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然與生命(星雲法師)

  自然與生命

  星雲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衆生生老病死的輪回、心念生住異滅的遷流、物質成住壞空的變化,不都很自然嗎?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即所謂的“緣起性空”,實際上,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所謂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翻開中外史籍,曆代的帝王,順乎天命人心者昌,逆于天命人心者亡,他們的興衰與自然法則關系密切。不但如此,吾人的生活也要合乎自然,才能幸福美滿。大家不妨自問:“在金錢的運用上,我能合乎自然,量入爲出嗎?在感情的交流上,我能合乎自然,平衡來往嗎?在語言的溝通上,我能合乎自然,顧念對方的需要嗎?在做事的態度上,我能合乎自然,不違事理的原則嗎?”此外,現代人對保護生態、自由民主等方面也都提倡自然。例如:虎狼獅豹雖凶猛殘暴,但是當它們被放出牢籠,回歸大自然時,它也會向你感謝。民國初年,中國婦女從“纏足”的傳統解放爲合乎自然的“天足”,直至今日仍受到大衆的肯定與歡呼。近代,英國殖民地恢複占領地區的獨立,美國林肯解放黑奴,都是在尊重自然的發展。而古今人士,對“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的讴歌,更是崇尚自然的最佳證明。凡此說明了這是一個自然的世界,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自然的人生,大家都擁有一顆自然的良心,我們應該作自然的擁有,發揮自然的美善。

   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視人心、人性。像在東方琉璃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裏,不但寶網行樹、水鳥說法,而且人民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主要的目的,不外希望大家都能在自然的生活下安居樂業。我們倡導人間佛教,順應緣起真理的發展,也是重視自然的表現。我們以人間佛教爲依歸,將“自然”標舉出來,也是希望大家都能尊重自然,因爲唯有順應自然,我們的心靈才能得以解脫,我們的生活才能自由。說到“生命”,生命的定義不在于一息尚存,而應在于是否具有“用”的價值。人存在于世,固然可以說有生命,山河大地等能夠爲人所用,對于人間有貢獻,也應視爲有生命者。例如:一張紙上面畫了聖賢的畫像,一塊石頭雕成古德的相貌,讓人一見生起仰慕效法之心,這一張紙、這一塊石頭就有了生命。反觀一些人雖坐擁高官厚祿,卻爲大家所唾棄;或是一些人盡管年壽甚高,但一生無所事事,對社會毫無貢獻,雖生猶死,所以往往被人稱爲“行屍走肉”。

   其實,我們所生存的這個自然界裏,鳥叫蟲鳴、飛瀑流泉、萬紫千紅、綠葉婆娑,觸目所及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哪一處沒有活潑的生命呢?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如果我們用心領悟,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哪一樣不是從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可惜世間上有許多人將生命的因緣斬斷,強分你我,讓生命的和諧産生裂痕,讓宇宙大我的生命受到損傷,誠爲可悲!

   佛陀以法界爲心,以心爲法界,後人贊美佛陀無限的生命是“正法以爲身,淨慧以爲命”。阿彌陀佛之所以爲佛教徒所喜愛稱念,乃因其生命超越時空限製,所謂“無量光”、“無量壽”,一切時間、空間皆無量也。

   蜉蝣雖朝生夕死,但不能說它沒有再來的時候;人一期生命結束後,也不能說他不會乘願再來;一粒種籽落在土裏,即使千百年後,當因緣際會,仍可以開花結果。現在科技下的産物如試管嬰兒、克隆技術等等,雖然令人歎爲觀止,但是以佛教觀點來看,他們的基因也都是因業力潤生而成,可見科學盡管日新月異,還是無法發明生命,因爲生命是因緣和合,自然而有的。《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的生命可以流注于物質世界裏,此即所謂“空即是色”;無窮的萬物也可以和我們的生命結爲一體,此即所謂“色即是空”。所以佛教講到世界,是無量無邊;講到衆生,也是無量無邊;講到生命,不但無量無邊,而且是無限永恒。

   今日,世界各地的戰火不知讓多少美麗的家園毀于一旦,人類對于大自然無止境的掠奪也引起地球反撲;環境汙染正吞噬著人們的健康,其他如種族、政黨、宗教、地域之間的歧見、沖突與日俱增,國際販毒組織、恐怖組織、槍支集團、色情集團的泛濫,在威脅著大家生命財産的安全,所以我們揭橥“自然與生命”這個主題,是想藉此喚起人類的覺醒,希望大家能珍惜跳動的生命,與大自然結合爲一體,不憂榮辱毀譽,無畏生老病死,攜手共建淨土,倡導自然的美妙,宣揚宇宙的偉大,歌頌生命體永久的和順,禮贊生命體永恒的存在。

