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得安樂
悔心
許多人都有過因犯錯而彷徨不安的經驗,有時雖感到良心不安,卻沒有面對的勇氣,使不愉快的過去成了心中的陰影。
而佛教的忏悔方法,正是解除這個困境的一大助力。
忏悔法門強調,若能真誠悔過並承擔責任,就能協助我們找回平靜,不再悔恨交加;忏悔能幫助我們悔過自新,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産生新生的力量。
很多人害怕忏悔要面對真相、負擔責任,而不想追究往事。但是,解鈴還需系鈴人。若能在做錯事的當下,願意忏悔改過,這一種真誠的忏悔,便能讓心得到安樂。很多人的心靈深處,都隱藏著不希望被別人發現的秘密。這些積聚在心底的秘密,有的是做了對不起良心的事,有的則是一些自己都不願面對的性格缺陷,它們仿佛是積壓在內心的黑盒子,即使鎖已生鏽,也不願輕言打開。但這些秘密又時常不經意竄出,讓人心頭隱隱作痛。 針對這一個心靈的桎梏,強調身心自在的佛法提出了“忏悔”的方法,讓人可以從痛苦的內疚感、罪惡感中有得到解脫的機會。就像以水清洗身上的汙垢,只要洗淨就能不再被困其中。 忏悔的正確態度是希望自己不再犯,並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精神提醒自己。佛教的忏悔與一般的自我反省不同,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兩者主要的差異在心理上的過程不同,忏悔要先坦誠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並找出讓心不安的原因,從中找到解決不安的方法,而不只是悔過;因爲是徹底解決自己所以犯錯及感到慚愧的原因,所以忏悔之後,就能坦然安心地放下。
因此真誠忏悔不但能讓人心靈安定、減輕煩惱,就佛法來說,也具有無量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就記載:“忏悔能燒煩惱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樂,忏悔兩寶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剛壽,忏悔能出叁界獄,忏悔能開菩提花,忏悔見佛大圓鏡,忏悔能至于寶所。”因此,若能如法忏悔,則不但能斷除煩惱,更能因此得到究竟的安樂。
不諱疾忌醫
這種承認自己的錯誤,找出自己錯在哪裏,有哪些缺點需要改進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種自我治療的過程。因此才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然而對許多人而言,真誠的忏悔十分難堪,因爲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過失,因此爲了保護自己,維持美好的形象,只好遮遮掩掩。其實,忏悔才是真正保護自己的方法,只有忏悔才能清除留在心中的余毒。聖嚴法師在《忏悔的種類與方法》一文中,比喻忏悔就是承認自己有病,知道要尋醫吃藥,若不知慚愧忏悔,便是“諱疾忌醫”,就可能由重病變成不可救藥的絕症。
正視不完美的自己
若從修行的意義來看,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爲,若能面對錯誤,便能因改過而減少自己的習氣。不過有些剛開始修行的人,會很疑惑地發現,爲什麼在學佛後自己的缺點反而增加很多?按佛法來說,覺得自己缺點很多的人,其實是反觀能力強的人,有自我省思能力,在別人還沒有指出他的缺點時,便能先行改正,減少犯錯的機會。
但是要承認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以及缺點,例如容易發脾氣、嫉妒、懷疑等習氣,並因此坦然接受,確實是件困難的事。臺灣國中輔導室心理師王欽毅便常遇到這些情形,學生對他求助的經常是:“我知道我錯了,但是要我道歉太沒面子了!”這時他會讓學生練習角色交換,學習道歉的方法,就是相互交換扮演受害者與陪罪者,一方面體會別人的感受;一方面也有助化解心中對“認錯、道歉”所可能帶來的恐懼與擔憂。王欽毅也表示,引導學生向別人認錯,剛開始很困難,但多練習幾次就能坦誠自然地說抱歉。
藉著發露忏悔,可以洗刷內心的汙點,如果不能坦白而想隱藏,就會重病難治。《佛說四十二章經》便說,如果人犯錯不忏悔,罪惡就會越來越深重,就像海水一樣深廣;如果知錯能改,則罪過就能像生病出汗,漸漸痊愈。
摘自《法鼓》