五臺山僧尼香火之需。某帝第叁子燃身于五臺山,即诏修王子燒身寺(即今壽甯寺)。全山寺廟達到200余所,五臺山之名亦出現于北齊史籍。這是五臺山佛教的第一個興旺時期。
然而,就在五臺山佛教十分興旺的時刻,中國曆史上第二次大的滅法事件開始了。建德叁年(公元574年),周武帝在七次集衆討論叁教優劣之後,于五月頒布诏令將佛、道二教一並廢斥。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齊境所有八州的寺廟四萬余所改作宅第,僧徒叁百萬人全部還俗,經像火化,財物沒收。于是,“招提栉比,寶塔骈羅”的五臺山佛教寺院一毀而光。這是五臺山佛教大起大落的一段曆史。
摘自《香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