   下面我提出對于“自然與生命”的四點淺見:

  一、自然的定律與生命的尊嚴

   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了自然的定律,並且名之爲“緣起”。“緣起”符合了真理的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大自然的一切現象,小至個人的成敗得失、氣候的寒來暑往,大至國家的盛衰興亡、世界的成住壞空,莫不是在“緣起”法則下進行。其中,尤以吾人的生命和緣起法則的關系最爲密切。因爲生命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由自己造作的業力而來;不是由單一原因而來,而是由“十二有支”叁世因果相續而成。 所謂:“有備無患。”人如果懂得順應自然,就無所畏懼。例如春夏努力耕種,秋天積谷存糧,自然就不怕嚴冬來臨;白天准備照明設備,自然就不怕黑夜來臨。老病並不可懼,可懼的是少壯不努力,等到老病時帶著空白的一生隨著草木腐朽;死亡也不可悲,可悲的是生前不知奉獻社會,等到臨死才帶著滿腔遺憾,邁向不可知的未來。

   麥克阿瑟曾說:“老兵不死。”因爲他們的精神與國魂永遠同在。文天祥也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此,人不一定要飛黃騰達、福壽雙全,但要活得有尊嚴。過去的人講究生存的尊嚴,極力爭取自由、平等,大力倡導民主、博愛,甚至爲此而不惜抛頭顱、灑熱血;現在的人注重死亡的尊嚴,希望能夠死得安樂、死得自在,乃至爲此走向街頭,奔走呼籲。其實,由緣起法則所衍生出來的“業力自由”、“衆生平等”、“同體慈悲”、“生死一如”等觀念,才能統合生存與死亡,真正將我們生命的尊嚴發揮到自然的極致。

   所以,我們應抛開宿命論的悲情,即使在困頓危難時,也要勇往直前,創造自己的未來;我們應拔除撥無因果的邪思,即使面對遍地荊棘,也要散播歡喜的種子,爲宇宙創造繼起的生命;我們應丟棄生産工具決定一切的謬論,在互助合作裏創造利衆的事業;我們應糾正經濟挂帥的歪風,在感恩惜福中創造濟世的功德。讓我們爲人間留下道德,爲社會留下智慧,爲家庭留下慈悲,爲自己留下曆史,活出自然的定律,也活出生命的尊嚴來!

  二、自然的生命與生命的自然

   一切生命和自然息息相關,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均應善加珍惜。可惜長久以來,自以爲“萬物之靈”的人類往往忘記其他生命的存在,爲滿足一時的私欲而濫殺無辜。試問:當你爲世間的刀兵劫難而悲憤時,是否想過夜半屠門傳出來的哀號的聲音?當你爲社會災禍頻傳而歎息時,是否聽到碗盤中衆生怨怒的訴說?

   《法句經》雲:“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爲譬,勿殺勿刑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穩。”《金剛經》也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積極的戒殺應該是護育化導,讓大家都能得度,所以即使是疾言厲色的傷害,我們均應防止不犯;即使是微笑贊美等小小的隨喜功德,我們也必須不吝布施。有些人以爲自己有權力來決定自己的生死,但從“緣起”真理來看,吾人的生命是由父精母血所和合産生,是因社會士農工商提供日用而繼續存活,所以世間上沒有一個實體的“我”。生命既是天地萬物自然所共有,所以凡自殺、殺他都是逆天行事,違反自然。

   再從廣義而言,即使一石一木都是宇宙萬有的力量所成,任意傷害,減少壽命,也是殺生的行爲。各地搞各種建築時,濫墾坡地,造成地層坍塌,這是緣起法則受到破壞,導致山川大地受到傷害,予以還擊的明證。撫今追昔,夾子菩薩爲怕踩痛大地而不敢重步走路,匾擔山和尚爲恐傷及草木而揀橡栗爲食,他們的慈悲多麼可貴!“極樂淨土,水鳥說法”的經文;“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更說明了佛陀所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理念,誠乃不虛之言。

   生命之所以可敬,是因爲生命之間有自然的相通互動,彼此依存;生命之所以寶貴,是因爲每一個生命乃累劫以來由于自然的因緣所成。所以我們的生命應該順其自然,依照自己的根性,隨順因緣,隨遇而安,隨心自在,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如此必能發揮生命的光與熱,體現自然與生命“物我一如”的美妙。

