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佛教振興之展望(璞田)

  對佛教振興之展望

  

  璞田 

  佛教與儒、道之比較

   佛法精妙絕倫,如一劑良藥,不僅治人,而且治世。與此同時,佛法又如大海般博大精深,我們都如盲人摸象般,只能對她做片面的認識。因此,人們對她的評價有褒有貶,並不相同;但是當你真正深入到佛法之中,並且對她有了正知正見,你會發現,她處處都閃爍著智慧與真理的光芒。我們不妨試著把佛教與儒、道做個比較,從而對佛教做一個較直觀的認識和理解。

   佛教東傳華夏,經過傳播、發展、壯大,與中國本土的儒道相沖撞,于唐宋時期,學術界便普遍流傳著叁教合一的說法,但叁教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差異。

   儒教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它最顯著的特點是積極涉世,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完善自我價值。因此很多人都認爲佛教與之相比就顯得消極黯淡了許多,其實這是對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思想沒有正確認識而産生的誤解。真正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並不是獨善其身,而是提倡人間佛教,要求所有信衆都要以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做爲自己追求的目標。佛教的出世是爲了完善自我能力,其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入世。我們不難發現在儒家積極入世的後面有著濃重的功利思想,而佛教所做的一切都是慈悲心的體現,這種完全不計自我得失的行爲比之儒家思想更讓人感到親切。

   儒家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只注重人生,不注重人死。“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對生命的認識,遠沒有佛教嚴謹、深刻。因此儒家爲約束人們的行爲,把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叁綱五常,鼓吹成不可違背的自然法則,其約束力僅僅靠個人道德修養和良心反省來維持,勢必顯得脆弱無力。而佛教在緣起法則上建立起的因果說,比之有著顯著的優越性和真理性。佛教提出在輪回的基礎上因果是通叁世的,並且倡言一切行爲都是自 作自受,否定並批判了宿命論、神意論及斷常二見等。因果說以簡明的思維方式,嚴密的推論邏輯,很容易被衆人接受。爲使人們對自己行爲的合理性做出判斷,佛教大力宣揚如五戒、十善、慈悲、報恩,乃至大乘菩薩救拔衆苦,甘于投身地獄的精神。這些行爲准則,對完善人格、調節人際關系、保障社會秩序,無一不起著積極作用。

   道家更注重自我意識。其主旨是“與道合一”、“清靜無爲”,追求一種“法天貴真,不拘于俗”的生活方式,要求個性徹底解放。其縱情于天地之間,放蕩于形骸之外的作風的確讓人心動。但道家這種逍遙灑脫,總讓人感覺是一種因爲沒有徹底了解生命本質而表現出來的無奈與迷茫,因此很容易發展成爲爲我主義的縱欲思想,佛教與之相比就理智得多。學佛之人通過對外界事物的客觀認識和自我內心的主觀思考,徹底證悟生命本質,從而了脫生死,達到常、樂、我、淨的境界。這一切都是通過實踐和反省才能參悟到,更顯得可靠,並且佛教不光要求自度,更希望能讓衆生都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這就比道家不理世俗的清高要有意義得多了。

   以上的比較,雖然粗糙而浮淺,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到佛教對個人、社會所起的積極意義。在正確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振興佛教有百利而無一害,相信又一個佛教昌盛的時代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

  佛法無失,失在人心

   本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佛教在沈寂中漸漸複蘇。但佛教文化畢竟經曆了幾十年的停滯,由于人們對佛教知識的缺乏,在信仰修持過程中難免走入誤區,阻礙了佛教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們在學佛過程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講實際、求實惠的傾向。廟堂上的袅袅香煙,更多的是爲了求福、求財、求運、求安。清朝學者紀昀有過一段非常精妙的評述:“佛勸人爲善,爲善者自受福,非佛降福也;若供養求佛降福,則廉吏尚不受賂,豈佛受賂乎?”如果佛接受你的供養便降福于你,那連塵世的清官都不如,就算莊嚴的光環,也掩蓋不了滿面庸俗。這本是顯而易見的,但很多人還是樂此不疲。

   其次,有些人把修學佛法當做一種時髦的消遣,閑暇之時,攜叁五朋友侃侃而談,很有些魏晉清談之風範,與口頭禅一脈相承,以驚人的熱情做著文字遊戲,說起話來雲纏霧繞讓人摸不著頭腦,同時自己也沈浸在刻意編織的所謂“禅機”裏不能自拔,這種言而不行、行而不果的作風爲正信者不恥。

   還有一些人迷信神通,希望通過修得神通來滿足自己的實際利益。更有甚者,堅信自己具備神通,與衆不同,這不僅擾亂了視聽,而且誤人誤己。先哲們對此早有告誡:“學佛不必神通,專尚神通,一心求用,妄念滋多,實足害人,陷入左道。”神通只不過是“術”的一種方便,並不是“道”的最終歸宿,切不可以術害道。

   此外還有不少阻礙佛教發展的因素存在。要想使佛教健康發展,首先我們這些四衆弟子要完善自我,必須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克服和改正種種不正確的認識和行爲。要了解佛教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她是佛陀爲人類解脫生老病死而慈悲宣說的一種智識引導,其主要目的在于洗心滌性 ,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行爲准則,摒棄小我,融入大我,利己利人,以頓忘人法。善惡俱消的妙湛圓明境界爲最高追求目標。如果我們能了解並做到這一切,佛教興盛就在眼前。

  平常心是道

   十九世紀以來,物質文明加速發展,在財富急劇增長的同時,人類開始面臨了新的挑戰。那就是精神的空虛、欲望的增長及人際關系緊張、環境狀況惡化等等,改善這一切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僅靠某一團體或個人的能力是不行的。但佛教在這場精神領域的戰爭中,不失爲一支強有力的主力軍。在佛教振興的同時,這些問題就算不能迎刃而解,至少也能控製與緩和。但振興佛教的道路在何方呢?

   其實佛陀早爲我們指明了道路,那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把佛法與生活完美地融合起來。《妙法蓮華經》上有這樣的話:“一切治生産法與實相不違。”從而肯定了社會生産的意義,並且指出一切俗谛都是佛法的一種體現,佛陀還指出“方便多門”,提倡學佛者以不同身份出現在人世間,工農官學商都不妨礙學佛,任何人隨時隨處都可以證得佛性,學佛者不光是那種古刹孤僧的清靜與玄妙,他更是扶危濟困的義士。一個正信佛法的人不光要在修持上精進,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言行盡量使身邊的環境更爲祥和。佛法的根本是慈悲,我們就算不能去救度衆生,也要真誠地去愛他們,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樂觀地承擔起對社會的義務,不要時刻把自己打扮得清高絕俗,只求獨善其身的做法于此娑婆世界有何益處?

   佛法其實很樸素,正如馬祖大師所言“平常心是道”。我們應當從眼前做起,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這是振興佛教的正確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願大家都以地藏菩薩爲修行之楷模,爲把我們這堪忍世界變成美麗、富饒、安祥的佛國淨土而精進不息。

  摘自《甘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