  叁、自然的和順與生命的永恒

   說到“自然”,自然,則和。如不自然,就會導致紛亂。古德雲:“違順相爭,是爲心病。”貪欲、嗔恚、愚癡、我慢、疑嫉攪動心湖,人就會煩惱愁腸,乃至誤入歧途,千古遺恨。生活上的應世接物也是如此,感情若是一廂情願,不順自然,就不會天長地久;財富若是巧取豪奪,不順自然,必有敗壞之虞;名聲若是嘩衆取寵,不順自然,終將遭人唾棄;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不順自然,便會引起非議。

   自然,則順。過與不及,終將帶來弊患。像久臥不起、久立不坐、久勞不息、久靜不動等等,都會引起生理上的四大不調,人就開始患病,乃至身根朽敗,與世長辭。此外,近幾世紀來,人類因生産消費過多的物質,遠超過微生物所能還原的程度,而破壞了自然的運作,導致目前生態系統問題重重。凡此都證明了一旦忽視自然法則,就會自食惡果。

   因此,自然就像一個“圓”,好因帶來善果,壞因遭致惡果,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無量劫以來,生命在自然循環下曆經千生萬死。死固然是生的開端,生也是死的准備,所以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如薪盡火傳,生命之火不曾停熄;如更衣喬遷,生命的主人仍未嘗改變。所以古來的高僧大德大事已明,生死一如。像達摩祖師只履西歸、龐蘊居士拄鋤立化、飛錫禅師倒立而亡、金山活佛沐浴往生……,他們順應自然,來去自在,隨緣應化的豐姿是多麼的灑脫豁達!生,是因緣生;死,是因緣滅。從聖義谛來看,無生也無死。因此禅門高僧不求了生脫死,只求明心見性。一旦開悟,泯除對待,刹那即永恒,煩惱即菩提。像沩山禅師立願來生作一條老牯牛,趙州禅師發心舍報後到地獄度衆,他們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生死苦海在他們的眼中,有如片雲點太虛,微不足道。

   《易經》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然之道在永恒精進,在自利利他。所以,我們應效法天地日月滋養萬物的美德,以同體的慈悲作應世的資糧,爲苦難的衆生作庇護的房舍;我們應學習古聖先賢的“馬拉松”賽跑精神,以無限的生命作奮勇的前進,爲熱惱的濁世作清涼的甘露,讓生命在自然的法則下綿延永續,和順永恒。

  四、自然的生活與生命的佛道

   “自然”,若以一字解釋,就是“道”;“生命”,若以一字解釋,就是“力”。如何是“道”?大珠慧海說:“饑來吃飯,困來眠。”藥山惟俨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可見“道”與自然同在,“道”就是自然的生活。也因爲如此,連大聖佛陀都責備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應惡而不惡、聞善而不樂的人爲“五種非人”,因爲他們的行爲不合乎自然。如何是“力”?信、進、念、定、慧是“力”,慈、悲、喜、舍是“力”,把慈悲給人,把歡喜給人,把光明給人,能讓燈燈相照,生生不息,就是“力”。所以,自然的“道”與生命的“力”若能結合在一起,就是宇宙間的浩然正氣,就是宇宙間的真如法界。

   所以,我們想要過如實的生活,就必須順應自然法則:夫妻之間應互敬互諒,鄰裏親友應和睦相處,工作同事應互相提攜,開創事業應將市場調查、資金籌措、人力資源、經營計劃等安排妥當,爲政治者應了解民意、重用忠良、察納雅言、勤行善法。尤其身爲佛教徒,更應以身作則,培福強緣,修定增悲,負起化導衆生的責任。日用中能如是與“道”相符,與“力”結合,即是自然的生活與生命的佛道,則庶幾無過矣!

   自古以來,佛教的祖師大德在生活裏悟道者不知凡幾,像洞山良價在瞥見河裏自己的倒影時開悟、香嚴智閑在鋤地耕種時開悟、夢窗國師在靠牆就寢時開悟、虛雲和尚在捧杯喝茶時開悟……。他們在悟道之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只是山河大地與我一體,任我取用。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道,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外在的大千世界、叁世衆生,其實就是心內的大千世界、叁世衆生。因此,自然也好,生命也好,其實就是真理,就是佛道,就是衆生本自具有的真心佛性,就是宇宙的全體。

  

《自然與生命(星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